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级文化内驱力问题探析

2014-04-08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内驱力班集体集体

姜 涛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和基本单位。一个学校特别是高校,只有具备健康的细胞,才会有健康文明的高校校园生活。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规模虽小,但它不断地吸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又不断创造和更新自身的文化形态,成为多态文化的结晶体,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目前,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正逐步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就现状而言,许多高校还没有将其摆到一定高度,至于其中的内驱力问题更是鲜为人们关注。

一、高校班集体文化内驱力提出

(一)内驱力概念的提出

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强调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组建起来的全新的集体的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基础上并以“内驱力”为前提。内驱力是在环境和自我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理需要产生的原始内驱力和社会性需要产生的高级内驱力,后者对前者起调节作用。

(二)班集体文化内驱力

我们借用内驱力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班集体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而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班集体成员自觉的为形成班级的某一种风尚、某一种传统,向着某一个共同目标不断努力的精神状态,是班集体成员内在的、自觉的、向上的、特殊的力量,这种班级文化的内驱力体现在班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网络媒介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可以将内驱力归纳为能够驱动、主导班集体文化发展方向的内部动力。

二、高校班集体文化内驱力现状

20世纪的最后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扩大招生,高校学生规模急剧膨胀,高校文化建设面临巨大冲击,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校整体文化建设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这是令人鼓舞的。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内驱力问题没有上升到自觉层面。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班级集体文化内驱力并没有形成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本身认识不统一、理解不到位、理念与行为不相吻合。班集体文化建设往往是自上而下式的,班级几乎是疲于应付学校或教育管理者的所谓文化建设理念,导致千人一面,班集体自身内发型的因素被抹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浅尝辄止式的班集体文化建设很难形成内驱力,也不能准确反映时代青年的进步要求。在应付差事样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多的是应景之作,缺的是学生主动为集体目标和班级文化传统形成积极性。但是,一些院校命名的“雷锋班”、“郭明义班”,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班名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就很容易形成班级文化传统,为青年学生喜爱和接受,传承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班集体文化内驱力的形成。

(二)班级集体文化内驱力流于形式

在当前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中,学生在许多时间里并没有被当成班集体的主人,学生自主处理班级事务的权力有限,学生管理者忙于日常事务,往往是力不从心。对文化育人的涵义理解不深,以管代教,拒人于千里之外,忽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利于班集体文化内驱力的形成。

许多院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更是自上而下,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建设目标,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主体和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学生会各有体系,相互沟通不够,通常重视的对象多是学生个体而不是班级。这样一来,在学校环境与学生个体之间就缺少了引导或激发学生个体文化内驱力的实际载体,班级集体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文化内驱力更是空谈。

(三)缺乏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的一个班集体,能否具有文化内驱力,并通过内在的驱动,使班级文化通过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网络媒介等方式表现出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因为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视带来的只能是“形象工程”,只能是蜻蜓点水。一些学生教育管理者抱着学生毕业,万事大吉的心态对待班集体文化建设,致使班集体文化内驱力无法形成。

(四)班级集体文化内驱力缺乏提升平台

班集体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地位不够突出。学校大多重视院系文化建设,对班集体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对班级文化的有效评价。没有把班级文化建设放在学风建设的高度,对优秀班集体的评价仅限于学习成绩,学校纪律遵守与否,参加活动等可量化的指标操作,班级成员的共同目标与理想及精神状态很难体现,班级成员是否真正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要求,往往不得而知。

(五)班级集体文化没有继承、发扬、创新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校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对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的一种挑战。由于人员、设施即投入方面的不足,使得教育培养力度不够,而需要精雕细刻班的班集体文化建设严重缺乏规划、统筹、实践和总结,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带有引领性的经验,也就更谈不上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高校班集体文化内驱力形成路径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

党中央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班级这个基本细胞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班集体文化内驱力的培育,只有站在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层面,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二)建章立制,统一规范

学校要深入班级,通过认真的调研和讨论,广泛征求班级和学生意见,制定出关于班集体文化建设的统一的规定或文件,把班集体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提到同一高度,在高校中真正形成文化育人的氛围,以文化建设推动学风建设。不断培育班集体文化内驱力,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觉状态。

(三)多措并举,学生主动

以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内驱力。在班级文化形成过程中,重在塑造班级形象、营造文化氛围。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的设计是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要把班级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提炼为班训,时刻警示班级成员,激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动力。将班级的精神和管理理念汇聚成一个标志,时刻提醒班级同学“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让每一位班集体成员通过班会了解自己言行与班集体文化标准的距离,积极寻找完善自身的文化方法。

(四)评价到位,引导激励

高校要对班集体文化建设确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要求班级文化必须在网络上展现,重点引导班集体利用班级博客和QQ群让班级文化在网络上各放异彩,提高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让全体学生在网络中接受班级集体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教育、陶冶,培育良好的班集体文化内驱力。就激励措施而言,学校可以设立班级文化奖励基金,对好的活动、先进人物要及时给与奖励,目的在于弘扬主流文化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内驱力班集体集体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我为集体献一计
我爱我的班集体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警犬集体过生日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