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对烈士纪念设施及陈展内容认知度的调查与思考

2014-04-09王晔贾洪瑜赖艳华

社会工作 2014年2期
关键词:革命烈士烈士纪念

王晔 贾洪瑜 赖艳华

一、调查的背景和初衷

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是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受众群体之一,但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了解他们对革命烈士纪念设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了解、认知情况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笔者以“大学生、革命烈士纪念设施、认知程度”等关键词输入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查询,鲜见专门的论述文章。仅在一些对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中,散见部分内容:“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和民族凝聚力,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高度的赞同”(林秉智等,201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主流思想意识是健康向上的,但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爱国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国家意识不强,价值观存在偏差”(杜丽君,2011)。“南昌这座享有英雄城美誉的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并不少而这些家住南昌城的学生竟很少有人提到”(胡虹丽,2004)。

(一)烈士纪念设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烈士纪念设施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褒扬烈士而修建的永久性纪念设施;是弘扬烈士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是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无数先烈为国家民族、人民大众矢志奋斗、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展示了先烈们在“道路、理论、制度”方面艰苦卓绝的探索历程;是我们在新时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鲜活教材;是承载党和人民群众深厚情感的实物载体。让烈士纪念设施尽可能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是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对革命烈士纪念设施认知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烈士纪念设施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对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影响,探究大学生群体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著名烈士、烈士纪念设施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对烈士纪念设施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评价和建议,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策、具体工作部门等层面在烈士纪念工作方面的成效和不足。准确了解这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是为了使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烈士纪念设施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为此,本文以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陈列展示的重点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烈士为问卷主要内容,对南昌市区9所大专院校三年级的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对象选择及问卷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共发放1000份问卷,以南昌市区9所在校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取就读于南昌市区的大学三年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考虑到这个群体在南昌学习、生活了将近3年,对南昌的文化景点等较为熟悉,有较为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有较为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较为明晰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性且思想活跃。同时,这个群体又处于各类文化信息的焦点,能广泛便捷地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各种社会思潮。

为避免个别因素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我们综合考虑了调查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专业性质、籍贯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位于南昌市区不同地理位置9所大学中本科、专科层次来自省内外的文、史、理、工、医、农、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选择和问卷设计

选择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陈列展示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烈士作为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因为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兴建较早的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之一,是江西省陈展烈士人数最多、事迹最全、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全省唯一一处省属烈士纪念设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问卷以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著名革命烈士、位于南昌市的主要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的了解、熟悉、认知、认同程度,对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作为问题,设定多个选项,以多选或单选的形式让学生选择。

三、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从问卷发放到回收统计分析,用时近两个月,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对回收的965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所在学校的位置及所学的专业等因素对统计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学生了解江西革命史、著名烈士的渠道较多,但以影视、媒体和学校教育为主

在问卷提供的“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烈士事迹”的8个选项中,选择率最高的为观看影视剧,占52.69%,最低的为学校组织专题讲座,占20.13%,学校课堂教育为50.52%,通过学校组织参观了解的为35.99%。在回答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时,有51.53%的同学选择了报纸、广播、电视,有49.46%的同学选择了学校宣传。在参观过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同学中,有47.38%的同学是由学校组织的。

可见,调查对象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著名烈士、烈士纪念设施等方面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考虑到影视作品中艺术加工的成分对学生了解认知方面的影响,从全面、系统、真实性方面的效果来看,学校有计划的教育,有组织的活动,应该是在校大学生正确了解、认知江西重大革命史实等方面内容最主要、最有效的渠道。

(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参观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的热情不高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安排已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和偏好。在“你平时主要参加哪些文化活动”的8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观看影视剧,占66.09%,排在第三位的是节假日旅游,占42.24%,排在倒数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参观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分别占24.91%和18.74%,仅高于最后一位“观看体育比赛或明星演唱会”。考虑到目前南昌市体育比赛和明星演唱会等还不是普及性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而言,还要受到时间、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等因素,实际上,在学生业余常规性文化活动中,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排在最后位。

在“你近二、三年到过南昌哪些馆所、景点”的8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八一广场,占77.87%,排在第二位的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是南昌市中心,是南昌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八一起义纪念馆是南昌市著名景点。排在倒数第三位的是同样处于南昌市中心距八一广场只有两百余米的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只有29.05%,排在倒数第一位的是南昌一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军事历史博物馆性质的旧址陈列馆,只有9.81%,均低于滕王阁的39.86%。调查对象中到过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只有29.05%中,这其中有47.38%是由学校组织前往的。

(三)大学生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著名烈士了解、认知程度偏低

江西是富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江西这块红土地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仅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3万人之多,约占全国登记在册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在“江西这块红土地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四大摇篮”的选项中,只有38.62%的同学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在“下列哪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在江西”的选项中,只有31.17%的同学选择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37.66%的同学选择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25.72%的同学选择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在“江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哪几块革命根据地”的选项中,只有18.28%的同学选择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选有“东井冈”之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只有7.3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江西为国牺牲的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有多少人”的5个选项中,各选项的比例明显呈基本均匀的分布态势,只有24.71%的同学选择了正确项。对江西籍烈士的了解情况,在问卷提供的多名著名烈士中,对于方志敏这样一个江西乃至全国都著名烈士,还有13.32%的同学不知道他是江西人,只有27.67%的同学选择了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江西籍,选择“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在江西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赵醒侬为江西籍的仅有9.21%,选择江西新文化运动倡导人袁玉冰为江西籍的只有8.62%。作为在江西南昌学习生活了近三年的青年大学生,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烈士的了解认知停留在上述层次,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四)大学生对了解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烈士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

在“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或烈士事迹”的选项中,选择主动性较强且方便快捷的“网上查询”方式的只有25.08%,而选择被动性较强的“学校课堂教育”和“观看影视剧”的都在50%以上。即使参观过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同学,在他们了解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的途径中,主动性较强的“网络搜索”只有23.78%,而被动性较强的“学校宣传”和“报纸、广播、电视”则分别为49.46%和51.53%。在已参观过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同学中,被动性较强的“学校组织”的占47.38%,顺便路过的占13.93%,陪家人、朋友参观的占18.86%。没有参观过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同学中,有49.17%选择了“不知道具体位置”这个原因。

有11.72%的同学明确表示对了解江西重大历史事件或革命烈士事迹不感兴趣。在没有参观过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同学中,有19.78%的同学表示是因为“不感兴趣”,今后没有参观意愿、未定、不表态的占45.29%。

在回答“你平时与人交谈时,会不会谈及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问题时,基本不会和不表态的占37.2%,而在回答“如果向别人介绍南昌时可能会介绍哪些内容”的问题时,介绍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比例高于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认知程度偏低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思考及建议

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在当代青年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会上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为相关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烈士纪念设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信息,也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入思考积极应对的现实要求。

(一)切实增强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中扎实开展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烈士事迹宣传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毫无疑问,应当充分肯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正确健康的,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较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建国后的第三、四代,已经是西方的某些别有用心的“预言家”所寄希望的这几代了。他们身处远离了战火硝烟、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信息传递极为便捷、全球思想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复杂的时代;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思想领地,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千方百计地虚无掉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的时代;而社会代际传递的规律又决定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必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二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关键性群体。

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青年学生一代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一定要主动占领并牢牢坚守住烈士纪念设施在青年学生心中影响力这块神圣的阵地,让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并成为他们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

(二)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从制度层面确保烈士纪念设施社会效益的发挥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革命烈士纪念工作,并且在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烈士褒扬条例》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宣传烈士事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纪念烈士、宣传烈士事迹。”中办〔2013〕8号文明确要求:“坚持用烈士事迹教育青少年”,“教育部门要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把烈士英雄事迹宣传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体系。”赣办〔2013〕10号文明确要求“把烈士事迹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阵地”,“教育部门要大力推动烈士事迹进教材进课堂”。

相对宏观层面法规政策,具体操作执行、专门主题方面的规章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从细化指标、规范操作、量化考核、行为引导等方面保证宏观层面法规政策的落实。如具体到针对青年学生方面的高校教材的编写、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力量的培训,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渠道的选用、宣传方法的创新、与大专院校的互动,对高校和烈士纪念设施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办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烈士的了解、认知、认同程度,都需要在法规政策层面予以进一步完善。另外可借鉴“祭炎黄”、“悼屈原”等在青年学生中有吸引力的民间群体活动,从法规制度层面探寻规范特殊时间前往烈士纪念设施举行公祭,宣誓仪式等,要求公众人物和对青年学生有特殊影响的人员在特殊时期和特殊场合做出引领示范表率,也应是完善法规制度的相关内容。

我们建筑永久性的烈士纪念设施以铭记历史、褒扬先烈,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在纪念碑上以传承伟大、教育后人,但从历史经验和教育实践来看,要把烈士纪念设施牢固地建在中华民族的心里,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永远刻在青年学生一代的心上,把“党史、国史是必修课”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完善有力的法规制度才是最为有力的保证。

(三)烈士纪念设施单位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和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探索、创新更为有效的宣传手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从竞争的角度看,我们的纪念、宣传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激烈的竞争,是争取受众的竞争,是输出思想的竞争,争取受众越多,输出思想越多才是硬道理。在当前时代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只有主动“因时而变,随时而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完成好自身的职责使命,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益。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占领信息传播主阵地。

网络信息技术彻底颠覆了以往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谁占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阵地,谁就掌握了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据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6亿,微博用户已达3亿,而其中绝大多数应该是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青年学生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情况看,已有相当数量的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建了网站,将纪念设施的信息在网上传播。但总体上看,高质量的网站并不多,网站的信息内容、展示方式等吸引力不够,主动访问的人并不多。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信息传播平台,主动把展厅搬到网上,主动把信息送到网上,不断提高网站建设水平,要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前列,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网站建设得更加便捷,更吸引人。除建好自身的网站外,一定要学习借鉴成功网站的经验,运用必要的“营销”手段,在知名网站、青少年喜欢的网站上开设相关栏目,以最大限度地拓展网络传播渠道,占领网络阵地。在抓住网络宣传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其他大众媒体和特殊媒体的功用,确保我们的宣传在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电视上有图像,全方位强化宣传效果。

2.适应信息社会中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特点,紧扣时代脉搏,揭示陈列展示内容的深刻内涵,突出典型特色,打造展示精品,在展示内容上下功夫。

海量的各色各样信息,急促的工作节奏,极大地干扰了人们搜索,甄选、理解信息的主观意愿,“快速”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一个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简洁精炼、新颖独特、情感丰富、震撼心灵等成了人们选择性接受信息的重要标准。

目前,在烈士纪念设施的展厅内,网站上,包括部分解说,在满足受众“快速”要求方面还有待加强。如,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因“求全”而导致叙述方式中规中矩、篇幅偏长、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闪光点不突出等情况。完整的表述给受众全面把握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先烈事迹提供了充足完整的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适合受众“快速”的要求,影响了宣传效果。

为此,应探索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在展示内容上下功夫,尽量通过主题醒目的版面设计,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精准到位的内涵揭示,切合时代的义理阐发,经典的艺术形式,在视觉听觉、史实、义理多个方面向受众展示革命先烈的精神品格,使受众在接触展示内容的第一时间就有震撼心灵的感受,并能将它永远地刻在脑海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宣传工作“入眼、入耳、更入心”,只有做出了“精品”,对受众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受众在精神上受到洗礼,才能改变目前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工作中部分存在的“要我看”为“我要看”。

3.找准切入点,加大共建力度,创新互动方式,使宣传教育覆盖面向纵深推进。

共建、互动的方式,改变了纪念设施单位主动,观众被动的单向输送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共建互动方的主动性,是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工作直接融入社会、拓展空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很多烈士纪念设施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共建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等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还存在切入点不准,针对性不强,互动方式和内容较单一的现象,共建活动也有流于形式的情况。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加大共建力度,创新互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是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教育覆盖面向纵深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

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具有丰富的馆藏、研究成果和人文资源。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只有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宣传教育更为有效。在宣传方式上要更多地通过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关系,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使烈士纪念设施成为学校的“立体教科书”,生动的第二课堂。如今课堂教学都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趣味盎然。而作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的烈士纪念设施单位的宣传教育,如果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实在是一件憾事。将丰富的馆藏、研究成果和人文资源“立体化”,寓教于“乐”,对于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教育工作而言尤显迫切和重要。烈士纪念设施可以因地适宜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特色主题教育品牌活动。如清明节“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五·四成人宣誓仪式”、“六·一新世纪,我能行签名仪式”、“七·一重温入党誓词”、“八·一献身国防绿”、“九·一新生入学宣誓”、“九·一八勿忘国耻签名仪式”、“十·一祖国,伟大的母亲,我爱您!”等。

4.应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主动跳出“自我”圈子,与社会接轨。

突破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宣传工作“一家管”的传统框框,主动走出大门,走进校园,将精神食粮送进校园,借助校园广播站、文化广角、网络世界、知识讲座等共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学校主题系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学生会活动之中去,用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明爱国之理,以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树爱国之心。既宣传了自己,又服务了高校,同时为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实践经验与技术支持。招聘志愿讲解员,拓宽公众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可使烈士纪念设施单位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烈士纪念设施还能更好地达到全面开放、融入社会,依靠公众扩大教育覆盖面的目的。一个大学生志愿讲解员的参与,不仅可以影响到学校同学和家庭成员,还可以辐射到他们以外的社会关系链中,他们的宣传,无形中为纪念馆与社会之间织就了一条联系的纽带,拉近了烈士纪念设施与社会的距离,达成学校、家庭、学生、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和规模效应,提高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宣传工作的整体效益。

1.人力资源整合

得人才者得事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烈士纪念设施单位的宣传效果。受烈士纪念设施主观条件和其它历史原因影响,目前相当部分的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存在人才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有“馆长、讲解员、管理员”集于一身和“兼职”的情况,与相关文博系列的馆所相比,在科研人员方面也有相当的差距。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烈士纪念设施的科研工作和宣传教育的效果。

要提高烈士纪念设施单位人才队伍质量,除各个烈士纪念设施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外,另外一个方面是应面对现实,适应当今社会人才资源使用规律,建立起系统内以及跨系统、跨行业的人才资源网络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党史、革命史、文博、大专院校方面的人才,以弥补烈士纪念设施单位自身人才的不足。

2.宣传教育内容整合

整合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遍布各地的烈士纪念设施各自所拥有的宣传教育内容方面的资源。出现社会和青年学生(包括其他层次的观众)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著名革命烈士了解认知度偏低的现象,与我们在资源整合利用上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而使得烈士纪念设施宣传教育工作在整个文化宣传领域内分量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江西省现有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命名设立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一百八十多处,其中省级及以上的达46处之多,这些纪念设施在纪念的内容上诸如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影响,著名烈士活动的时间顺序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烈士纪念设施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互补性,而我们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点。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纪念设施单位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导致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宣传工作在整个文化宣传领域中的整体规模不明显,影响力偏低。有的纪念设施在宣传工作中只注重本设施的内容,而对其它设施中的有关内容和相互联系说明不够,这也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江西革命史、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著名烈士的全方位认知程度,影响到受众在认知过程中的有效联想和知识迁移。将各烈士纪念设施有机组合,尽量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文史资料、科研成果、受众信息等共享的有效机制,将有利于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的整体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的教育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烈士纪念设施工作单位肩负的社会责任。应一如既往地把进一步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拓展烈士纪念设施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真正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用烈士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1]杜丽君,2011,《江西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胡虹丽,2004,《南昌市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江西教育科研》第11期。

[3]林秉智等,201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第2期。

猜你喜欢

革命烈士烈士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向烈士致敬
在路上
——纪念革命烈士杜宏
徐闻县老促会节前慰问革命烈士后裔
惠安县开展祭扫崇武港墘“八六”反“围剿”革命烈士纪念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