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学者李慈铭交游考

2014-04-08刘孝文岳爱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交游光绪

刘孝文,岳爱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李慈铭(1830—1894),初名模,字式侯、爱伯,号莼客、越缦、霞川,浙江会稽人。李慈铭生有异才、覃思益学,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繁富,在晚清文学史及学术史都有重要地位,所著《越缦堂日记》被称为晚清四大日记之首。尽管其“才望倾朝”,然其一生科名、仕途发展蹇滞不顺,前后十余次参加各种考试,同治九年(1870年)42岁时中得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52岁考中进士,学问渊博却要靠捐纳得到京城闲职小官,直到1881年才官授从五品的山西道监察御史。

李慈铭人生阅历丰富,是一个集官员、文学家与诗人于一体的晚清名士,他的交游人物众多、范围广泛,与其交游之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一时之名流。本文以《越缦堂日记》和李慈铭的著述为基础,结合与李慈铭交游的官员、时贤及文人的诗文集、书札、笔记等材料,考察了李慈铭交游的人物及其交游事迹。李慈铭的履历命运在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间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作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应该注意和值得解剖的历史标本”,我们对其交游范围和内容的考察,能够反观晚清官僚、文士群体的社会生存写照,对研究晚清的文学、历史和哲学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李慈铭交游范围与人物

李慈铭66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30岁之前居乡求学,31岁至36岁蹭蹬京师,37岁至42岁返乡校书,48岁至66岁聘才京津。翻检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与其有交游往来者不下200余人,其中史料记载可考者亦不下150多人。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交往的人物有所不同,本文将其交游对象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一)浙籍同乡

李慈铭是浙江会稽人(隶属今绍兴),在这片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和学术氛围的土地上,自古英才辈出,至晚清时期仍然名彦俊杰不断涌现,黄珊元在其硕士论文《晚清学术人物的地理分布》中统计晚清文学家共有376人,其中浙江籍100人,占18.76%。出生于浙江的李慈铭与浙籍同乡具有地缘上的天然亲切感、相似的人生选择和共同的文学爱好,由此他与浙籍士人保持了终其一生的良好关系。

与李慈铭交游的浙籍同乡有他的老师张震、杜梦蓉、严嘉荣等,弟子有陆元鼎、蔡元培等,言社成员有周星誉、周兴诒、陈寿琪、丁文蔚、孙垓、周光祖、徐虔复等,浙江校书局同事有孙衣言、王麟书、陈豪等,结义兄弟秦曾熙、杨仲愉、沈宝森、杨泰亨等,朝中大臣沈曾植、袁昶等等。

(二)官员乡绅

尽管李慈铭的仕途并不顺利,但靠赋诗作文,以高超的文学才华而获得上层官绅的接受进而认可,他的学识也成为接近达官显贵的重要资本,朝中重臣如翁同龢(书法家,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两朝帝师)、潘祖荫(官员、学者、藏书家)、周祖培(礼、工、刑部侍郎,刑、兵、吏等部尚书)、李鸿章(近代史上“秤砣”人物)、张之洞(政治家、学者)、许景澄(政治家、外交家)、袁昶(晚清大臣、学者)、李文田(翰林、书法家、蒙古史研究专家)等等都成为李慈铭交往的对象。

各级地方乡绅也都钦佩李慈铭的学问,并在生活及事业上照顾有加,如马新贻(先后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晚清四大奇案之《张文祥刺马案》的主角),杨昌浚(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巡抚)、薛慰农(前杭州府知事)、杨豫庭(前绍兴府知事)、詹仪桂(会稽县知事)、张梦周(山阴县知事)、杨恩澍(山阴县知事、张梦周后任)、谢永佑(绍协副将)、何兆瀛(浙江按察使,礼部尚书何汝霖之子)等等。

(三)诗文名流

李慈铭学问淹博,于经史子集、诗文词章皆有建树,在同光年间即以诗文声名远播,文人圈中已有“生不愿作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之语,李慈铭交游者亦颇多学界渊薮。其交游的诗文名流除浙籍同乡周星誉、周星诒、沈寄帆、孙垓、丁文蔚、余承普、陈珊士、薛时雨、施均甫等人外,还有其1880年进士同年:黄绍箕、于式枚、徐琪、丁立钧、朱福詵、梁鼎芬、陈夔麟、安维峻、左绍佐等等。

李慈铭交游的诗文名流亦皆一时之秀,影响较大者如樊增祥(近代著名文学家)、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蔡元培(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王先谦(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著名的湘绅代表)、王懿荣(金石学家、甲骨文最早发现者)、缪荃孙(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孙诒让(经学家)。

二、李慈铭交游的内容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记载总天数13417天,其中有9904天的日记中记录了朋友往还之事,可见交游往来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具体考察其交游事迹可分为七个方面。

(一)冶游娱乐

冶游娱乐是晚清士大夫休闲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形式。会稽地处江南水乡、山青水秀,遍布名人胜迹、寺庙祠堂。李慈铭自少年即随祖父游历越中山水,12岁时,随本生祖父司马公游吼山,并写下人生最早诗句“一径云香锄药影,半房山色颂经声”;16岁春随访吴百台园赏菊;18岁随游杭州宝严寺;19岁春重访吴百台,作诗“翠满湖菱红满树、此行原不为花来”,十月游显圣寺;20岁游鉴湖;21岁陪游西湖、遍览周围净慈寺、岳王坟、苏公祠、圣因寺等名胜,少年游历使其养成了游览山川的习惯。

及至青年时期,他与家乡文学青年周氏兄弟等人结成言社,言社成员皆为富有学问,狂放不羁,怀才不遇,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社员喜游山玩水,共同游览过的山水名胜有鉴湖、樵风泾、葛岭、柯山、霞川、官渎水、放鹤亭、吴百台园、传灯寺等等,他们的足迹留在了越中的山山水水之间。在游历的同时留下了大量描写佛寺景观和自然山水的诗作。

成年以后,科举失意、仕途波折,内心已聚集成汪洋恣肆的愁苦之海,便将自身寄情山水间,将其作为消愁解郁的最好良方。李慈铭常与友人偕同一起赏花,如极乐寺赏海棠、慈仁寺赏丁香、花之寺赏海棠、龙树寺赏马缨花、什刹海赏荷花、法源寺赏牡丹、崇效寺赏楸花等等。

(二)诗作唱和

古代文人崇尚以文会友,诗作唱和是清末士人交流感情,进而学问切磋的重要形式。晚清官僚士人间已形成一种诗文唱和风气,集会常要饮酒做诗,春秋游宴也要相聚会诗,平日间的送往迎来,各种节日庆典,都有诗歌唱和。言社每年秋冬两大会,社员通过文学创作和鉴赏品评来互相学习借鉴。李慈铭与友人诗作唱和常以诗作比学问高下,彼此有赠有答,反复唱和,直到兴尽乃止。

沈曾植、袁昶、李慈铭与樊增祥四人论诗在当时小有名气,他们常聚一起,作诗论学。光绪十六年袁昶和樊增祥以诗送李慈铭请其判定优劣,李慈铭认为“袁诗如食榄,樊诗如啖蔗,世有知味者,甘乃句苦下。袁诗黍稷馨,樊诗桃李花,古人亦有言,秋实胜春华,袁诗为帛樊为锦,袁诗为酪樊为茗,袁为冰柱为雪车,樊为丹曦为紫霞。袁诗好处无人爱,樊诗爱好皆惊嗟。”在李慈铭看来,袁、樊二人诗作各具千秋,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三)人情往来

李慈铭所处的晚清时期,酒肉征逐、人情往来也是士大夫阶层交游的重要内容。每逢节日人情往来更频繁,多表现为相互之间的礼物赠送。

光绪六年六月,王月坡赠李慈铭野术四两、番银四元,朱肯夫赠碑墨、茶叶、诗笺;光绪七年三月袁昶送“吐铁一盎,甚佳,即复谢犒使两千”;光绪十年三月,陶浚宣赠燕窝一匣、于术一匣;光绪十六年三月,杨家骥、杨家騋兄弟赠海盐紫菜一盒、云片糕两包;光绪十六年的腊月初八,樊增祥的夫人将亲手做的腊八粥派人送给李慈铭,李慈铭也以一小瓯回赠;光绪十九年三月,陆心源送代土仪、朱提五十金;七月,樊增祥“寄惠百金,书凡千余言……情文婉丽,诵之欣然。”

(四)吉庆丧吊

清代士人间吉庆丧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礼俗,通常在有亲戚关系、师友关系或是同僚关系之间,遇有人办红白喜事,如结婚、得子、庆寿、迁居,升官、出差等,则前往祝贺或寄赠礼金,如遇丧事,则前去吊唁,撰写铭文。

咸丰五年二月初十日,值周星誉生日,李慈铭携好友孙垓、徐虔复、王星先、余承普、孙廷璋等同往祝贺;光绪六年八月初一日,李慈铭好友邓琛南归,李与袁昶、许振祎、潘存、邓承修等人相送于天宁寺。

光绪十四年逢李慈铭六十大寿,沈曾植前往祝贺并作《越缦老人六十寿诗》二首,《再祝越缦寿》二首,以示赠答。《再祝越缦寿》其一:“高柳萧森学士居,频年几杖近相于。珩璜新论书堪诵,姜桂刚肠老未舒,仕隐半生诗史在,家仪一卷礼笺余。周南留滞翻多幸,到及香山社集初。”光绪十六年,李慈铭病重期间沈曾植前来探望并作 《越缦老人写示病起诗三章奉和》,寄托了对李慈铭早日康复的渴望。甚至李慈铭牙疼,沈曾植专门去信问候。

(五)饮宴集会

清末京城官僚仕子们热衷举行诗文酒会,谓之“雅集”,夏有消夏集、冬有消寒集。除了平日的聚会,遇友人生日更是相聚不可多得的机会。

如光绪二年李慈铭生日,杨晨、王彦威、殷萼庭、陶在铭、胡梅卿等人聚于越缦堂,酣畅宴饮,李慈铭即兴赋诗:“知己相从慰岁寒,生辰聊复具杯盘。可怜孤子终天恨,犹博良朋一日欢。膝下伶仃同伯道,客中僵卧比袁安。奉觞难得双花侍,强解衰颜倚醉看。”光绪七年三月十七日,袁昶招沈曾植、黎庶昌、周懋琦、叶昌炽、徐琪、吴讲、冯煦、缪佑孙、铁绍真等人饮宴至深夜二更。

1859年以后,李慈铭北上京师捐官候补,京城名士常以多种名目聚会,如潘祖荫倡导的消夏六咏雅集、郑康成生辰等集会。北京的瑞春、东升堂等酒家是常聚之所。清末士人间最有名的集会莫过于咸丰八年龙树寺大会,“四方胜流,尚集都下,今番来者颇盛,近年仅有,似不可无一雅集。执事人伦东国,众流宗仰。晚拟邀集诸君,欸洽一日,如以为善,便请示知。其谭谐辩论,必有可观。请大君子主持其间题目而等差之,岂非快举?如有清兴,晚当往约诸君也。”

(六)序跋题画

序跋是说明书籍、字画的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及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李慈铭学问渊博,喜好金石字画,所以与友人间常以诗题赠,在体现其诗人之才的同时,也展现其学人之识。

如 《为星斋丈题西崦探梅图两绝句》《题黄尊古鼎山水画册二首》《太华冲雪图为董岘樵观察题》《朝鲜郑谦斋山水画幅为潘伯寅大理祖荫题》《为伯寅题东堂喜雨图二首》《题伯寅藤荫老屋勘书图》《为伯寅侍郎题郘钟拓本》《为伯寅题建文铁锤拓本》《盂鼎铭拓本为伯寅侍郎赋二首》等,李慈铭为潘祖荫所题序跋最多。

(七)互赠书籍

士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学识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士人间交游往来的过程中书籍的相互馈赠是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书籍馈赠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深了解。师友向李慈铭赠送书籍分两种情况:出于友情主动赠送;以书为贽向李慈铭请序跋及其它相托事项。根据笔者的统计,从咸丰九年至光绪二十年,共有近150余位朋友向李慈铭馈赠书籍,约700余种图书,近3000卷之多。向李慈铭赠书者仅近代史上知名人物就有潘祖荫、周祖培、李鸿章、张之洞、王懿荣、缪荃孙、许景澄、袁昶、陆心源、孙诒让、周馥、王先谦等等。

总之,李慈铭与具有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各类群体终身保持了频繁的交际来往,他们之间或切磋学业,加强友谊,或陶冶情趣,互利互助,对李慈铭的人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交游对李慈铭产生的影响

李慈铭交游广泛、人物众多,通过交游,对李慈铭的生活、仕途和学术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交游对李慈铭生活的帮助

李慈铭幼年时家境富足,随着清末战乱的影响,以及李慈铭的几次捐官花费巨资,家庭经济状况日益窘迫,在其居京期间,一度衣食堪忧,以致其1865年由京返乡的路费也无法筹措,他主要靠朋友的资助才度过各种难关。

如张之洞于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寄馈岁四十金,光绪十八年十二月馈银五十两。潘祖荫亦对李慈铭诸多贻赠,助其维持生计,所赠之物从金、银、衣物、食物及至茶叶,应有尽有。1865年5月李慈铭抵家乡,先后得到巡抚马新贻的帮助得以主讲蕺山书院、督修两江塘工程、浙江校书局总校勘,这为其居乡生活提供了经济保障。李慈铭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如“独有侍郎能念我,每销清俸与倾尊”“达期登治平,穷不忘利济”。

(二)交游对李慈铭科举仕途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李慈铭自幼聪颖,勤思好学,博览群书,为越中俊才。尽管李慈铭学问深厚,但其科举和仕途蹭蹬不前,他每次科举和仕途上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其交游士人的帮助实现的。

李慈铭深受汉学大师、学正吴晴舫(钟骏)器重,在其应院试时,吴晴舫适任浙江学政,阅李慈铭诗文,深爱之,评其首场“风华掩映,法密词圆,次诗俱称。覆卷贯上,语脉醒出,正意浓淡相间,心细手和。经艺珠圆玉润,诗秀雅。古学笔意如走盘珠,盘旋如意。”拔古学第二,文、诗第三。光绪六年李慈铭得以考中进士,亦王先谦鼎力扶助的结果。李慈铭考中进士后,由于机缘差错一直没能入翰林,简放学政也未成,直至光绪十五年,在翁同龢的大力保荐下才最终授山西道监察御史,这也是李慈铭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

(三)交游对李慈铭学术的影响

李慈铭年轻时从宗稷辰游学,到京师后,与张之洞、王先谦、周寿昌、谭献、黄以周、朱一新等著名学者有过交游,通过交游开阔了眼界,扎实了学问。李慈铭“治学承乾嘉汉学遗风,博览群书,长于经史考据之学。”王重民先生称“李氏宗许郑之家法,有徐庾之藻翰,文苑儒林兼而有之,在清代学者中,可称后劲。”

结语

李慈铭及其交游圈的扩展是和科举、仕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其交游圈的结构特征来看,是一个以李慈铭为核心的差序性等级格局,从交往的紧密程度来看,存在着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亲疏远近之分,关系强度、交往频率和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

总之,中国传统社会关注人伦关系的建构,李慈铭在广泛的交游中建立起了个人的社会资源网络,这种资源对其经世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 姜云鹏.李慈铭“文章”观及“文章”创作[D].山东大学,2009.

[3] 董丛林.论晚清名士李慈铭[J].近代史研究,1996,(05):16-37.

[4] 张桂丽.李慈铭年谱[D].复旦大学,2009.

[5] 张峰.清代学人的仕途之路——以李慈铭为中心[J].华夏文化,2009,(01):58-59.

猜你喜欢

交游光绪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