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浅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始末

2014-04-07张琳尧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使团乾隆皇帝乾隆

张琳尧

(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浅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始末

张琳尧

(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公元1792年,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来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想借此机会打开中国的大门,然而这次外交失败了,但通过这次祝寿他窥探了大清的实情,可以说中英两国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48年前马戛尔尼来热河觐见乾隆皇帝时埋下的导火索。

马戛尔尼;乾隆皇帝;祝寿;鸦片战争

公元十七世纪,中国正处于清王朝鼎盛时期,当时大清的GDP占世界第一。欧洲的大思想家歌德、伏尔泰大加赞美清王朝的富裕与繁荣,那时在法国宫廷的舞会上,贵妇、公主们以穿旗袍为时尚荣耀。堂堂天朝如同东方耀眼的太阳,吸引着无数贪婪者觊觎的目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以后,英国侵略者就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打破了这东方的神话。为什么英国会对大清的国情如此的了解,又是谁埋下并点燃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那么就让我们从重大历史的细节,一起去探知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奥秘。

一、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埋下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了首次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一行,这是中英通过外交途径第一次接触,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外交活动。如果谈得好,对大清王朝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机。可惜这次西方的一个海洋强国,与东方的一个农业大国的谈判归于失败。有学者指出,如果中英两国建立起开放合作的外交关系,世界的格局将是另一番景象。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几艘船只正准备出发。这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的庞大的访华使团,为首的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马戛尔尼爵,马戛尔尼是英王的亲戚,是一位职业外交家兼学者,谏议国事的大臣,是英国政府从许多博学多才的群臣、勋爵那里挑出来的一位才华超群之人。他曾任驻俄国公使及英国殖民地印度马德拉斯总督,并赢得了多种荣誉;副使斯当东男爵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使团成员中还有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学家、哲学家、医师、乐师、技师、翻译以及舰队官员、水手、跟役等近800人。这支庞大的团队他们将远渡重洋,前往东方那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中国,去参加当朝的乾隆皇帝83岁寿辰典礼。

对于这次访华,英国政府极为重视。为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乔治三世敬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有600多箱,足足准备了1年。这些丰厚的礼品,是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甚至不惜泄露自己的科技情报。在《内务府档案》里记载着《红毛英吉利国王谨进天朝大皇帝贡件清单》有当时英国装备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金质、银质“君主号”战舰模型,铜制“西瓜炮”数门、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天文、地理、气象、测量、里程计算、演示器11件,天体运行演示仪、大型地球仪、自鸣钟、望远镜,黄色轿车两部(夏、冬各用凉暖车)、金色全套马具,各种西洋丝织物、毛织物、棉织物、大地毯、壁毯、壁挂等。这些礼物都彰显了大英帝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所达到的现代水平。对于这次英使团的觐见乾隆皇帝也非常重视,早就命人拟定了一系列的接待活动。据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记载,当时的方案包括觐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见清政府的重视程度。

1793年6月13日,经过八个多月的航行,使团终于抵达澳门,经天津大沽口进入北京,使团到达北京后受到极其隆重地接待。

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英使团的大部分人和一些大件礼物就留在圆明园,主要人员带着其余礼品前往热河祝寿。

于是英使团挑选了69名人员,由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带队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

到达热河后,正当双方都兴致勃勃的准备会见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主要的分歧出在朝见的礼仪问题上。英使团主张要用英式礼节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礼。然而,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节觐见是必须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戛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坚持行英式礼节。

乾隆皇帝对此事非常生气,当时就说:“他们这样妄自尊大,我很不愉快。像这样无知的化外之人,也不值得优待”。令英使团即刻回京,取道浙江舟山港离境。

听到这样的消息,马戛尔尼不得不收敛起“骄矜”的态度,表示顺从清政府的安排依照大清礼仪祝寿,沮丧的英使团彻底改变了英王与皇帝“平等”的观念。当然清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双方达成共识:在礼节性的欢迎宴会上,英使团向皇帝行英式单膝下跪礼,等到了皇帝万寿节那天,在澹泊敬诚殿参加典礼时,行中国的三跪九叩礼。

不久传来了乾隆皇帝要接见赐宴马氏的好消息。十四日晚上,马戛尔尼、斯当东父子,和翻译布鲁恩13人来到万树园的大幄觐见乾隆皇帝。这座圆形的黄色大幄豪华无比。马戛尔尼事后记道:“置身其间,目之所及金碧辉煌,我不禁想到中国的帝王生活之奢侈,远非欧洲人可以比拟。”

按照事先的礼仪安排,马氏行单腿下跪礼,但免去了吻手礼;举止高贵典雅的乾隆皇帝,看上去也就50多岁。他软绵绵的手也是最高贵的,绝对不会让这位“红毛鬼”来亲吻。席间,乾隆召见马戛尔尼、斯当东于御座前,马戛尔尼递上了乔治三世的礼物与国书,乾隆给乔治国王回赠了玉石权杖,赏赐马戛尔尼翡翠如意。

会说中文的英国人小斯当东,他使用汉语向乾隆行礼问好,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感谢。乾隆非常喜爱这个会说汉语的孩子,欣然从腰间解下一个绣着五爪金龙的荷包,赏给了小斯当东。乾隆还亲自给马戛尔尼和托马斯斟满八珍御酒,说:“要当我面干杯。”当天乾隆不谈国事,向马氏询问乔治三世的年龄,并希望他像自己一样长寿。天子一语成箴,乔治活到了乾隆当年的寿数,不过后来他却成为了疯子。

宴会之后,是盛大的焰火晚会。第二天,他们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参观了精彩的歌舞表演,晚上又观看了与前一天不同的焰火晚会。隆重的场面让所以人都惊呆了。

然而,作为英国使团,此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参加祝寿活动,英王信的内容,才是他们这次行程的重要任务。可是对皇帝来说,交上信就意味着两国的外交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让英使团来参观天朝大国的祝寿活动了。

乾隆五十八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这一天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终于到来了,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文武百官、外国使节纷纷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恭祝皇帝万寿无疆,祝寿声响彻云霄。马戛尔尼依照觐见礼节跪地将表文举过额头,御前大臣转呈乾隆皇帝。作为天朝大国,乾隆皇帝向来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所以在赏赐方面共赏给英王及使臣、随从一行三千多件,分别为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也都是一些精美贵重的物品。

据《清史稿》记载: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虽然不习惯叩头,但一到了皇帝面前还是跪下去了。这样的记载还出现在当时身为使团秘书的温德的日记中,温德是马戛尔尼的亲戚,他在日记中这样的描述:“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来,让我们在中国官员和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我们按当地的方式施了礼”。他所说的当地方式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万寿庆典仪式后,英国使团一行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观看了戏剧。内容丰富的精彩演出持续到中午,当天还特意上演了为马戛尔尼来访而编的朝贡戏《四海升平》。

随后,乾隆皇帝还命军机大臣和珅陪同马氏一行游览了避暑山庄,尽情观赏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马戛尔尼等在参观宫殿里的陈设时,所看到的奇珍异宝,使他感到自己的礼品“黯然失色了”。天朝的富有,几乎刺伤了英国人的自尊。

9月19至20日,马戛尔尼两次提出谈判贸易条约,已经天颜震怒的乾隆立即温词拒绝,只“恩准”他们从陆路离境。大失所望的英国使团,在21日永别承德返回北京。

马戛尔尼使团踏上了回国的航程。落寞索然的马戛尔尼,想起了乔治三世国王说过借以取胜的一句话:外交沉默了,要用大炮来说话!

此次外交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清政府却将其看成是一个弱小国家对“天朝大国”的进贡和朝拜,这在根本思想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

二、17世纪末期,中、英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及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使团访问中国时,正值乾隆统治的后期,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了138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亿多人,耕地面积近6亿亩,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虽然现代工业仍未萌芽,但中国的工业总产量仍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二。在当时,中国无疑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17世纪末,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更大的市场。因此,英国利用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机会派出使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

马戛尔尼虽然没有完成谈判使命,但取得了细查“康乾盛世”脉象的成功。他们来时从天津到北京又到承德,归国时乾隆照准英国使团取道中国南海出境,走大运河横穿中国大陆。他们一路的所见所闻,摸清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军事的虚实,已经从许多“细节”里看破了“中国热”的虚幻,发现了大清帝国的外强中干。马氏把大清帝国比喻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他当时就放出了预言:“大清帝国迟早要崩溃”,而“英国会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英国副使斯当东在其编辑的题为《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书里写到,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是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马戛尔尼回国后,根据他纵穿中国,对社会各阶层的所见所闻,在提交给政府的报告书中作出了结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科学极度落后,人民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腐败处处可见。他指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同时预言“鞑靼王朝将继续压制人民,并将发生变乱”。

1840年4月7日,大英帝国下议院就是否应该对中国进行一次战争进行辩论。一个高贵的爵士议员起身发言,他就是48年前觐见过乾隆皇帝的小斯当东。原本是给马戛尔尼提起巴茨骑士斗篷下摆的见习侍童,如今已经成了一位资深的远东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发表了一篇宏论,他的主战论点博得掌声,最终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决定要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门户。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做过东印度公司专员的小斯当东,就是其中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的推动者。战争打响,大清王朝及其国民,被西方列强的“海盗逻辑”和强盛文明所震惊,和大英帝国签订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60年7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天津相继陷落,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带着妃嫔逃奔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了著名的具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圆明园的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火光照亮了整个北京城,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在洗劫的过程中,英国军队还发现了当年马戛尔尼来访时,赠送给乾隆皇帝的“贡品”,把他们的连发大炮等武器又运回了英国。英国军队甚至把象征皇权的宝座——乾隆时代的御座,盗窃到了英国,安放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远东艺术”展厅里。当年,14岁的英国艺术家克瑞格·克鲁纳斯,第一次见到乾隆御座时,竟然双膝下跪叩头以示朝拜。当时,著名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事给予了强烈的谴责,他称之为“这是两个强盗的胜利”。

大英帝国终于得到了当年马戛尔尼想得到的东西。借口调停战争有功的沙俄出面,继《中俄瑷珲条约》之后,又趁火打劫强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总计割去了中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有人曾经说过:“当一个民族处在既可以走向复兴,也可以走向崩溃的大转折时期,在走进她的命运的临界点时,就只有两个选择:不是在死亡的边缘崛起,就是在崛起的巅峰死亡”。有许多缺乏世界文化眼光的人,在剖析、评论大清王朝衰败的原因时,往往把病灶归咎于列强的“他杀”,而不是“自杀”。正应验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的一句名言:“外部敌人的最大作用,只能是在一个社会自杀还没有断气的时候给它最后一击”。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革命,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当时仍处在康乾盛世,经济上自给自足,周围多国来朝供,还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其实与英国相比较,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竞争格局。可以说: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开启了对清王朝的“破冰之旅”,也是他埋下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档[M].http://www.cnki.com.cn/ Article/CJFDTotal-LSDA199203014.htm.

[2]承德市文物局.清宫热河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

[3]金泉,岳南著.热河的冷风[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3.

[4]殷黎明.乾隆英使觐见记与马戛尔尼.http://www.cnki.com. cn/Article/CJFDTotal-CQYT200105018.htm.

[5]张宏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K249

A

2095-3763(2014)03-0030-04

2014-05-22

张琳尧(1974-),女,回族,河北承德人,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使团乾隆皇帝乾隆
无锡“樱花使团”的浪漫外交路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