APP下载

破解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困境的对策研究

2014-04-11陈剑松邱川弘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技能使用率实训室

陈剑松,邱川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近年来,为了实现党中央的人才战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纷纷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加强对各种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基地都遭遇了共同的困境,即基地使用率不高。教育部门早在若干年前就以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来评估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工作,以此来评估财政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实很有必要,很有效果。我们除了借鉴教育部门的做法外,还应站在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看待提高基地使用率的问题。总结多年来参与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 (国内首家示范性的实训基地,2002年)、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国内首家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实训基地”,2005年)、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最大的,投资总额约18多亿元)等实训基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破解上述困境的对策。

1 精细规划

要提高基地使用率必须规划先行、论证充分[1],而精细规划可使其使用率与生俱来。

1.1 社会统筹兼顾

实训基地建设,须打破目前人社部和教育部条块管理的现状,站在全社会的层面来审视、规划、建设,方可提高使用率[2]。“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其所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内有5所高职高专和2所中职,按说教育园区内的公共实训基地理应由教育部门来建设、运行和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改由人社部门承担。此无心之举实现了“两业一率”,即:由更了解、熟悉企业的人社部门建设基地,可凸显其职业属性;将人社部门的培训、鉴定等职能顺理成章地揉入到基地的服务体系中,可促进院校学生和社会学员的就业;院校学生白天使用为主、社会学员业余使用为主,两者共用一个基地,有利于提高基地使用率。

1.2 区域需求立项

基地建设项目,须依据基地所在区域的行业企业、教育事业、培训机构的实际需求而定,既要前瞻高新技术又要脚踏时下急需[3],方能提高基地使用率。如地处深圳市中心区域的“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周边高楼林立,众多物业管理部门急需大量的智能楼宇管理人才,该中心的基地经论证而创建的具有“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自动化”、“消防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系统”、“设备监控系统”5个实训室的楼宇智能化实训中心,实际使用效果良好。作为社会财政支持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不能与社会民营的培训机构去争夺市场,原则上所建项目应是培训机构办不了的、办不好的、不想办的,而且从有利于实现高技能人才战略、有利于构建社会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出发,经过充分论证而实施的。

1.3 技术大类群分

基地建设项目,须冲破以往教育部门普通院校的实验室为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与专业必须一一对应的格局,而应更多地考虑实训室如何与技术大类[4]相适应,以满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培训的需要[5]。值得指出的是:人社部和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实训室,而与普通院校实验中心构成的基本单元实验室的功能显然不同,其原因在于实训室的8项功能,即技能训练、素质训导、文化育人、安全质量、企业文化、培训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与侧重于验证理论、仪器使用、撰写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活动、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相比较,实训室更强调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企业。所以,基地的实训室要跟上社会产业发展的步伐,则必然要按技术大类群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 精心建设

精心建设令基地使用率与时俱进。实训基地强调使用基于工作过程或情境化的实训模式,即以“生产任务引领”或“实用项目驱动”的实训是保证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高质量和基地高使用率的关键所在。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实训基地始终能与时俱进,总能基本满足所需。为此,必须按下述模式精心建设:

设备(软件)+工艺路线+职业环境+训练工位=实训平台

2.1 设备(软件)

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配置公共实训基地所在区域内行业企业现用的、主流的设备(软件),并适当前瞻考虑高新技术的引领[6]。当然有些生产设备还需加以改造,以便能够设置故障以利开展排除故障的实训。这样,公共实训基地所在区域的社会学员才会乐于参加实训,因为训后即可付诸实用。值得指出的是,设备(软件)的增置,原则上不提倡采用教仪的产品[7],因为其产品系列中毕竟是验证理论的居多而训练技能的不足,而且大多都不能真刀真枪地生产、开发产品,也不利于公共实训基地今后与行业企业合作项目的实现。

2.2 工艺路线

设备(软件)的布局应本着2个参照的原则,即参照相关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的工艺路线,参照相关工种的职业能力的培训需要,要寻求两者平衡,精心规划建设,即整个工艺流程中需重点开展培训的部分,可将该点的工位数适当增加。如“平版印刷实训室”的布局,参照印刷行业实际生产的情况,势必按照“印前-印中-印后”的工艺路线布局,但考虑到印前的CTP直接制版机、印中的海德堡平版印刷机及印后的装订机、上胶机、波拉刀等设备,因其价值不菲而不可能重复配置,又要顾及培训需求,故将其周边的空间留大以便学员观摩和辅以模型、VCR、PPT演示等。印前的“图文编辑”部分的实训工位数适当增加,可按20台(套)左右规模的计算机及软件进行配置。总而言之,设备布局要参照“两行”(生产、教学)精心规划。

2.3 职业环境

公共实训基地职业环境[8]建设的好坏与其使用率的高低有密切因果关系。为此:

一要营造职业环境。在公共实训基地各技术大类的实训室群(或称之为实训中心)中营造其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又称之为基地局部的职业环境),对于使用基地的院校学员而言,或许是实现与行业企业无缝连接、冲出时下就业困境的一项治本之策。如深圳某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多年来,一直把在深圳某基地的“楼宇智能化实训中心”实训作为其大三学生利用暑假为今后就业而接地气的重要教学环节,效果明显,该基地也因此成为某大学的“优秀实习基地”,而对于使用基地的社会学员而言,身临其境更能提升实训效果。

二要设置“三库三站二室”。“三库”即设置“危险品仓库”[9],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将实训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实训耗材“专人、专责、专用、专库、专制”严格地加以管控,以确保人员和基地的安全。如气焊实训室中须用的氧气和乙炔气就必须按相关安全监察规定而设置专门的气站。“实训教材库”和“实训耗材库”亦是保证实训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三站”即设置“压缩空气站”、“机电维修站”及在基地内网络系统基础上建设的“网站”,以便基地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基地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两室”即设置“医务紧急处置室”和“安全质量教育室”。借鉴境外“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先进做法,在公共实训基地内设置能与所在城市急救中心联网的“心脏复苏装置”和相关的简要急救器材的“医务紧急处置室”,乃至每一间实训室都要配有急救箱,以应对学员实训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凡首次进入公共实训基地的学员都应在“安全质量教育室”进行安全和质量教育,如聆听安全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影片(VCD)、熟悉警示标志、了解逃生路线等,加之日后还要不定期地举行类似活动,以不断强化学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此外,在基地不同技术大类的实训中心要有意识地植入其相关行业企业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10]和通常可与之结合在一起使用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元素,甚至还有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元素,使得在公共实训基地受训的学员,不仅能掌握本职业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而且能强化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2.4 训练工位

培养技能人才,“训练工位”不仅理论上要必须够用,而且实践上也要保证训足练够,因此建设时:

(1)要配置足够,即可依据设备从廉到贵、工位数从多到少,除了单台套价值2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如七轴联动铣削复合中心、FDM快速成型机等外,原则上要尽可能按1~2人一个工位配置,使得每个学员都得到足够的训练。

(2)要配置合理,即依据技能从低到高、对应工位数从多到少进行配置,如苏州某基地和西门子共建的“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考虑到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必是曲高和寡,所以按照参加实训的技能人才的初、中、高(含技师、高级技师)级数,将实训课程的训练工位数设置为36、24、12。

(3)要配置经济,即设定设备配置“基数”,运用“实训排课管理软件”与设备(软件)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实训教学进度,工位数又可适时上下调整,如公共实训基地开班人数通常为30~40人,因此可把设备配置基数设定为15或20台套(未包括教师用机和维修替换用机),尽可能将理论讲授、实训操练、讨论指导集于一室(有些职业院校称之为一体化课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训课程能一批完成更好,实在不行则分2批完成亦好,这样既不影响教学进度,又能减少资金投入,房屋资源占用又少,且设备使用效益又高。

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机构某“电机业实习室”,一间面积仅约60m2左右的一体化课室,12台套“星型/三角型电动机起动控制箱”训练设备分别置于周边地柜上,12个课桌置于课室中间前方,讲课时可安排24位学员。课室中间后部的十几把折叠椅子,既可补充听课座位不足,也可灵活组合供讨论用。

总而言之,训练工位要精算“两数”(级数、基数),科学配置。

3 精心运营

无论新基地还是已经建成的老基地,只要我们精心运营、共享资源[5,9],也能提高基地使用率[11]。

3.1 8点举措

(1)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由更了解行业企业的人社部为主要满足社会工种培训人才需要而建设,显然比职业院校为主要满足校内专业培训人才需要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更贴近生产实际、更接地气,因此,职业院校学生使用该实训平台则有助于其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12]。

(2)技能竞赛。利用该实训平台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如天津)及所在地市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职工运动会”(如深圳)等,以促进全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以促进多元化技能鉴定模式探索和完善。

(3)技能鉴定。发挥实训平台的高新技术设备的优势,积极开展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2],不仅能弥补社会培训机构的短缺,而且能提升政府的投资效益。

(4)创新开发。利用该实训平台与所在区域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产品、举办技师沙龙和技术讲座等,资助技改项目,既以“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又可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等,以及参加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取得骄人成绩。

(5)资格证书。基地完全可以承担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5个等级的“工种等级证书”,以及深圳率先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针对训练模块开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发放前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6)补贴认定。基地开展相应的技能认定工作,可以帮助高技能人才取得人社部定期发放的优秀技能人才补贴。

(7)资格确认。在外地取得的工种等级证书可通过基地的“确认”,以获得本地企业更多的待遇。

(8)职业资格。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核,如CCIE、OCM、Adobe、CATIA等,为满足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服务。

3.2 服务外包

上海某基地和深圳某基地的实训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外包。若想取得满意的服务效果,在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时必须对服务指标进行事前合理量化和事后严格考核。如深圳某基地的服务指标有:“设备使用信息采集率、设备完好率、服务质量满意度、有效投诉率、人员变动率。”其中“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尤为重要。

“设备使用率”绝不是被动式的设备使用信息采集率,而是精确统计到每一台(套)设备的实际使用率。以前多以实训室为单位进行统计,有欠准确。现在应细化到实训单元,乃至每一台(套)设备(尤其是贵重仪器设备)。同时强调,这种统计不能是被动式统计,即由基地安排学员实训、服务外包单位只是被动地统计,必须是主动式统计,即招生亦由服务外包单位负责。“设备完好率”则需要考核“设备能否正常开机运行”与“设备主要三项性能指标”,可以根据国家标准GB2828、GB2829通过抽样检查方式予以确定。

总而言之,服务外包要紧扣“两率”(使用率和完好率),才能提高效益。

[1]顾凤歧,陈立君,秦凯.构建开放共享大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28-330.

[2]万长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建立与措施[J].实验室科学,2008,25(7):177-179.

[3]闫树刚,魏朝俊,唐剑.提高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使用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7):22-23.

[4]邱川弘.建设实训基地的要素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6):4-8.

[5]党保生.高职院校文科类校内实训室的管理与利用[J].职教通讯,2012(2):39-41.

[6]朱勤文,王小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36-38.

[7]杨兴华,任爱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要素特征分析与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2(2):3-5.

[8]邱川弘,刘纪玮.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123-125.

[9]曾向阳,吴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经济师,2012(8):134-135.

[10]周天沛,代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62-164.

[11]王志国.王锡彬,刘四新,等.提高仪器使用率的实践及若干设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94-196.

[12]童清,刘红,陈冰.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特性与功能的实证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70-172.

猜你喜欢

高技能使用率实训室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