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黔湘边区民族自治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探析
——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2014-04-09章昌平王力峰黄梅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侗族生态旅游民族

章昌平, 王力峰, 陈 洁, 黄梅芳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桂黔湘边区民族自治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探析
——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章昌平, 王力峰, 陈 洁, 黄梅芳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在阐述民族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其在区位、资源、市场和主观因素上的优势条件进行描述,以确定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建立民族生态旅游强县的对策,从而探讨省际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民族生态旅游; 桂黔湘边区; 通道侗族自治县

引言

桂黔湘边区是我国西南地区旅游地较为典型的省际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1]。它地处我国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包括了湖南怀化、邵阳,贵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广西柳州、桂林等地的67个县(市),境内有城步、靖州等苗族自治县,通道、三江等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是侗、苗、壮、水、瑶、布依和仫佬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同时,这一地区也是我国典型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龙胜、城步、三江、通道、黎平等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各方面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发展的局面,作为当地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旅游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和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会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传承、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又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得以传承并向前发展的目标,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悖论模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马晓京通过总结国内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民族生态旅游是实现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2]。本文正是基于桂黔湘边区旅游的现状和民族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提出该地区民族自治县的民族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民族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效结合,为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路径。

一、民族生态旅游的阐释

生态旅游是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卡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去往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当地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旅游形式[3]。1990年,伊丽莎白·布(Elizabeth.Boo)提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涉及学习、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活动[4]。1992年,伊丽莎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补充了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包含的基本要素: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负责任的旅游,强调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保护做出贡献,其保护对象包含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生态旅游促进当地居民的福利发展,保护当地居民利益,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虽然此后几十年中,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并已形成多达200多种概念,但这些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

关于民族生态旅游,有学者认为其与生态旅游二者是相同的,可以用生态旅游代替民族旅游,也有学者认为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是民俗旅游或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5-7]。笔者以为,民族生态旅游是在特定区域——民族地区开展的生态旅游,是以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既是民族地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民族地区为市场提供一种旅游产品,更是旅游者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消费形式,这种战略选择、产品提供和旅游消费均须在遵循生态旅游基本原则和内涵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此基础上,民族生态旅游还强调“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和谐为根本前提”又“突出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要求,促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发展”[8]。

二、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优势

秦艳培等在论述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时将其分为基础条件:生态旅游资源、区域经济水平,必要条件:交通条件、客源市场,限制因子:资源特色和知名度、区域旅游空间聚集,主观因素:当地居民态度、政府和开发者决策行为等[9]。丁健在论述民族旅游的影响因素时也做过类似的分析[10]。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后我们可以将影响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总结为四个方面:区位、资源、市场和主观因素。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通道侗族自治县在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方面拥有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端,东邻绥宁、城步,西接贵州黎平,南毗广西龙胜、三江,北靠靖州,是桂、湘、黔三省六县交界地区,历史上即为沟通楚越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通道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国道、1805省道穿县而过,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通道县城设在双江镇,距离怀化230公里,桂林195公里,张家界388公里,是桂林旅游圈和张家界——凤凰旅游圈的交叉辐射范围,湘桂旅游黄金线路的中继点。同时,通道为我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其周边县域均有侗族居住,是我国侗族主要聚居地,也是南北部侗族的融合点,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整,处于桂、湘、黔三省旅游实现跨省际合作——建立侗族文化旅游区的中心地带,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随着贵州黎平、湖南城步、广西龙胜、三江等毗邻地区旅游、交通的发展,通道在区位上虽然会受到来自他们的竞争,但是随着与周边地区机场、铁路、公路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通道与周边地区旅游景点时空距离大打缩短,从而成为湖南旅游新的增长极。

2.资源优势:民族生态旅游资源既包含自然生态资源,也包含文化生态资源。通道原生态侗族文化、自然生态风光、古朴人文景观三大旅游资源板块交融相汇,在民族生态旅游资源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一、通道自然环境优美,物种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4.54%,高于湖南省19.34、全国56.14个百分点,境内污染源少,是著名的生态绿洲、天然氧吧。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植物110多科,350多属,1 200多种,占全国亚热带植物种类的40%,珙桐、水杉、银杏等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林区生活白鹤、麝、大鲵等珍稀动物40余种。通道全年平均温度16.3℃,无霜期近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十分宜人,非常适合旅游活动的开展。二、侗族文化保存完整,丰富多姿。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生活在桂、湘、黔边界上的通道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在语言、建筑、服饰、文艺、节庆、宗教、饮食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形成了双江、黄土、坪坦、甘溪等乡镇方圆百余里的侗族文化长廊,步步是景,移步换景。三、旅游资源丰度高,景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通道旅游资源丰富,共有8个主类、27个亚类、86个基本类型,计236处景观,种类齐,组合好。境内主要景点布局合理,各具特色:拥有既像桂林又似张家界的万佛山、类似九寨沟的木脚溪上、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张里恩戈、南方内蒙古大草原黄沙岗、小布达拉宫皇都侗文化村、侗乡风情独具的百里侗文化长廊等景点。这些景点中既有丹霞地貌、原始次森林、热带沟谷雨林、草地牧场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有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也难怪有人发出“民族生态旅游哪里去?我最爱的是通道侗乡”的感慨。

3.市场优势:长期以来,通道只是地处湖南边陲的一个小县,这里灿烂的侗族文化、风情美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和宣传力度不足曾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自1996年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来,直到2001年接待游客人数才突破10万人。近几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特别是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通道人将目光投向旅游,主动向“大桂林”旅游圈靠拢,并利用自己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的数据来看,通道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从10万人和1200万元分别上涨到55.8万人和1.38亿元,并且这一上升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快,2011年前10个月就已经达到2010年全年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通道旅游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到十二五末实现与桂林旅游圈的对接,融入桂、湘、黔区域旅游圈,成为湖南旅游强县,全国民族生态旅游大县,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以上,旅游对GDP的贡献率超过25%,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通道民族生态旅游具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拓展的市场。目前,通道客源市场主要以长湘潭和借道桂林的游客为主,兼有部分入境游客。今后,随着通道进一步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张家界——凤凰旅游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带,融入更为广阔、更有发展前景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从而实现区位前置,到更大的空间去实现更大的发展,其旅游客源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也是通道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重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之一。

4.主观优势:通道作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之一,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和人民希望借助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改变自身命运,发展经济并带动通道整个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通道1996年即制定了“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后来发展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旅游业是该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和比例,并规划在“十二五”末成为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在近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通道逐渐理清思路,明确定位,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向大桂林旅游圈靠拢,尽量争取区位前置,并扩大融资渠道和客源市场。通道为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取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所在的怀化市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立市的重要选择。通道作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经济开发试验区、湘西地区开发等诸多优惠政策,多种扶持政策的叠加,使其在资金投入、投融资、税收和市场等各方面享有国家和湖南优惠政策。这些都构成了通道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事业的优势,为其今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主观优势。

三、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可持续旅游对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旅游业曾被视为“无烟产业”而广受赞扬,但是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常常因为利益的驱使而产生景区超出承载力运行,自然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下降等问题。特别是某些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项目因为旅游带来的城镇化、工商业化和人工建筑的不断增加而褪去本来面目,离真正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越来越远。因此,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带给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减少旅游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生态旅游成为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某些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发展旅游的首要选择。同时,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的逐渐多元化,旅游者在获得了基本的物质和猎奇的满足之后,精神需求的满足正在日益重要,旅游不再是单纯的饱眼福、寻刺激,而是从眼到心,逐渐寻求整体体验。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能够满足消费者这一需求的变化,让游客在体验中旅游,在旅游中体验,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地区人民物质、精神生活与其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融合境界,从而提升消费者精神层面的体验和享受。

2.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通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改变落后面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面临的发展压力十分巨大。而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资源依赖性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比较明显。民族生态旅游作为当地政府深思熟虑后选择的发展战略,有利于通道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维护当地生态平衡,防止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对通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民族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神采,一些原先不被重视的民族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体育等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在此过程中不但展现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为居民创造经济收入,也促进传统文化与多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民族生态旅游的开展,提高了通道侗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在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在跨区域旅游圈和侗族民族文化圈中逐渐奠定中心地位。

3.通道自身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对通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能够促进食、住、行、购、乐、娱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和人民群众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居民就业,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道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保持1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占国民经济比例40%有余。旅游业相关的贸易、住宿、餐饮等行业销售额增长幅度扩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不断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四、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策略探讨

民族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的总和。这一资源形成的过程十分漫长,资源内部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也很复杂,外部影响很容易对其产生破坏,而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又导致其十分珍贵、稀少。因此,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保护和开发并重、适度开发、小规模开发等原则,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制定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科学规划、适度利用,以实现民族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加强民族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宣传。民族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应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认识民族生态旅游。应对通道民族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分类和研究,探讨民族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性、承载力和规划、开发理论,对通道自身有哪些资源,哪些资源适合开发,适合开发到何种程度,有哪些技术和方法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等要做到心中有底,对不适宜开发或承载力较小的区域坚决划出红线,予以保护。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保护科学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以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民族生态旅游理念、内涵的宣传工作,对居民、游客、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进行民族生态旅游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了解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意义和正确方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5]。

2.构建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多方监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生态旅游开发要“先保护,后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目的,开发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由于民族地区往往处于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易受破坏,同时民族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环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更是脆弱。许多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可再生,永远消失。因此,在发展民族生态旅游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在操作层面就需要通道建立多方监管体系,完善环境和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护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民间自律等手段,对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7]。

3.科学规划,适度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在深入探讨民族生态旅游理论和科学普查、分类、评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通道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规划,并采用不同开发策略的措施。属于大众旅游范畴的旅游资源可以在承载力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开发,对人工建筑和工商业化限制相对较小,而对民族生态旅游范畴内的资源必须坚持小规模开发的原则,严格限制人工建筑和避免过度工商业化、现代化,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和民族文化的失真。

4.平衡各方利益,重视提高当地居民福利。事实上,民族生态旅游有别于一般生态旅游的地方在于当地居民往往都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某些民族生态旅游项目或产品在离开当地居民后便无法开展,也会使游客减少对当地文化的体验程度。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也是生态旅游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应当协调好各方利益,重视居民在生态旅游收益中的权利,并通过税收、就业、教育、生态补偿、延长旅游产业链等各种方法保证当地居民的权利。

5.正确定位,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品质,建立高端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有别于大众旅游,是更好层次的旅游形式,而民族生态旅游更是融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游客对这一类旅游活动评价的好坏主要不是来自感观的刺激,而是来自心理的体验。通道民族生态旅游发展应当避免简单采用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等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旅游发展水平的路子,而对民族生态旅游进行更高品位的定位,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在低端旅游市场的竞争,走出有通道特色的民族生态旅游之路和发展模式,从而也为国内旅游市场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民族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

五、小结

近年来,民族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民族地区的重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加入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这些地区中大部分处在省市交界地,带有多年的老、少、边、穷的帽子,通过旅游开发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民族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的形成过程和赖以存在的基础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遭受破坏并且永远无法再现。因此,应当加强对这一类旅游资源和旅游现象的研究,以引导民族生态旅游适当发展,促进民族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李少游,张瑾.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09,2(3):359-365.

[2]马晓京.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J].人文地理,2003,18(3):56-59.

[3]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January:13-14.

[4]Boo E.Ecotourism: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J].World Wildlife Fund,1990.

[5]冉琼,苏智先,胡进耀.川西羌、藏地区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6):95-96.

[6]李俊清,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董素云.金秀瑶寨民族生态旅游开发[J].凯里学院学报,2011,4(2):79-82.

[8]郭茜.浅议民族生态旅游[J].华夏文化,2004,6(2):55-56.

[9]秦艳培,袁中友,杜继丰.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J].哈尔滨学院院报,2005,1(1):80-84.

[10]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2,1(1):101-105.

AStudyonEthnicEco-tourisminGui-qian-xiangBorderMinorityArea——ACaseStudyofTongdaoDongAutonomousCountyofHunan

ZHANG Chang-ping, ANG Li-feng, CHEN Jie, HUANG Mei-fang

(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ethnic eco-tourism and that why we must develop the ethnic eco-tourism in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Tongdao has more location advantage,resource superiority,market advantage and subjective advantage than other areas in developing the ethnic eco-tourism.Therefore,we can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tourism in Tongdao.These measures will have a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how to develop the ethnic eco-tourism in other minority areas.

ethnic eco-tourism; Gui-qian-xiang border minority area;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2014-02-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研究——以桂湘黔边区为例”(09BMZ038)。

章昌平,1981年生,男,浙江临安人,讲师,硕士,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

F590.7

A

1671-9743(2014)03-0024-03

猜你喜欢

侗族生态旅游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多元民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