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动物习语解读英汉语中文化内涵的异同

2014-04-09胡红云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习语英汉比喻

胡红云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浙江杭州 310018)

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总结”[1]。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精华。一直以来,人类与动物息息相关,动物对人类的语言影响很大。“动物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有项重要的常被人们忽视的贡献是,动物大大丰富了语言”[2]2。英汉两种语言以习语丰富而著称,存在着大量的动物习语,且使用频率极高。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展示出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这些习语在这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既有其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异。动物习语的语义并不等于单词意义的简单叠加,它们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如果单从字面上分析和猜测,就会引起误解。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除了要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信息以外,还要重视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递。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比较英汉动物习语,展示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文化内涵的异同,透析出文化对动物习语的影响。

一、相同动物构成的习语,喻义文化内涵相同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都有相似的生态环境、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认识动物,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某种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国家,某些动物的形态和习性以及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相同或相似,人们喜爱、讨厌或害怕某些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鸽子(pigeon)在中西文化中都是和平的象征(peace pigeon),狐狸是狡猾的象征(as cunning as a fox);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动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相近的褒贬倾向。

例如,英汉语中都用以下动物来比喻人类的某些特征,驴(ass)比喻愚蠢和固执(as stupid as an ass);蜜蜂比喻勤劳(as busy as a bee);狼比喻残忍(as cruel as a wolf);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pea cock);猪比喻肥胖和贪吃(as fat as a pig,make a pig of oneself),羔羊比喻温顺(as gentle as a lamb);蛇比喻阴险冷酷(a snake in the grass;snaky cunning);狮子比喻勇猛(as brave as a lion);熊比喻脾气粗暴(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例如老鼠比喻胆小(as timid as a mouse);蜗牛比喻动作缓慢(as a snail's pace);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a paper tiger);黑马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a dark horse)。

类似的习语还有:

1.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

2.parrot fashion鹦鹉学舌

3.a fish out ofwater离水之鱼

4.a toad lusting after a swan's flesh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5.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

6.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7.A dog'smouth emits no ivory.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8.Barking dogs don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二、相同动物构成的习语,喻义文化内涵不同

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文化的客观反映。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他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使得英汉两种语言所反应的喻义内涵也大不相同。人们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角切入点认识观察问题,导致两个民族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例如,“山羊(goat)”在汉语中代表“博学之人”,而在英语中却是指那些“好色不正经的男子”。不同民族的人们有时候常常根据对某种动物的喜恶程度赋予其动物习语褒义或贬义,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态和特色。

(一)同一动物习语,汉语褒义,英语贬义

1.龙(dragon)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能兴云布雨的神奇灵物。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中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被看作是民族的图腾,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被誉为“龙的传人”。汉语中有关龙的习语基本上都是褒义的,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

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凶残肆虐、令人恐怖、满嘴喷火的怪物,《圣经》上把dragon看作罪恶的象征,那个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就被称为 “the Great Dragon”[3]23。“Dragon”一词构成的英语习语都是贬义的,如dragon's teeth

(相互争斗的根源),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龙潭虎穴);chase the dragon(吸毒)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联想。

2.喜鹊(magpie)

喜鹊在中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鸟,喻意着喜事、吉利和好运气。从古到今就有“喜鹊报喜”之说,人们常常说“喜鹊叫,喜事到”,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吉祥的象征。可是英语中的magpie却令人生厌,常用来比喻喋喋不休、搬弄是非的人。在苏格兰,magpie上门意味着死亡;在瑞典,magpie与巫术有关。

(二)同一动物习语,汉语贬义,英语褒义

1.狗(dog)

狗在中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在中国,狗一直被看着是卑贱的动物,人们对狗抱有厌恶和鄙视的态度,常常用“走狗、哈巴狗、赖皮狗、狗腿子”等来形容那些让人瞧不起的人。与狗有关的习语几乎都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狗当作最忠诚的朋友,狗是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在英语中,dog这个词很活跃,其构成的习语大多含褒义,常常用来比喻某种具有褒义含义的人,如“a top dog(优胜者);a lucky dog(幸运儿);a big dog(要人);an old dog(年龄大且经验丰富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等等。

2.猫头鹰(owl)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猫头鹰是一种不祥之鸟。它叫声凄惨,人们常常把它看着是灾难和死亡等不祥预兆的象征。中国俗语中有“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猫头鹰抖翅,大小有点事”这一说法。

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却是智慧冷静的象征。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米娜瓦的身旁常常栖息着一只猫头鹰,帮她出谋划策。在英国文化中,猫头鹰象征智慧、理性和庄严,所以就有了“as wise as an owl”之说,其形容词owlish含有“严肃而又聪慧的”之意。

三、不同动物构成的习语,喻义文化内涵相同

在英汉习语中,人们常常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赋予相对应的习语相近的文化内涵,存在大量喻体不同而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动物习语。这说明不同的动物习语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要根据语言的背景和习惯更换形象,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以牛和马的动物喻体为例。在中国,牛主要用来耕地,马主要是运输和作战的工具。在西方国家,牛主要用来产奶和吃肉,马通常用来耕地和运输。所以汉语中常常用“老黄牛”来比喻那些任劳任怨、拼命干活的人,而英语中却常常用马,如“work like a horse”;汉语中用“吹牛”来比喻信口开河说大话,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来表示。其它类似的习语还有很多,如:

1.like a cat(猫)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2.the black sheep(羊)of the family(害群之马)

3.like a rat(老鼠)in a hole(瓮中之鳖)

4.shed crocodile(鳄鱼)tears(猫哭老鼠)

5.Dog(狗)doesn't eat dog.(虎毒不食子)

6.You can notmake a crab(蟹)walk straight.(狗改不了吃屎)

7.Hare(兔子)may pull dead lions(狮子)by the beard.(虎落平阳被犬欺)

8.When the cats(猫)are away,the mice(老鼠)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四、影响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因素

(一)历史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语的产生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英汉语中有很多习语来自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兔死狗烹”来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叶公好龙”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意指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指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英语中有很多动物习语出自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the shepherd's boy and wolf”出自《伊索寓言》,指骗人者反害己,这相当于汉语中的“狼来了”;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源于希腊寓言,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这与汉语中的“杀鸡取卵”意思相近;“It rains cats and dogs.”出自北欧神话。猫和狗都是暴风雨之神奥丁(Odin)的侍从,它们一出动往往风雨大作,因此猫狗被人们分别视为大雨和狂风的象征[4],这一习语与汉语中的“倾盆大雨”意思相近。

(二)地理和生活环境

地理和生活环境常常决定某种栖息动物的习语是否丰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为习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牛是农耕的主要工具,所以汉语中有关“牛”的习语很多,如“九牛二虎”形容力气很大;“多如牛毛”形容数量之多;“九牛一毛”形容微不足道; “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牛头不对马嘴”表示对不上号。歇后语还有“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老牛拉车—埋头苦干;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等等。

英语的发源地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渔业十分发达。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大多以捕鱼为生。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关系密切,其习语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动物和与渔业有关的习语很多,而且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以fish为例,它可以用来比喻很多特殊的人物,如“a strange fish”比喻奇人;“a poor fish”比喻愚蠢易欺的人;“a big fish”比喻大人物;“a cold fish”比喻冷冰冰的人;“a shy fish”比喻羞怯的人;“a cool fish”比喻无耻之徒;“a loose fish”比喻放荡的人;“a dull fish”比喻枯燥无味的人;“a queer fish”比喻古怪的人;“a fish wife”比喻爱骂街的泼妇;“a fresh fish”比喻新囚犯等等。

(三)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表达出来,对语言影响很大。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宗教信仰差异很大,中国人大多信奉佛教,部分人信奉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汉语影响很大。如“割肉喂鹰”源出佛祖释迦牟尼,意指舍身成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与道教有关,意指一人得势,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沾光;“鹏程万里”来源于战国时期道教圣人庄子的《逍遥游》,比喻志向远大。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宗教经典《圣经》对英语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圣经》中跟动物有关的许多典故很多演变成了习语,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明辨好坏)出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中的sheep和goats分别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lion in the way(拦路虎)出自于《圣经·旧约·箴言》。因为西方教堂里没有供品,老鼠无食可寻,所以就产生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一只教堂里的老鼠)”这一形象的动物习语,它与汉语中的“一贫如洗”意思相近[4]。人们常常对“to eat no fish(忠诚)”这一习语的含义很难理解。据《圣经》记载,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间有过十分激烈的斗争,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对皈依新教的忠诚。

五、结语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与动物密不可分。人们对各种不同特征的动物产生喜爱、欣赏、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常常借动物习语表达出来。由于英汉民族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价值取向等存在着异同,导致动物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既有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某些英汉动物习语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既有对等关系,但更多的是非对等关系。动物习语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突显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所以,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语言交流,更要注重文化传递,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探讨英汉语中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异同,有助于动物习语在恰当语境中的使用,对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1]汪宏.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1):152-155.

[2]Darry Lymn.Dictionary of Animal Words and Phrases[Z].New York:Jonathan David Pub,199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曾郁林.中西方动物习语趣谈[J].华章,2009,(24):41-42.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比喻
比喻
买椟dú还珠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