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砺十载,拓荒之作
——夏新华教授与《非洲法律文化史论》*

2014-04-09张小虎

时代法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法制史史论新华

贺 鉴,张小虎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2.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磨砺十载,拓荒之作
——夏新华教授与《非洲法律文化史论》*

贺 鉴1,张小虎2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2.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一、迎难而上拓荒地

非洲法律文化不仅是非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法律文化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对象。然而,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无论是在非洲学还是在法学抑或政治学的研究中,均未有直接关注并涉及到非洲法律文化的学术成果,这种研究缺陷导致了我国学界对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忽视,使得那些有关非洲法、非洲法系以及非洲法律文化整体性与多样性的问题普遍存在疑义,因此,加强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研究,出版相关成果,弥补研究疏漏,就变得刻不容缓。非洲法律文化虽然是世界法制文明发展史中最具魅力的特殊法域,然因其研究资料匮乏难觅,法制变迁复杂深奥,于是造成了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研究困境重重。加之,非洲法律文化因其既非东方亦非西方的独特个性,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与深度。因此,长期以来,非洲法律文化研究领域成为了外国法制史研究中的“烫手山芋”,这片学术处女之地亟待开拓。

2013年初,让法学界乃至非洲学界振奋的是,在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下,夏新华教授的《非洲法律文化史论》终于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了。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非洲法律文化历史变迁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开拓了我国非洲法研究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在非洲法研究方面的最高学术成就,也充分展示了夏新华教授在面对学术困难时的勇气和胸怀,这份锐意进取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肯定。我们想,在中非合作论坛·法律论坛的成熟机制下,随着中非经贸与法律交往的日益频繁,《非洲法律文化史论》将会连同夏新华教授对非洲法律制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一道,成为中非之间学术交流和民间交往的重要桥梁。

二、潜心钻研结硕果

《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是夏新华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洲法律文化史”的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七辑)》。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以非洲法律文化发展中的纵横两个维度为主线,从多学科视角解读了非洲法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林林总总,归纳了非洲法律文化的个性特征,分析了三次法律文化变革的主要原因,考察了非洲法律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梳理了本土法与外来法的冲突与融合,界定了非洲法律文化研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预测了全球化背景下非洲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向。可谓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专业性与可读性共存,笔者读后,收获颇丰,良多感触,以飨读者:

首先,该书对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颇有创见。作者界定了非洲法与非洲法系的概念,确定了非洲法律文化的研究对象,将非洲的习惯法与宗教法、非洲本土法与西方外来法进行区分,并提出了非洲法律文化历经了三次变迁的重要理论。其次,该书对非洲传统法律文化和习惯法的形成进行考察,对无人涉足的古埃及法和苏丹丁卡人习惯法等展开深入研究,填补了非洲早期法律形态的研究空白。第三,该书对外来法律文化在非洲的移植与影响展开纵向的历史考察,首次全面描绘了本土法与外来法在非洲的冲突与协调。第四,该书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和发展趋向作出了分析预测。作者结合20世纪非洲各国独立的特殊背景,关注其宪政体制的探索、刑事法律的进步、司法诉讼的更新等问题,同时,以南非为例考察了非洲混合法律文化的演进过程。其五,该书的附录部分记载了以夏新华教授为首的非洲法研究团队的学术贡献,罗列出一系列有关非洲法研究的学术成果,为日后全面推进非洲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总言之,该书内容丰富而全面,既有对非洲法律文化历史演进的纵向考察,又有对非洲国别法律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有对非洲部门法律文化的学理论证,结构合理,论证充分,以史为据,史论结合,资料丰厚,观点新颖。

故此,在本书的序言中,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予以高度评价:“《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公开出版后必将得到法律史学界乃至非洲学研究同行的关注。”而作为夏新华教授的导师,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叶秋华教授也认为,《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是一部很有见地的学术作品,是近年来外国法制史学术界难得的一部力作,“这部凝聚着新华十余年思考与汗水的著作,一定不会让学界和读者失望,本书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定会像新华的前几部著作一样,再次得到人民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所达到的高度,源自于作者十余年的学术积淀,正是这一份勇于开拓创新,甘坐学术“冷板凳”的精神,造就了作者今天在非洲法研究中的成功。

三、十年积淀开新局

正如作者在《非洲法律文化研究史论》的后记中所言,“本书非一朝一夕之作,而是凝聚了我多年研究非洲法的心血和汗水。”的确,通过查阅近十年来有关非洲法研究的学术动态,我们可以发现,夏新华教授的成书过程与其研究经历密不可分,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积累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使得作者的《非洲法律文化研究史论》一书,连同其非洲法研究的丰富成果,一并受到了学界一致的认可和好评。翻看作者在书中描述到的研学经历:1996年底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外国法制史时,作者就开展非洲法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向时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著名外国法制史专家林榕年教授求教,随即获得肯定的回答与坚定的支持,由此,在林先生以及时任全国非洲史学会会长、著名非洲史学家陆庭恩教授等人的帮助下,作者开启了非洲法研究的创新之路。随后,在1997年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12届年会上,作者以《非洲法律文化的变迁》的主题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又历时两年的积淀,长达三万余字的《非洲法律文化之变迁》于1999年在《比较法研究》杂志上发表,再度引发学界热议。2000年春,在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13届年会上,由夏新华教授等人著的《非洲法导论》问世,该书成为当时国内第一部非洲法著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也确立了夏新华教授在我国非洲法研究中的奠基地位。至此,夏新华教授开始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洲法学研究体系,从2002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国法制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开始,夏新华教授潜心致力于非洲法律文化的研究,期间出版或发表了《列国志——马拉维》、《古埃及法研究新探》、《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辨析》、《论埃及混合法庭的历史地位》、《论加纳法文化的历史变迁》、《美国宪政主义与20 世纪非洲宪政的发展》等数十篇非洲法研究的创新成果,并多次以非洲法研究为主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等立项资助。当前,作者已经完成并出版了其非洲法研究的三部曲:2000年的《非洲法导论》对非洲法律文化和制度作出了初步的介绍,2008年的《非洲法律文化专论》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非洲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具体个案与制度变迁,2013年的这部《非洲法律文化史论》则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升华,解决了非洲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基本论题,构建了充分合理的非洲法律文化研究之逻辑体系,历经十年磨砺,三部曲系列最终完结。本书的成功正源于作者对非洲法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和积累。

我们认为,夏新华教授的超越之作《非洲法律文化史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学术的盛宴,而更是一份勇气、一种信心和一套体系。首先,之于后辈,在读完《非洲法律文化史论》后,我们获得了一份勇气,一份开垦学术荒地、挑战学术困境的勇气,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否坚持这一份勇气,将成为年轻学子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其次,之于同仁,《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所传递的是一种信心,一种坚定研究信念,敢于挑战冷门的决心。在学术界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今天,能否排除杂念和现实利益,坚持不懈的苦坐学术“冷板凳”,将会成为学者实现科研价值的首要态度;最后,之于学界,以《非洲法律文化史论》为契机,适时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洲法学研究体系,将会成为新时期非洲法学界的主要任务。如何打破传统“中西二元”的思维局限,以开阔的视野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洲法学;如何坚持“中、西、非”三维的研究限度,以中国学者的声音,利用西方的学术成果,研究非洲的法律问题,做到“材料为我所用、观点为我所创”,用夯实的学理根基,指导当前的中非法律合作,这便是夏新华教授的新书《非洲法律文化史论》所带来的学术影响和心灵震撼。

2014-04-17

1.贺鉴,男,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非洲法;2.张小虎,男,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法制史、非洲法。

猜你喜欢

法制史史论新华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寺田浩明著《中国法制史》
乱发脾气的小熊
《中国法制史》课程定位及其教学思路探索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改革探讨
——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分析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世纪之交史论结合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四卷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