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身立命,各由其道
——《周易·需卦》经传文字今读

2014-04-08孙景龙董业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爻辞周易圣人

孙景龙,董业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系,河北 承德 067000)

《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画卦立象,蕴涵万理,理隐而辞作。与其他经典著作不同,《周易》有卦象和文字两个意义符号系统。解读《周易》,必须兼顾这两个符号系统,才有可能准确探知其义理。“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系辞上》)象寓其理,辞以明象。文辞是我们了解《易》象所蕴之理的凭借,弃辞而惟求义理,如同盲人摸象,舍象而但玩文辞,好比缘木求鱼,“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上》)数千年来,读《易》研《易》注《易》者,代不乏人,大家屡见。经过一代又一代易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索,许多义理昭然可知,然不知所云而人云亦云者偶或有之,致《易》之精义淹没无闻者,仍复不少。比如《需》卦,《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人多因《彖传》曰“需,须也”而解“饮食宴乐”为饮食作乐,更无所为,待之而已。然君子进德修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言”(《论语·学而》),岂可“饮食作乐”?即使险难在前,亦当积极寻求涉险之方,爻辞明言“出于穴”“入于穴”,岂是“更无所为”?爻辞曰“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人亦多以“去坎之远近”解之,然“距国百里为郊。”[1]郊,非谓去坎水之远近;近水为沙,或许差可,临水为泥,尤嫌牵强,且与《象传》大异其趣。等待雨降,“于郊”“于沙”“于泥”已悖情理,“需于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想必圣人别有所喻。《易》准天地之道而立人之道。《序卦》说:“需者,饮食之道也。”需卦言饮食之道,决非“饮食作乐,更无所为”!笔者近年观其象而玩其辞,以为《需》卦乃言人之生存之道,六爻各有所象,先贤旧说未尽得象义。今不揣固陋,特将愚见缀为此文,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需卦是《周易》第五卦,卦体为乾下坎上。坎为水,乾为天,水天需。《说文·雨部》:“需,也。遇雨不进,止也。从雨而声。《易》曰:云上于天,需。”[1]段玉裁注:“者,待也。以叠韵为训。《易·彖传》曰:‘需,须也。’‘须’即‘’之假借也。凡相待而成曰‘需’。‘遇雨不进’,说‘从雨’之意;‘而’者,‘’之意。此字为会意,各本作‘而声’者,非也。‘而’为迟缓之辞,故从‘而’。‘而’训‘须’。‘须’通‘’。从‘而’犹从‘’也。”[2]段氏以为“需”字从雨从而,会意字,须待的意思。《说文·须部》:“须,面毛也。从页从彡。”[1]《说文·立部》:“,待也。从立须声。”[1]段玉裁注:“立而待也,依《韵会》补‘立而’二字。今字多作‘需’,作‘须’,而‘’废矣。‘需’与‘’ 音义皆同。”[2]“”的本义为“立而待”。“需”与“”音义同,“须”本义为胡须,可借为“”。“需”“须”行而“”字废。“需”字本义为“等待”,引申有“需要”“求索”“索取”等义。圣人名卦为“需”而不名“须”,盖非徒待也,亦有需求之义。需卦上坎下乾,内藏离兑。乾为天,坎为水,水在天上为云,降落地下即雨。雨乃万物之所需;物待雨降以足需求,故名之为“需”。以人事比之,衣食,功名,事业种种,为人生之需,人人期待拥有;离为日,为明,兑为悦,明于谋食之道,假以时日,可得生命之需,人生可乐也。《焦氏易林·乾之需》:“目足动,喜如其愿,举家蒙宠。”尚秉和注:“《西京杂记》:目得酒食。”[3]看好发展前景,选择一项事业,执着追求,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全家都有饭吃。需卦启示我们,物有所需,以待其时。人之生存发展,有种种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谋发展,需卦之象足以示之。乾健行,自强不息,坎为陷,前路崎岖;在崎岖的道路上奔走,自强不息,期待有所满足,有所发展,有所成就,需卦为我们作了形象而概括的描述。

《序卦》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屯卦象征物之始生,始生幼稚,智慧未开,需要启蒙,“蒙以养正”(《蒙·彖传》),稚嫩柔弱需要精心培植和护养,百年树人,非可立就,所以蒙卦之后续以需卦。需卦揭示的是饮食之道。“饮食”,人生之所养,生存之所需;“道”,路也。饮食之道,即生存之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人皆需养,而求取之道不同。观卦爻之象,玩圣人之辞,可以知之矣。

卦辞曰:“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说文·爪部》:“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孚”为“孵”之本字,引申为诚信。需卦上下卦之中爻都是阳爻,阳爻为实,中心实而不虚,故曰“有孚”。“光”,明亮,光大;“亨”,通。需卦内含互离,离为日,故曰“光”;诚信而明,所以亨通。“贞”,正。需卦六爻,初九、九三、六四、九五、上六皆当位,九二虽失位然得中,故曰“贞”;居正履中,所以吉祥。需卦上坎下乾,坎为水,为陷险,“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系辞下》),坎水在前,从容有所待,必可济而后涉,故曰“利涉大川”。项安世曰:“需非终不进也,抱实而遇险,有待而后进也。”[4]“需”非不进,有所待而后进;“待”非无所施为,不妄为也。林希元曰:“凡人作事,皆责成于目前,期间多有阻碍而目前不可成者,其势不容于不待。然不容不待者,其心多非所乐,其待也,未必出于中诚,不免于急迫觊望之意,如此则怀抱不开,胸中许多暗昧抑塞,而不光明豁达,故圣人特发有孚之义。盖遇事势之未可为,即安于义命,从容以待机会,而不切切焉以厚觊望,则其待也,出于真实而非虚假矣,如此则心逸日休,胸襟洒落而无滞碍,不亦光明豁达乎?然使心安于需,而事或未出于正,则将来亦未必可成,必也所需之事,皆出于正,而无行险侥幸之为,则功深而效得,时动而事起,向者之所需,而今皆就绪矣,故吉。”[4]需卦言“饮食之道”,人要生存,第一要“有孚”,诚信待人,第二要“贞”,坚守正道。“有孚”则“光亨”,“贞”则“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忠信”即是“有孚”,“笃敬”即是“贞”正。人而无信,无“光亨”之时,行而不正,无吉祥之理。“孚”“贞”二字,生存之总则也。以此而行,才能顺利渡过旅途中遇到的沟沟坎坎,大江大河,到达人生的彼岸。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需”字,举卦名。“须”,待也,诠释卦义。需卦上坎为陷,为险,是为“险在前”。需卦之象,前面有险,故须待,明何以须待。“陷”,坠入;“义”,宜也,理当如此;“穷”,尽,终极,这里指无路可走。需卦下为乾,乾卦纯阳,其道刚健,恒易而知险,故曰“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勇于进取但是不会盲目冒险陷入困境,凡事行其所宜,理当不会无路可走。以上两句以卦象卦德诠释卦名和卦义,以下据卦象爻位诠释卦辞。“位乎”之“位”,动词,居(某位置)。“位乎天位”以九五爻而言,九五居天位。“以”,而,而且。九五阳爻居阳位为正,又在上卦中位,故曰“正中”。需卦卦辞言“有孚,光亨,贞吉”,是因为阳爻居天位,而且履正得中;卦辞言“利涉大川”,意思是说前往会建立功业,有所成就。程颐说:“既有孚而贞正,虽涉险阻,往则有功也,需道之至善也。以乾刚而能需,何所不利?”[5]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需卦上坎下乾,乾为天,坎水在天为云。云上于天是需卦的卦象。宋衷说:“云上于天,须时而降也。”[6]天将雨,时至则降;时未至,须待其时也。人有梦想,孜孜以求,期待实现。《说文·宀部》:“宴,安也。”[1]“宴”的意思是安闲,安乐。君子观需卦之象,领悟生存之道,用于现实人生;效法需卦之义,绘制人生愿景,谋求生命所需,自强不息,乐天安命,以待其至。干宝则曰:“王事未至,饮宴之日也。”[6]王弼注:“童蒙已发,盛德光亨,饮食宴乐,其在兹乎?”孔颖达《正义》曰:“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于此之时‘以饮食宴乐’。”[7]盖皆以“饮食宴乐”为宴饮享乐。然《序卦》明言“需者,饮食之道也”,如干宝王弼孔颖达之说,则当言“需者,饮食宴乐之时也”。程颐说:“君子观云上于天,需而为雨之象,怀其道德,安以待时,饮食以养其气,宴乐以和其心志,居易以俟命。”[5]朱熹说:“但饮食宴乐,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为,则非需也。”[8]来知德也说:“君子事之当需者,亦不容更有所为,惟内有孚,外守正,饮食以养其气体而已,宴乐以娱其心志而已,此外别无所作为也。”[9]亦解“饮食宴乐”为宴饮享乐,此外别无所为。然君子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当如是乎?饮酒作乐,有失君子之德,恐非圣人之旨。来知德明此,故又说:“曰饮食宴乐者,乃居易俟命涵养待时之象也,非真必饮食宴乐也。若伯夷太公需待天下之清,穷困如此,岂能饮食宴乐哉?”言“‘饮食’‘宴乐’‘而已’,此外别无所作为”,又说“非真必饮食宴乐”,其说不能自圆。谷家杰曰:“君子有为于前,而后可以待治。不然,不几于坐废乎!”[4]盖“饮食”者,人生物质之保障,“宴乐”者,人生精神之追求。“饮食宴乐”,人生之两需也。衣食住行,安闲悦乐,皆人生之所需待。圣人言“需”言“待”,并非坐以待,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是行以待,在敏求中期待需要的满足。“待”是心中有个美好的梦想期待实现,所有的梦想都是待。人生有所待,待情待友待利待乐待功名,无人无时不有待。爻辞中的“需”皆有求索义,求索即是期待,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求索了,所以《序卦》说:“需,饮食之道也。”道,道路,方法,途径。饮食之道就是谋生的道路,求食的方法,生存的途径。人生之事,不过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利禄功名而已。

初九爻辞曰:“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说文·邑部》:“郊,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1]《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的本义是城外,郊野。“利”,宜,有利于。“咎”,过失,灾祸。乾错坤,坤为邑,为地;初九处需卦之始,爻位居地,又距九五爻(天位,君居之)最远,故曰“需于郊”。初九阳爻在阳位,上比九二,与六四正应,居其所应居,恒能如此,位虽卑而守其常,没有咎害,故曰“利用恒,无咎”。程颐说:“不能安常,则躁动犯难,岂能需于远而无过也?”[5]人奔劳于荒野以谋生存,譬犹农工,或躬耕田亩,食其体力,或工巧制器,食其技艺,勤劳而具耐力,年复一年,普普通通,以此为利,平凡而守其常,没有咎殃。《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犯”,侵扰,冒犯。初九上应六四,六四居上坎,又在互兑,坎为险,是为“难”;兑错艮,艮为止,“山泽通气”(《说卦》),是为“不犯”。爻辞“需于郊”,言不冒犯险难而行。“失”,丧失,违背;“常”,常道。爻辞言“利用恒,无咎”,是因为没有违背常道。

九二爻辞曰:“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沙”,细小的石粒。九二居互兑,兑于地为刚卤(坚硬的盐碱地);兑错艮,艮为小石,故曰“需于沙”。兑又为口舌,九五不应,故曰“小有言”。九二以刚居柔,能屈能伸,处下卦中位,无过与不及,故曰“终吉”。“沙”坚硬而不稳固,汉语比喻人心涣散,没有凝聚力,曰“一盘散沙”。人游走于万众之中,致力于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统一邦国,譬犹策士,以智慧策谋见长,能言善辩,食其心机,其地位亦如沙,极不稳固。或说非其主,策谋不用,心机枉费;或遇其主,言听计从,如鱼得水,一旦君臣不相得,谪黜置闲也是有的。偶或见解不同,小有纷争,遭遇口舌,受到责难,但最终多能偿其所愿。《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说文·水部》:“衍,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1]段玉裁注:“水朝宗于海貌也,铉无貌字,非。海潮之来,旁推曲畅。两涯渚涘之间不辨牛马,故曰衍。引伸为凡有余之义。‘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会意。”[2]水满溢曰衍,引申为丰饶,富实,衍生。九二处下卦中位,故曰“衍在中”。爻辞曰“需于沙”,言富饶之养就在其中。凤择梧而栖,人择主而事。策谋之士以游说人主为生,虽然有时会小有责难,但是一般都有较好的结果。

九三爻辞曰:“需于泥,致寇至。”九三乾体,应于上六,乾错坤为土,上六居坎,坎为水,水土相应则中和为“泥”,故曰“需于泥”。“致”,招致,致使。坎又为盗,九三应之,故曰“致寇至”。“泥”粘而污人,拘滞难行,犹如商贾,唯利是图,讨价还价,尔虞我诈。人求利于泥泞之途,譬犹商旅,谋于市井,食其灵巧,倒买倒卖,从中渔利,囤积居奇,操控市场;偶或慢藏诲盗,人思夺之,少亡其财。《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灾”,难也。九三阳爻为六四阴爻所乘,六四居上坎,坎为陷险,陷险即难;九三居内卦,六四居外卦,故曰“灾在外也”。爻辞曰“需于泥”,言灾患在外。“敬”,慎重;“败”,亏损,衰落,凋残。九三当位,三、四、五爻为互离,离为明,履正而明,是能“敬慎”。自我招致寇盗,不敬慎之过,敬慎则无丧败。程颐说:“需之时,须而后进也。其义在相时而动,非戒其不得进也,直使敬慎毋失其宜耳。”[5]

六四爻辞曰:“需于血,出自穴。”六四已入上坎,坎为血卦,故曰“需于血”。这里的“于”字用法稍有不同,是“以”“凭”的意思。《书·盘庚》:“予告汝于难,苦射之有志。”晁错《说景帝削吴》:“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告汝于难”,意即“告汝以难”;“于古法”即“凭古法”,是“于”可训“以”训“凭”。“血”为人体营养之源,这里喻人之生命。人生是以命谋命,用生命的耗损来获取生命的成长,期待的实现,心灵的满足。“郊”“沙”“泥”都是外境,喻谋食之途;“血”则属内精,言奔劳之耗损。我们每日奔波,消耗的是内精,也就是我们的生命,耗干了,油尽灯灭,生命这盏灯也就熄了。“穴”,洞窟,巢穴。《说文·穴部》:“穴,土室也。”[1]《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刘大钧先生以为“‘穴’是指依地势而挖的洞窟或者小土屋,并非专谓山洞。”[10]甚是。六四居上坎,坎为陷,为隐伏,故曰“穴”;六四阴爻,其画两断,也是洞穴之象。这里言“穴”,以喻人寄身之所,就是那个洞窟,社会学家称为“居所”,世俗人叫它“安乐窝”。需之上卦坎陷为穴,两阴爻,四曰“出自穴”,上曰“入于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出一入。三四五为互离,离为日,六四在互离之中,故曰“出自穴”;上六居坎,坎为月,故曰“入于穴”。为了觅食,我们每天出穴入穴,忙得很。《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六四阴爻居柔位为正,上承九五,下应初九,故曰“顺”。“听”,听从,接受。六四坎体又居互兑,坎为耳,其用听;兑为妾,为悦,悦而从阳,是为“顺以听”。爻辞言“需于血”,意思是说顺应而听从,甘愿如此。为了生命的存续和繁衍,我们以耗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听之任之,俯首甘为孺子牛,乐此不疲。

九五爻辞曰:“需于酒食,贞吉。”九五居上坎,坎为水;坎乃坤得乾之中爻而成卦,乾为木果,水乃酒,木果为食,故曰“需于酒食”。这里的介词“于”字表示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酒食”指代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九五为需卦主爻,“需于郊”也好,“需于沙”也好,“需于泥”也罢,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吃饭,求取生存所需,提高生活质量或者叫幸福指数。司马迁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贞”,正。五为天位,阳居之,履尊居正而处中,六四承之,上六比之,承比皆得其正,得天独厚,柔顺簇拥,故曰“贞吉”。程颐说:“五以阳刚居中,得正位乎天位,克尽其道矣。以此而需,何需不获?”所言甚是。然接着又说:“故宴安酒食以俟之,所须必得”[5],盖以“需于酒食”为喝酒吃肉,宴享以待,恐失圣人之旨。圣人之心,“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岂能独享其乐哉?王弼注:“需之所须,以待达也。已得天位,畅其中正,无所复须,故酒食而已。”孔颖达《正义》曰:“‘需于酒食贞吉’者,五既为需之主,已得天位,无所复需,但以需待酒食以递相宴乐而得贞吉。”[7]盖以世俗之心度圣人之意,其去圣意亦远矣。君子自强不息,修己安人,岂能“已得天位,无所复需”而“递相宴乐”?“需者,饮食之道也。”(《序卦》)“无所复须,故酒食而已”,以此为“道”,我谓圣人不许也。《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九五处上卦中位,以阳居阳为正,故曰“中正”。爻辞“酒食贞吉”云云,是因为九五居中履正。既中且正,得饮食之道矣。

上六爻辞曰:“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上六阴爻,其画两断,下临九五,俯视即是穴象。“穴”为土室,人之栖息安居之所。上六坎体,坎为月,日入而息,故曰“入于穴”。与六四爻辞并观,一“出”一“入”,其义甚明。“速”,邀请;“三人”谓内卦三阳爻。上六与九三正应,九三、九二、初九同体,同类为朋,九三来而九二初九随之,故曰“不速之客三人来”。我们每天忙事业,谋衣食,交朋友;人的一生,不知道会遇到谁,与谁成为朋友,萍水相逢,都是不速之客。不管相识不相识,只要与之相遇,交往,都要诚敬,待人以礼,终究会顺利吉祥。或以为“穴者,险陷之所”[8],《周易折中》引胡炳文说:“六四柔正能需,犹可出于险,故曰‘出’者,许其将然也。上六柔而当险之终,无复能需,唯入于险而已,故曰‘入’者,言其已然也。”[4]四出险,上入险,其五何为?穴为险,上六居之,曰“入”或可,“不速之客三人”何以“来”入?其说不足取明矣。《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位”,位置,非指爻位。程颐说:“不当位,谓以阴而在上也。爻以六居阴为所安,象复尽其义,明阴宜在下而居上,为不当位也。然能敬慎以自处,则阳不能陵,终得其吉,虽不当位,而未至于大失也。”[5]上六阴爻,宜在阳下而居九五阳爻之上,为不当位,然上六居正,又与九三正应,于阳并无凌乘之心,故曰“未大失”。爻辞言“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意思是说上六虽然居于九五之上,乃时势使然,没有太大过失。刘大钧先生说:“《象》释《需》卦上六云‘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其意亦在释‘不速之客三人来’为‘不当位’,只因能‘敬之终吉’故而‘未大失也’,此亦非指爻位而言。”[4]亦谓“位”非爻位。然谓“‘不速之客三人来’为‘不当位’”,似可商榷。愚以为“不速之客”非居其位,无所谓当不当位;以文脉语气观,“不当位”与“未大失”为同一主语,若“不当位”谓“不速之客三人来”,则“未大失”者亦“不速之客”,“不速之客”喧宾夺主矣;又,因为上六“未大失”,所以爻辞才说“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未大失”是因,“敬之终吉”是果,先生说“只因能‘敬之终吉’故而‘未大失也’”,颠倒因果矣。

《系辞》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周易》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11],称名取类,曲尽幽隐,依文解义,仅得皮相,鲜能及之,言外之意,须以象参。“需者,饮食之道也。”(《序卦》)俗所谓“猪朝前拱,鸡往后跑,各有各的道”。既曰“道”,其行明矣。卦辞曰“有孚”曰“贞”,其道之总则也。《大象传》曰“君子以饮食宴乐”,遵总则而行其道也。《彖传》曰“须”,“须”训待,期待也,期待美好愿景的实现,非“但饮食宴乐,俟其自至而已”。愿景不会“自至”,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险难也不会自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卦辞曰“利涉大川”,《彖传》曰“往有功”,皆明其行。

需卦上坎下乾,“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系辞下》),“刚健而不陷”;坎中一阳,实亦乾体,位居九五,刚健中正,最得“需”之道。需卦六爻,四阳二阴,四阳刚健,自强不息,二阴柔顺,温馨和谐。下卦三阳,爻辞曰“郊”曰“沙”曰“泥”,其道也;上卦一阳二阴,爻辞曰“酒食”曰“出”曰“入”,行其道也。卦分上下,各有所象,皆取其类;合则一体,以足其义。九五之阳为一卦之主,为核心,喻所待,即追求目标,不管选择哪条道路,目标都是一个,生存;上卦二阴围绕一阳,象征居所,喻所待方式,出则劳碌,耗其精神和体力,求其衣食,入则栖息,养其精神,恢复体力,天明继续赶路,下三阳即其路。需卦图解人生饮食之道,何其形象!

观需卦之爻辞,揆圣人之寓意,人或食其体力,或食其技艺,或食其心机,或食其灵巧。食其体力者劳作于野,辟土殖谷;食其技艺者奔走于郊,作巧成器;食其心机者运筹于宦途,学以居位;食其灵巧者往来于市井,通财鬻货。班固《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12]卦分上下,位有尊卑,人别贤愚。劳心劳力,其道不同,其心无异。农、工二业,并在郊野,位居最下,今之农民工,亦工亦农,初爻象之;士、商异途,不免劳碌,士为知识分子,犹国家公务员,二爻象之;商即商贩,巨商大贾,小商小贩,三爻象之。农工士商,生存道途各异,然异中有同,“需于血”,以生命的耗损为代价,“出穴入穴”,殊途而同归,上卦三爻象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安身立命,各由其道,谋生求存,各得所乐。

生存有道,但是,哪一条生活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事在人为。需卦上坎下乾,中藏离兑,乾健坎陷,其象昭然;离为火,兑为泽,离火与兑泽相遇则为火泽睽卦,“睽者,乖也”(《序卦》)同中有异,“君子以同而异”(《睽·大象传》)同一条道路,每个人的活法也不一样,君子要活出自己的滋味和色彩来。需卦之综卦为天水讼,“讼,不亲也。”(《杂卦》)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之间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需要司法调解或公断;需之错卦为火地晋,“晋,进也,明出地上。”(《晋·彖传》)“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大象传》)光天化日之下,君子“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创造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享受生活的乐趣,当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册)[M].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

[3] 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王鹤鸣,殷子和,整理.焦氏易林注(卷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

[4] 李光地,著.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5] 程颐,著.王鹤鸣,殷子和,整理.周易程氏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 李鼎祚,著.王鹤鸣,殷子和,整理.周易集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8] [宋]朱熹,著.柯誉,整理.周易本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 周立升.易经集注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9.156.

[10] 刘大钧.周易概论·疑难卦爻辞辨析[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126.

[11] 蒙培元.孔子是怎样解释《周易》的[J].周易研究,2012,(01):6.

[12] 郑天挺.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45.

猜你喜欢

爻辞周易圣人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官场圣人范仲淹
甜甜的“蝴蝶茧”
官场圣人范仲淹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