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合作原则的话语虚假语用预设应对策略分析——以《朱 基答记者问》为例

2014-04-07范丽群刘旭灿

关键词:朱镕基人权预设

范丽群,刘旭灿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预设又称作前提、前设和先设,一般用来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982年提出的。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语言学家开始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1]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注意到,语境与说话者本身都与预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又提出了语用预设的概念。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预设)关系。[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它传达的是发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作为一种预设,语用预设不一定具有真实性,但它必须是发话者的一种信念,并且至少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或者能为交际双方所接受的。[3]而虚假语用预设作为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是把交际双方非共有的信息,或者至少有争议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以达到发话者的意图。本文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依据,以《朱镕基答记者问》中的经典问答为语料,分析朱镕基总理面对外国记者提问时所涉及的虚假语用预设现象时,他是如何更巧妙地应对,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外交场合中合作原则的语用效果。

二、虚假语用预设与合作原则

虚假语用预设是在预设、语用预设的基础上逐步界定而来的。虚假语用预设与语用预设貌合神离、形同神异,其借助语用预设的触发机制传递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是虚假的,至少是未知的,或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非言语双方共有知识。[4]一般说来,虚假语用预设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发话人可能不了解对方而预置了预设,是非故意行为,这种预设成为客观性虚假语用预设或预设失误;第二,发话者故意为之,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意识形态倾向,这种预设也称为主观性虚假语用预设或预设撒谎。[5]由于第一种情况一般不会产生会话隐含义,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重点探讨虚假语用预设的第二种情况。

合作原则是由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一套交际准则。在Grice看来,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6]它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一)数量准则

规定了所传递的信息量,应该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质量准则

规定了说话的真实性,不说自知是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三)关联准则

要求说话贴切,与所处的时间、场合一致。

(四)方式准则

表达方式必须简明扼要、井井有条,避免晦涩和冗词赘句。[7]

三、朱镕基答记者问中虚假语用预设的应对策略

理想状态下,交际双方都应该自觉遵守合作原则的各准则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有时人们会根据需要刻意违反其中的某些准则从而产生特定的话语含义,在外交场合中答记者问的回答更是如此。提问者通过巧妙的运用虚假语用预设,很容易使答问者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这样的问题,答问者不能避而不答,但又不能有损国家尊严。因此,答问者通常巧妙利用合作原则有效回避那些刁钻甚至是不友好的问题。在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中,对于合作原则,朱总理或遵守,或违背。时而严肃,时而幽默,面对各国记者,谈笑风生,应答自如。

(一)刻意违反合作原则

1.违反数量准则,制造模糊语用效果

例(1):帕金森: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了解美国政府的一些评论。他们认为比较大的问题是朝鲜发射了导弹,而且是飞越日本或者说是朝着日本的目标发射。他们还关切中国大陆瞄准台湾所部署的导弹。我们想知道你们是否愿意撤走这些导弹,使美国不必再部署这种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你们是不是愿意利用你们对朝鲜的影响来使美国不必部署这种系统?

朱镕基:我在3月1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讲过,美国说中国在东南沿海部署了600枚导弹,我说我根本不知道。我今天问过江泽民主席,他说他也不知道。我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知道的。我并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在我们自己的领土上部署导弹,但是这属于我们自己的主权,也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要对这件事这样感兴趣呢?其实,导弹部署在沿海和部署在新疆有什么区别?照样可以打过去。美国强调中国在沿海部署导弹,纯粹是为它搞TMD找借口。至于朝鲜发射的是导弹还是卫星,美国人和日本人说是发射了导弹,俄国人说是卫星,我确实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朝鲜跟我们有着传统的友谊,但它是一个主权国家,我们对于他们军事方面的情况并不了解。我们希望朝鲜半岛保持稳定与和平。我们在尽一切所能,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只能做这么多,也许美国还可以比我们做得更多。美国不应该,实际上也不会过高地估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我相信美国人自己一定很清楚,朝鲜究竟有什么样的导弹,究竟有没有核武器。我们看不会构成什么威胁,不要把这个作为搞TMD的借口。

(1999年4月2日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董事长兼发行人帕金森采访)

例(1)中,美国政府为了使自己搞TMD合法化,主观确认或虚假认定预设事实并谴责中国政府在东南沿海部署了导弹,并且认为这些导弹是瞄准台湾的,对国际安全造成了威胁。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虚假语用预设,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也给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和平友好或未来的关系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朱镕基总理立刻洞悉了提问者设计的陷阱,用“我不知道,江泽民主席也不知道”明确地给出了回答,但是有没有该事实,朱总理并未给出直接的回答,并且强调中国有权利在自己的领土上部署导弹,总理还不忘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美国政府的丑恶意图。针对第一个问题,外国记者并未得到一个具有足足够多信息的直接回答,朱镕基总理把中方的立场和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对第二个问题,记者已经主观臆断确定了一个他认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中国一直在影响着甚至左右着朝鲜的走向和发展,中国与此事件必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上这是一个十足的虚假语用预设。朱总理针对该提问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正面的答复,而是刻意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并未提供足够多的信息来证实中国对朝鲜有多大的影响,而只是一句话概括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并强调朝鲜是一个主权国家,我们不了解它的军事方面的情况,暗示着中国遵循的一贯外交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朝鲜是个主权国家也不可能由中国左右,实际上同时也揭露美国政府一贯使用的伎俩,那就是通过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使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法化。朱镕基总理的回答不仅使对方的虚假预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记者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答复信息,而且总理直面的反击使对方再也没有对此问题继续纠缠下去的可能,从而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在这一问一答中朱镕基完全了解对方提问的动机、背景,作为中国的总理,他也深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中国和朝鲜关系的微妙性,因此朱总理在答记者问中针对微妙和复杂的关系问题只是简单带过,并未给出足够的、详尽的、明确的信息,反而把更多的笔墨和矛头指向了美国。反之,若朱镕基总理一本正经地就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进行详尽回答,总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承认影响力的存在,要么否认这一事实,但是影响力的存在是中朝两国人民心知肚明的事实,甚至国际社会很多国家也如此认同的,而否认影响力的存在又相当于明确地与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对立,否认和朝鲜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因此总理只能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点到为止,有意提供不充足不明确的回复信息,刻意违背合作原则,但是完全达到了中方领导人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

2.违反关联准则,避重就轻,刻意回避刁难问题

例(2):唐纳荷:人权活动人士并不欢迎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你是否有信心,在奥运会前中国的人权状况将会改善?

朱镕基: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对中国体育事业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肯定,也是对北京和中国人民的信任。我们对支持北京申奥的国内外朋友表示感谢。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有利于中国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走向世界。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

(2001年8月30日接受爱尔兰《爱尔兰时报》记者唐纳荷采访)

在答记者问中,违反关联准则的情况比较常见。面对一些讽刺、刁难的敏感问题,答问者通常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进行回答,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人权问题是外国记者面对中国领导人经常会提及的一个问题,也是容易产生虚假语用预设的问题。例(2)中,对方虚假预设中国的人权状况令人堪忧,得不到落实,并且还单方面认为虚假预设人权状况会影响到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很显然,其提问意图重点不是奥运会,而是中国的人权问题。该虚假语用预设的问题有两方面的隐含意义:第一是,中国人权状况糟糕;第二是,若不改善当前糟糕的人权状况,奥运会的举办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样刁难的问题,朱镕基总理对所有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朋友,尤其是国际奥委会表达了感谢,并强调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办好北京奥运会。从朱总理回答的全过程来看,总理的回答重点是在办好奥运会,根本未提及人权二字。在此问答中,朱总理未正面回答对方所提及的人权状况,一是因为他认为在之前的多次采访中对此问题的解释已经够多,没必要再重复。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背景不同,对人权状况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津津乐道的事情,是他们喜欢对别的主权国家指手画脚的一贯伎俩。三是通过刻意的回避,朱总理用积极的语言掩盖了问题的消极面,同时向对方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现在中国的人权状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我们有信心并且有能力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者也并未从总理的回答中获得相关有效信息。

唐纳荷的提问把重点设在“人权”二字,其实只是想挑起中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的事端,记者的提问实际上是“避重就轻”。而朱总理通过对此刁难问题的刻意回避,把体育事业与人权分割开来,根本不谈及问题中的人权二字,朱镕基总理“避重就轻”的回答与唐纳荷的提问企图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显然是违背了关联准则。总理深知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在进步和发展,我们有很多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因此当前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更加合理和有礼貌的。

在答记者问中,有些记者的提问充满讽刺、不真实或陷阱或是敏感问题,其目的并非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是使回答者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这一类提问,为了不使自己掉进对方所设置的圈套,朱镕基总理采取的违反合作原则的策略就显得合情合理了,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谈,让提问者的不良企图难以得逞。朱总理通常使用避重就轻的方式,有效地避开了那些棘手的问题,巧妙地把问题的矛头转移给对方,使对方无言以对、措手不及,同时又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有效信息,这不仅显示出了总理的冷静和智慧,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二)自觉遵守合作原则

1.遵守质量准则,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例(3):帕金森: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也好像越来越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加拿大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大概是6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大概是570亿到600亿美元。在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减缓的情况下,中国打算怎么做来缓解对加拿大和美国贸易的这种不平衡状况?

朱镕基:关于贸易逆差的问题,说来话长,今天晚上绝对谈不完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中美贸易逆差绝对没有600亿美元;中加贸易逆差,根据我们统计的数字,实际上加拿大是顺差。如果有美国的600亿美元加上加拿大的60亿美元顺差的话,那中国的外汇储备就远不止现在这些了。去年年初是1390亿美元,到年底是1450亿美元,没增加多少,中国哪来的顺差?我还可以用很多数字来证明我的论点,但是我今天没有时间来谈它。我只能够说,我们应该向前看,采取措施,使我们的贸易平衡发展得更好。在WTO谈判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让步,提出了许多措施,如果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的贸易平衡会更好。如果像美国那样,只给你小麦,只给你水果,人造卫星也不给,电子计算机也不给,其实那些根本算不得什么高技术,什么都不给,让我们尽吃小麦和水果,这贸易能做下去吗?而且,我们也不能只从美国买小麦,我们还要从加拿大买小麦啊。

(1999年4月2日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董事长兼发行人帕金森采访)

对于大部分记者的提问,朱总理还是给出了详尽的答复的,有理有据。在例(3)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并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份额,对方预设中美与中加的贸易一直是处于逆差状态的,中国一直在单方面获利,显然这一预设也是虚假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朱镕基总理采取不回避,直面应对的策略。通过举出一系列具体的真实可信的数字,打破了对方的这一意图,并且指出一直以来都是美加两方意欲打开中国市场而又限制高技术的对华出口,从而造成了贸易不平衡的状态,将对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但是朱镕基总理不计前嫌,提出希望双方一致向前看,显示出了一位中国领导人的博大胸襟。

2.遵守方式准则,有条有理,铿锵有力

例(4):唐纳荷:有评论认为中国最近与俄罗斯签署的条约说明中俄两国联手对抗美国,是这样吗?

朱镕基:7月中旬,江泽民主席应邀访俄,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总结了中俄两国元首近10年来所发表的10多个联合声明和宣言的主要原则和精神,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核心思想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条约》是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意义。

《条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彻底摒弃了国家关系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思维,强调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重申彼此间的分歧应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的基础上以和平方式解决。《条约》确立了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为当前国际形势下处理国与国关系树立了良好范例。将中俄签署这样一个通篇贯穿和平思想的友好条约说成是联手对抗其他国家,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坚信,《条约》的签署不仅对推动21世纪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2001年8月30日接受《爱尔兰时报》记者唐纳荷采访)

例(4)中对方明显虚假预设中俄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目的是违反有关规定并结盟对抗他国的。提问者的目的很显然,就是想挑拨中国同他国的一切正常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孤立中国以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面对这样的问题,朱镕基总理不急不躁,采取直面应对,解释修正的策略。首先朱总理对《条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阐释,而后指出中国政府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希望同俄方共谋发展,合作共赢,并且指出《条约》的签署不仅有利于中俄双方互惠互利,而且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有好处的。通过对《条约》内容的解释,朱总理修正了包括美国在内的第三方国家对《条约》的偏见,其耐心的答问与友好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对中俄合作与发展的良好势头而心怀妒忌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回答有条有理,简明扼要。

在答记者问中,有一些问题是涉及到中方核心利益、经济利益或中方完全有能力和信心把控的问题,如例(3)、例(4)。在这一类提问中,提问者并非有意使答问者陷入尴尬境地,因此面对这一类问题,朱镕基总理还是采取遵守合作原则的策略,通过纠正提问中的错误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进一步解释,明确阐明我方的立场,很好地消除了彼此双方原有的误会,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往来。

四、结语

虚假语用预设是发话者有意使听话者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其预先设置好的陷阱而采用的一种超常操作手段。在答记者问场合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回答者为了避免各种尴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通常运用合作原则巧妙地进行回答。本文通过分析朱镕基总理的精彩、回复,对应对外交场合中的虚假语用预设策略进行了探索并作了简单归纳,并且使我们充分领略了朱镕基总理外交语言的艺术和魅力。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仅仅通过合作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外交场合中所有此类现象,说明该理论的使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能在这个领域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7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张莹.虚假语用预设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4.

[5]支永碧.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话语语用预设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6]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孙露.从“合作原则”看两会答记者问中领导人回答技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17.

猜你喜欢

朱镕基人权预设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