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方教授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实践

2014-04-09王思斌

社会工作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政部社会学教授

王思斌

袁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劳动社会学、人口研究方面的学术造诣深厚,推动学科建设的实践也十分令人推崇。袁先生还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他有深邃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并在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中发挥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袁方教授的著述为基础,结合其学科发展实践,阐述他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

一、对社会工作学科定位的理解

我国社会工作学科重建是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成部分。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随后关于社会工作学科恢复重建的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83年,雷洁琼教授就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的问题(雷洁琼,1994a),并在多次教育部学科建设会议上争取社会工作学科的尽快恢复重建。社会工作专业重建被提上议事日程可以说是在1985年前后,这既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的时期和教育体制改革孕育启动的时期,也是袁方教授作为核心人物之一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工作恢复发展的时期。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可以追溯到1985年,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要改变高等教育科类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等类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之后,高校关于学科专业调整的讨论和研究被提上议程。袁方教授回忆道: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请设置社会发展计划与管理专业,1986年国家教委同意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袁方,1991)。在系主任袁方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分两组论证新专业的设置,其中一个是“社会发展计划与管理专业”。1985年12月,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专业调整论证会,会上对新专业的名称有不同看法。雷洁琼、袁方、何肇发等人力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而各种意见协商的结果是采用“社会工作与管理”的名称,并在长时间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正式颁布实施。北京大学也成了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首批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

那么,袁方教授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呢?他指出,虽然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参差不齐,立国思想根基各异,但是对于社会工作都有其共同点,即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其目的是寻求预防和解决那些阻碍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社会生活的功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需要(袁方,1991)。可以发现,袁方教授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工作的。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袁方教授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也不是最狭义的(即只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把它同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联系起来。在学科意义上,这就是把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理解,既符合他那一代人的学术经历,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其实,袁方教授的所学专业并不是社会工作,它在西南联大师从陈达教授的专业方向是劳动问题研究。但是在雷洁琼、袁方等老一代社会学家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分野并不像现在一样泾渭分明。雷洁琼教授是我国第一代留学西方、回国教授社会工作课程的学者,她在燕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是与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比如当时的清河调查、香山慈幼院的工作,社会工作被看成是应用社会学,或者被看成是社会学的应用。雷洁琼教授指出,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工作就是制定社会政策,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狭义的社会工作是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贫困者、失去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者进行社会救济(雷洁琼,1994)。这种观点在其他学者那里也有表现,比如言心哲在《现代社会事业》一书中分析了社会工作的概念,发现对它的宏观、微观理解都存在(言心哲,2012)。可以说,在袁方教授那一代人看来,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本上是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所以在社会学学科下发展社会工作也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至今这种看法和实际发展路径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也不是无益的。

在关于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的论述中,袁方教授指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而社会工作教育反过来又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发展社会工作是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要抛弃传统的被动救济的福利观,“培养社会工作者,去建立社会福利的新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和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第二,社会工作可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多种办法为有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服务,减少和预防社会问题产生;第三,发展社会工作可以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安定;第四,社会工作可以介入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评估,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五,社会工作是为人服务的,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增强平等、互助和善良的人际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袁方,1991)。由此看来,他很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工作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社会学视角。

当然,袁方教授并不认为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学的一般应用。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领域广阔。但是社会工作关注的主要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改善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他强调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发展社会工作首先要解决困难群体、贫困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袁方教授一直关心老年问题、养老问题、老人福利,这与发展社会工作是相通的。他在老年人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说明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运用大量数据说明问题是袁方教授的一贯的学术风格,由此可以看到他学术上的严谨性)。在一篇研究老年人状况与家庭赡养的论文中,他以大量令人信服的资料说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的状况,也指出了家庭养老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我国既有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有很多优点,家庭的养老作用是其它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群众团体、社区要与家庭相互配合,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逐步形成一个帮助老年人的社会系统。文章讨论了老人福利制度的建设,实际上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袁方,1988)。在另一篇主要论述“老有所为”的论文中,他同样引用大量数据资料,说明一些老年人不但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还能为社会就业做贡献。在谈到养老问题时,他强调指出,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适应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赡养将日益加强;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依靠社会力量解决这一问题,以减轻家庭的负担,适应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袁方,1987)。在这里,引入社会工作,做好老人福利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把袁方教授关于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所要解决的具体社会问题串联起来,可以得出他对社会工作的下述理解:它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面对困难群体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是社会工作的宏观视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制度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是切实达致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手段。

二、社会工作要走专业化之路

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做出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决定后,北京大学等高校立即积极行动起来重建社会工作学科。民政部为提高民政工作队伍素质、做好民政工作,对发展社会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和力量。教育部与民政部、民政部与北京大学在发展社会工作学科上建立了稳固、有利的合作关系,使我国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工作,还存在争论,或各方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前面已经谈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专业名称定为“社会工作与管理”,实际上这并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概念。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把这一专业称为“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行政”,当时苏联则盛行社会管理的说法。据说“社会工作与管理”这个名字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现在要办学了,应该把社会工作办成怎样的专业呢?

1988年12月,北京大学与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合作,在北京大学召开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社会工作教育国际研讨会。袁方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阐明了他(代表北京大学)对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看法。他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一种专业,所有从事这种专业的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那种认为社会工作只要发善心、有诚意、无需经过专业训练、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观点是似是而非、极其片面的。他不同意对社会工作的一般性看法,不同意社会工作就是发善心、做好事的世俗理解。他阐述了北京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的传统,阐明了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专业方法在解决困难群体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指出了我国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的方向(袁方,1991)。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就能体现。在作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方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实习等;选修课包括:社会人口学、婚姻与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学、犯罪社会学、社会计划与评估、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等等(国家教委高教司文科处,1995)。可以看出,这个课程体系与多年后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确定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要求是高度一致的,至今它也可以算作一个相当专业的课程体系。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体系,袁方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有它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和方法技术。社会工作专业可以细分为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袁方,1991)。

上述课程体系今天看来已十分常见,但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之初,还是需要慎重选择的。1986年到1988年,有几个重要事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一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等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是教育部和高校响应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教育界的事情,它反映了高教群体的意见;二是1987年民政部召开的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即“马甸会议”),民政部对发展社会工作专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形成民政部与高等学校密切合作的意见,民政部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要用人单位,其关于发展社会工作的意见也会产生影响;三是1988年北京大学与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带来了众多国外专家对发展社会工作的看法和国际经验,必然会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袁方教授看来,中国社会工作要走专业化之路,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一届年会上,袁方会长指出,现有的大多数社会工作者缺乏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训练,主要靠实际经验从事本职工作,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民政工作来说,它的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据调查,全国12万民政干部中由专业学校培养的不足1%,这种状况亟需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沿着两条路线前进:一是在国家教委和地方教委所属高等院校里,培养具有大学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使青年学生接收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提高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教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在部委所属院校培养社会工作者,包括由民政学校普及社会工作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有计划地轮训在职社会工作者。他认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和重建,必须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既要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也要大力提高传统经验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并使这两种类型的社会工作者结合起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袁方,1997)。十分明显,在袁方教授看来,专业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师资是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前提。袁方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培养数以千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有赖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请那些有实际经验的老专家讲授课程,也要引进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的可行经验(袁方,1991)。他很重视发挥老一辈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的传帮带作用。作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的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学者雷洁琼教授曾为学生讲授“婚姻与家庭问题”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袁方教授就邀请我国著名社会工作专家吴桢教授到北京大学给研究生讲授“个案工作”课程。在他的主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还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师系统讲授社会工作课程,这可以看作是他在建设专业社会工作方面的努力。

三、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一)回应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实践:一是说社会工作专业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社会问题向社会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二是说社会工作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它需要实际地面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民生需要的迫切性,都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一点在前文已提及。回顾袁方教授关于发展社会工作的论述,能很容易地发现他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进步、为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包括老年群体)而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他曾经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巨大变革,必然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原有的社会经济关系,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会使很多问题更加突出,并困扰着个人、家庭和社区。发展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具有发现、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人才(袁方,1991)。他认为,社会工作教育要采取两种取向并存的策略:第一是坚持在中观、宏观层次上开展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立法、社区工作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行政能力,能从事社会管理和行政工作,并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更大的范围内帮助那些有实际困难者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二个策略取向是在个案、团体、社区服务层面上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咨询、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两个互补的发展策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袁方,1997)。他善于根据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央政策精神去呼吁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这种态度是务实的。

(二)发展社会工作需要高校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

社会工作的实践品格要求学校与实际部门密切合作,学校为实际部门提供优秀毕业生和智力支持,实际部门则向高校提出社会需求,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社会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像雷洁琼、袁方等权威专家与政府部门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初,雷洁琼教授应邀到民政部讲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知识,并做出了“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的著名论断(雷洁琼,1994),对民政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袁方教授也同民政部领导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崔乃夫部长支持的,由袁方教授领头的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组成的社会学“大篷车”讲演队,就为民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民政工作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直延续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袁方教授指出,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作为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与现行有关部门传统经验型社会工作的关系。二是专业发展与社会承接力的关系。只有专业化社会工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才能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开拓广阔的道路(袁方,1997)。因此,袁方教授很注重与实际部门的合作,注重邀请政府部门官员参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北京大学与民政部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就成立了有民政部学者参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术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工作。专业建设之初聘请民政管理干部学院的学者到北京大学开课,请民政部各司局的领导讲授民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使社会工作密切同民政工作相结合。民政部时任部长崔乃夫曾经提出民政干部专业化问题,在民政系统发展社会工作是解决民政干部专业化的一种努力。在袁方教授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民政部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袁方教授提出高校要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他指出,有些实际部门还未完全认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在人才市场也还找不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正确的位置,这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做更多的工作(袁方,1997)。这些分析和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可以发现袁方教授建设社会工作的思路十分清晰:我们要建设的是专业社会工作,要依靠高校教师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建设社会工作,要回应现实问题发展社会工作。这就是务实、又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工作发展观。

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宽阔视野

自从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袁方教授就一直投身到这一事业之中。20世纪80年代,他全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重建,主导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后,他当选为首任会长,又致力于推动全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初期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张力:如何对待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的社会工作的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如何判定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王思斌,1999)。这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社会工作的本土经验以及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模式问题。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袁方教授十分清楚,并带领社会工作教育队伍应对挑战。在对国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关系上,袁方教授基本上是开放的,他愿意学习国际和境外经验。1988年,他和夏学銮、王思斌一起赴香港社会工作学院参观、学习,了解对方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1996年他又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学术研讨会,了解世界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动向,并与以周永新教授为主的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中国工作小组讨论合作问题,形成了香港方面筹措经费支持内地编写《社会工作概论》的协议。这几年间,他还会见了大量来自英美等国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考察团,交流经验。对于我国过去社会工作的经验,袁方教授是尊重的,与民政部的合作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他又不封闭保守,而是往前看,建设专业社会工作,以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工作概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国内众多专家协力编写的教材,袁方教授任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在编写之初,他就提出该教材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反映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第二,充分反映我国社会工作的经验(袁方,1999)。他还提出编写这本教材要“以我为主”。这本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他的这一思想,既介绍了国际上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又总结了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成功。它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材,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应该说是对袁方教授的社会工作思想的肯定。

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问题,袁方教授在1988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讲演中曾经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培养能参与和从事社会发展战略、社会计划研究和决策,能参与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的制定和评估,能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咨询的研究生;第二个层次是培养适应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及人民团体所需要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等管理人才,这是本科层次;第三层是大专生,主要从事基层社会工作和管理,开展社区服务,发现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袁方,1991)。

我国对社会工作的要求实际上是迫切的,不但要有较大规模的社会工作人才,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一点已经被近些年来中央发展社会工作的若干政策文件所确认。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①参见: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2006年10月。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指出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出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随后,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③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委《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中组部、民政部等19部委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①参见:中组部、民政部等19部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组发(2012)7号。,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外,还要对党政干部进行社会工作知识培训。

可以看到,袁方教授当时的想法是比较符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规律的。或者说,他当时的思考是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袁方教授关于我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思想和推动实践,指出他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和定位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面对困难群体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他的社会工作发展思想是从大处着眼、具体入手、具有前瞻性。这个大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具体入手的是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就是既着眼于当前,又着眼于长远,要为国家发展准备人才。这些从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所走过的路程中隐约可见。袁方教授是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的领军人,当然,他的思想也受到了雷洁琼教授等人的影响。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他在较大程度上是追随雷洁琼教授的。另外,他的思想也吸收了众多社会工作专家的意见,这正是他作为社会工作教育领军人的可贵之处。

今天,我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得到快速发展,袁方教授的许多思想正在被实现。当然,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也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和面对,在这方面,袁方教授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性、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发展思想仍然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1]国家教委高教司文科处,1995,《高校社会学在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雷洁琼,1994a,《在民政工作理论讨论会上的报告》,载民进中央宣传部编:《雷洁琼文集》,北京:开明出版社。

[3]雷洁琼,1994b,《燕京大学社会服工作三十年》,载民进中央宣传部编:《雷洁琼文集》,北京:开明出版社。

[4]王思斌,1999,《前言》,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言心哲,2012,《现代社会事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6]袁方,1987,《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7]袁方,1988,《中国老年人与家庭赡养》,《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1期。

[8]袁方,1991,《社会工作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现状挑战前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袁方,1997,《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转变》,《中国社会工作》第1期。

[10]袁方,1999,《序二》,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民政部社会学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刘排教授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民政部召开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民政部发布《开展婚姻登记信息共享的通知》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