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
——避暑山庄中清帝重农思想解析

2014-04-07侯文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热河避暑山庄康熙

侯文双

(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
——避暑山庄中清帝重农思想解析

侯文双

(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清代作为以农业立国的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帝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居此理政。以康熙、乾隆为代表的清帝的重农思想在避暑山庄中同样有所体现。甫田丛樾、乐成阁等景观是重农思想的物化载体,还有他们大量的诗文都表达了清帝重农的思想。

避暑山庄;康熙;乾隆;甫田丛樾;乐成阁;诗文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事宜,如降雨的多寡、水利设施的坚固与否等。清代的统治者也不例外。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帝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居此理政。以真山真水、浓郁的朴野气息著称的避暑山庄为清帝充分阐释自己的重农思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是康熙、乾隆皇帝不仅在避暑山庄中建造了表达重农思想的建筑景观,而且还题写了大量的诗文,至于每年木兰秋狝之际采取减税的农业政策都成为他们重视农业的很好注脚。

一、避暑山庄内体现重农思想的景观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热河上营行宫的基础上,避暑山庄得以扩建,至康熙五十年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以四字为题题写了三十六景。其中的甫田丛樾即是表达其重农思想的一处景观。

避暑山庄澄湖北岸是一片平原。这里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康熙时期在此建造了四座亭子。从西向东依次是:水流云在、莺啭乔木、濠濮间想和甫田丛樾。甫田丛樾建于康熙四十二—四十七年(1703—1708年),是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五景,为一四角攒尖顶方亭。《热河志》记载:湖北岸最东亭曰‘甫田丛樾’。圣祖驻跸山庄,于兹阅习步围,故有取于甫草之意。地与万树园近,平原茂木,旷如翳如,飞走充盈,连群接翼。广场地迥,灵佑天成,不数年华林胜概也。[1]283“甫田”出自《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甫田意为大田。这句意思为:“莫要耕那大块的田,那野草长得密连连。”丛樾指一片连一片的树荫。甫田丛樾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到此处的风景之概:芳草连天,林木茂盛,飞禽野兽糜多,藏于草丛林木之间,气象开阔。而实际上这里却是皇帝表达重农思想的所在。

康熙曾为甫田丛樾题诗一首:“留憩田间乐,旷观恤闾阎。丛林欣赏处,遍地豫丰占。”[2]60这首五言绝句做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留憩”、“欣赏”这里的丛林瓜圃、飞禽走兽的大好自然风光时,想到应该体恤百姓,并且欣喜地告慰他们:丰收在望,一年的辛苦不会白费。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康熙皇帝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劝耕南亩”,而且自己还亲力亲为,在避暑山庄热河泉以东开辟了农田、瓜圃,种植了麦、谷、黍、豆等多种农作物。甫田丛樾就是他观稼小憩、享受田间之乐的落脚点。

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内另一处表达重农思想的景观为“稼穑维艰”。此处景观也是一座亭子。位于文津阁西南,与曲水荷香亭隔桥相望。亭为方亭,上覆茅草。稼穑维艰直接表述的是农业生产的不易,劳人的辛苦。这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重农的思想,也成为他告诫后人要重视农业生产,体恤劳动人民疾苦的注脚。

康熙的重农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了乾隆。乾隆不仅在诗文中表达了自己重视农业的思想,还十分注重对土地、后稷的祭祀,希望通过祭祀农神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获得丰收。避暑山庄中的乐成阁就是乾隆时期修建的祭祀场所。

乾隆在四十二年祭社稷坛诗中说:“每年春祭社稷坛,俱亲诣行礼。秋祭时以行围塞外,驻跸热河,例遣诸王恭代。”[3]秋祭时恰值皇帝巡幸热河,没办法亲自祭祀。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内建造了乐成阁,作为秋报之所。

乐成阁位于避暑山庄北部平原区东侧临宫墙处。其下部为高大的正方形石台,石台上四面树牌坊各一座,是历史上土地与四方神共祭的形式表现。其造型带有明显的传统祭坛形式及北京社稷坛的影子,不同之处是台正中方形二层的乐成阁,符合天圆地方传统的宇宙观。乐成阁面阔进深均为5间,下檐匾额“开襟霄汉”,上檐匾额“乐成阁”,均为乾隆皇帝亲题。

乾隆在题“乐成阁”诗中写到:“塞田晚播早收,界白露即已轾艾登场,正秋巡行狝期也。阁距城墙,陇亩参差,黄云弥望,三时忧悯,于斯稍慰。”[1]372

远近山田一弥望,秋巡横值乐成时。璇题宝篆垂明训,稼穑艰难尚可知。

从诗中可以看出,乾隆建此阁,主要是为了观看宫墙外田地至秋时节的丰收景象,乐享收成。高台杰阁并非专为祭祀之用,而是帝王表达对农业的重视,体恤百姓疾苦的用心可见一斑。

二、体现清帝重农思想的诗文

常言道:诗言志。通过一个人的诗文可以大略把握诗文作者的思想。历史上康熙、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做了很多诗文,特别是乾隆皇帝,更是作诗无算。皇帝的诗文往往与历史相佐证。所以要把握皇帝的重农思想,可以去他的诗文中寻找。

康熙帝在表明他建避暑山庄目的的《避暑山庄记》中曾说过:“一游一豫,枉非稼穑之休戚。或旰或宵,不忘经史之安危。劝耕南亩,望丰稔筐稆之盈;茂止西成,乐时若雨旸之庆,此居避暑山庄之概也。”[1]215这充分表达了他重视农业生产,即便是修建了避暑山庄也并不是为了自己游乐需,而是为了更加勤勉地治理国家。老百姓的喜怒忧乐都放在我的心中,农业生产的丰歉才更加牵动我的心。一个勤勉理政的明君形象跃然纸上,康熙帝重农思想是非常强烈的。

“……虽无峻宇有云楼,登临不解几重愁。连岩绝涧四十景,怜我晚年宵旰忧。若使扶养留精力,同心治理再精求。气和重农紫宸志,烽火不烟亿万秋。”[1]227这是康熙题“芝径云堤”诗。诗中再次表明了自己重农为政的志向。在京城中虽然没有极其崇宏华美的大规模建筑,却也有高楼可以登临眺望,不过都未能消解自己的重重忧愁。只有来到山庄看到这里的群山众壑,四时美景,仿佛很怜惜我到晚年还为国操劳似的,才使我心适意惬,十分愉快。我的意趣和志愿是重视农业,不违农时,永无烽烟战火,江山稳固,以至千秋万代。整首诗语言质朴,格调雄健,堪为言志诗的典范。康熙的御制诗中像这种重视农业生产的诗章还有很多,谨以此为例,不再赘述。

康熙驻跸热河期间,对全国农业丰歉情况十分关心。经常命臣下向其汇报降雨多寡,年成好坏的奏折。康熙四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直隶巡抚赵弘燮奏报直属地方雨泽沾足秋禾秀发等情形,康熙御批“知道了。口外今岁比往年又好,惟恐霜早。”[4]8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初二日,管理苏州织造李煦奏请圣安并恭进晴雨册页呈览;康熙五十年六月初一日江西巡抚郎廷极奏请圣安并报年成雨水情形;初六日甘肃提督江琦奏报雨水情形;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初八日云南巡抚吴存礼奏陈地方丰稔兵民乐业并报粮价折。[4]8-24……诸如此类的记载《清宫热河档案》中有很多。皇帝重视农业的心情可见一斑。

在对待农业生产方面,乾隆以其祖父康熙为榜样,也非常重视。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有表达。古代农业社会降雨的多寡直接关系着年景的丰歉。每年五六月间皇帝驻跸山庄,十分在意降雨情况。天气干旱少雨,庄稼生长受到影响。皇帝忧心忡忡,祈祷天降甘霖,以缓解旱情。在御制诗《驿章至,知京师亦望雨,诗以志事》乾隆写到:昨对秋霖偶缱情,驿章今递自都城。一般荞菜原需泽,廿日风云太过晴。敢以黍禾穫为解,为兹宵旰虑常萦。先忧后乐本吾分,终觉乐稀忧每盈。[1]31极写皇帝盼望降雨的心情。而一旦雨水丰沛,皇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京报传来泽充,北南霑润一朝同(十三日,热河远近,同时并行透雨)。那当秋日还喜雨,慰在其中愧在中。街头米价早称平(京城秋初,粮价稍昂,命发仓米分粮,近已平灭。),却为晚田望泽怦。荞坂菜畦生竞转,欣同农圃待西成。”[1]23天旱少雨,皇帝心焦;而天降暴雨,或整个夏季淫雨霏霏,雨水太多,皇帝心里自然也很郁闷。作为一国之君,时刻关心农时、农事,真是很难得。

综上所述,清帝的重农思想在甫田丛樾、乐成阁等景观中及帝王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缅想雍熙治,深恩被闾阎。天平无气象,只向万民占”是乾隆题“甫田丛樾”的诗,足可以再次表明清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1][清]和珅,梁国治.钦定热河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

[2]于佩琴,段钟嵘.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12.

[3]北京先农坛古建修缮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

[4]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宫热河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K249

A

2095-3763(2014)03-0021-02

2014-04-21

侯文双(1978-),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市文物局山庄管理处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热河避暑山庄康熙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康熙下象棋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