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06林维柏

关键词:醴陵市株洲市株洲

韩 倩,林维柏,路 坤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县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行政建制,包括城(集)镇和乡村区域单元。县域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划内,以县城为中心,包括数个乡镇连接起来的统一区域。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区划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该区域内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

纵观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不难发现,县域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具有综合性的基本经济单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因此,增强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是缩短城市和县域之间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 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一)株洲市县域基本情况

株洲,古称建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位于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地处中部腹地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株洲市所辖县域共5 个,分别为: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攸县和醴陵市。全市土地面积共计11 248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土地面积共计864 平方公里,县域土地面积共计10 384 平方公里[3]。2013 年,株洲市常住人口达390.66 万人,县域所辖五县(市)人口为272.19 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69.67%。其中,城镇人口为127.99 万人,农村人口为144.2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7.02%(数据来源:《株洲统计年鉴2013》)。

近年来,株洲市县域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连续6 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速,县域GDP 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50.8%。2013 年1 至5 月,株洲市所辖五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159.62 亿元人民币,增长14.5%,高于城区增速4.8 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200.7 亿元人民币,增长40.3%,高于城区5.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株洲统计年鉴2013》)。醴陵市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全省特色制造业重点县(市),三年内将获3 亿元人民币财政支持。同时,醴陵市稳居“全国百强县”之列,醴陵市、攸县稳居“全省十强县”之列,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也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过去5 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55 平方公里拓展到215 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 万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建成洮水水库,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7 座,完成湘江堤防工程17 公里,整修加固支流堤防22.9 公里,连续两年夺得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新造林85.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5%。完成农村改水改厕20 万户,户用沼气发展到8.9 万个,113 个新农村示范村面貌明显改观[4]。

(二)株洲市县域经济对比分析

1.经济总量

株洲市县域经济总量(GDP)连年增长,平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008—2012 年株洲县域经济总量变动情况如表1 所示)。五县(市)中,醴陵市不仅经济总量最高,而且年平均增长幅度也是最高的,综合实力最强,这是因为醴陵市存在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且由陶瓷和鞭炮烟花产业形成的支柱,有力地顶住了醴陵经济大厦的梁柱,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炎陵县的经济总量年平均增幅为19.86%,位居第二,但是炎陵县的经济总量偏低,直到2012 年还未突破50 亿元人民币,是五县市中经济总量最低的一个,全县上规模的大企业、大项目不多,缺乏具有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骨干企业。攸县的经济总量年平均增幅较高,其经济总量仅次于醴陵市,发展势头良好,以后可望继续在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上更上一层。茶陵县的经济总量及其年平均增幅都处于一般水平,需要更加重视工业发展、城乡建设、项目建设等,应该大力弘扬“茶陵牛”的精神。株洲县的经济总量偏低,2011 年还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现象,年平均增长幅度较低,和其它县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链延伸也不长。

表1 2008-2012 年株洲县域GDP 变动情况(按当年价) 单位:亿元/年

2.财政收入

到2012 年底,株洲市累计实现财政预算收入213.82 亿元人民币,株洲五县(市)共实现财政预算收入80.80 亿元人民币,占株洲市财政预算收入的37.79%。五县市财政预算收入平均规模为16.16亿元人民币,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1.06%,与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令人欣慰的是,2008 年至2012 年株洲县域财政预算收入的平均增幅高于株洲市财政预算收入的平均增幅,高出3.19个百分点,发展成效显著。在五县(市)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增幅较高的是攸县、醴陵市和炎陵县,较低的是株洲县和茶陵县,株洲县在2011 年还出现了下滑现象;此外,株洲五县(市)财政预算收入的绝对数值普遍偏小,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提高县域及全市的整体财政预算收入。2008—2012 年株洲县域财政预算收入变动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2008—2012 年株洲县域财政预算收入变动情况(按当年价) 单位:亿元/年

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并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说明该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反之,则说明该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目前,株洲市县域产业结构依然比较单一,农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据统计,2008 年,株洲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4∶45.9∶31.7;2012 年,株洲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2∶57.5∶28.3 (数据来源:《株洲统计年鉴2012》)。在株洲市县域经济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仍然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偏低,基本上还属于农业经济阶段;虽然工业经济已经有了适当的发展,但是以重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偏少,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中,占比重较高的仍然是吃、穿、用、行、住等低层次的服务,较高层次的服务比重较小,需要向这一方面发展。株洲市县域经济结构难以改善和优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投入偏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较小,导致农业经济成为主体,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比较落后。正常情况下,多数“全国百强县”的农业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在10%以内,工业和服务业比重超过90%。今后,株洲市政府应该着力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既有利于株洲市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可以实现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株洲市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图1 所示为2008 年及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示意图。

图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

4.生活水平

随着株洲市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株洲市县域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2008 年县域农村居民每人总收入为7 522 元人民币,到2012 年高达14 043 元人民币,2012 年县域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几乎是2008 年的两倍。伴随着总收入的提高,总支出也不断扩大,从2011 年开始,县域农村居民的总支出突破万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2 年,株洲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57 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5.97%,增长了15.2%,如表3所示,县域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近5 年在各个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提升。

表3 2008—2012 县域农村居民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年

图2 2008—2012 年县域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总收入及总支出

5.株洲县域经济规模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通过表4 的比较,可以看出,株洲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省平均水平相比不算低,县域GDP、县域人均GDP、县域地方财政规模和县域人均财政收入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和“全国百强县”相比,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的差距,四项指标都远远落后。全国百强县GDP和地方财政规模分别为578.34亿元人民币和39.36亿元人民币,而株洲仅为177.56 亿元人民币和16.18亿元人民币,百强县是株洲的3.26倍和2.43倍,两项指标人均量的差距稍小,为2.02 倍和1.51倍。今后,株洲市县域各项经济指标应该向“全国百强县”看齐,努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 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

株洲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完全把国家有关的人口、土地和环境的政策落实到位。县域经济发展行政分割多头管理状况比较明显,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形成,各类产品及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企业的重组优化在不同的县域之间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跨县域经济联合和协作行为多在政府之间进行,企业很少参与;跨县域之间的合作行为难以落实,这极大地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县(市)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盲目上一些不可靠的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同县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县域特色经济,抑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部分老百姓眼光狭隘,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未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缺乏,这也是妨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5]

表4 2013 年度株洲县域经济规模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居于主导地位,其变动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全国百强县”的经济结构普遍朝着降低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方向变动。而株洲市县域经济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节奏缓慢,产业和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和提升。近年来,株洲市县域的农业经济中,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已经有所发展,但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例不大,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更小,还难以体现其变化。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拥有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企业较少,仍然以重工业为基础,高科技企业很少,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更少,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业化进程很慢。第三产业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而有所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受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与现代农业和工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6]。

(三)居民生活质量未得到明显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表示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当比重越小的时候,表示着生活水平越高。如图3 所示,株洲市五县(市)近三年的恩格尔下降趋势不明显,没有一个县市是近3 年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的。虽然近几年居民的开支的绝对数不断的提高,但是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并没有下降,说明县域居民的花销很大一部分还在吃穿用行上,生活质量未得到明显改善。

图3 2010—2012 株洲县域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四)县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株洲市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差距非常明显。发展较好的县市有醴陵市和攸县,已跻身于“全省十强县”之列,甚至醴陵市已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发展一般的县市有株洲县、茶陵县和炎陵县,仍然只是先进县,各项县域经济指标与醴陵市和攸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见表5)。2012 年株洲县域单位中,从人均GDP 来看,人均GDP 最多的醴陵市比人均GDP 最少的茶陵县多出21 258元人民币,醴陵市人均GDP 超过茶陵县人均GDP 的两倍。从财政收入来看,人均财政收入最多的醴陵市比人均财政收入最少的茶陵县多出2 219元人民币,醴陵市人均财政收入是茶陵县人均财政收入的将近2.5 倍;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年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醴陵市比年固定资产投资最少的株洲县多出144.53亿元人民币,醴陵市的年固定资产投资是株洲县年固定资产投资的4 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株洲市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相当不平衡,县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表5 株洲市2012 年县域经济指标情况分析表

(五)资金短缺,人才外流

要发展经济,必然要有投入,资金是保障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株洲市县域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财政收入的增长远滞后于其支出的不断扩张,造成资金严重短缺。据统计,株洲市县域的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设备体系不健全,加之政策紧缩,很难从国有大商业银行贷款,造成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招商引资的渠道不畅通,从而使整个县域资金呈吃紧状态。此外,县域经济大多不如城区经济发展得好,株洲市的县域也不例外,受工资情况、生活环境等影响,很多学成归来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不愿意待在县域,大多都去了城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人才不断地外流。

(六)县域特色经济不明显

发展特色经济主要是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取得比较优势,从而极大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株洲市县域特色经济起步较晚,目前除了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醴陵市外,大部分县域还没有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没有将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很好地加以利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小而全”的“全能县”依然存在,造成产业结构大致相同,而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造成特色不明显,导致当地经济发展较慢,竞争力不强。[7]

三 促进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县域发展理念

要发展株洲市县域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更新县域发展理念,去除那些和现代经济发展观相矛盾的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点和看法,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8]。“全国百强县”前三名都是江苏的县市,分别为:江阴市、昆山市和张家港市,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破除旧思想,敢闯敢试,敢于实践,敢于总结,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株洲市县域的管理人员应该多向浙江、江苏等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促进株洲市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城镇建设,有效发挥聚集作用

近几年,株洲市受“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整体发展较快,但是主要集中在城区建设这一块,县域发展还做得不够,当前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首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效实现劳动力的充分使用,保障其户口落实到位;第二,农民定居小城镇以后,要享受到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第三,城镇建设与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坚持产业兴镇,通过组建公司、合作经营、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城镇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完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基本职能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株洲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城镇化为支撑,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等,切实完善那些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还要转变职能,从根本上由“管理企业、管理百姓”的理念到“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的理念转变,通过建成“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三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体现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株洲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升级,降低第一产业的比率,提高二三产业的比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率。首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等现代化手段,把农业经济潜能充分的挖掘和释放出来;第二,继续实现工业强县战略,对中小型的企业进行内部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第三,关停那些对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工业企业,优先发展县域生产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集聚区,扩宽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此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9]。

(五)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株洲市县域经济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扩大招商引资。首先,加强招商引资的理念。想要顺利地进行招商引资,必须从心理上重视它,树立开放的理念,放眼全球,形成招商引资的新机制[10]。第二,以实际行动促进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与国家企业的改革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改造中小企业相结合,与政策税收完善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招商引资路子。第三,株洲市县域党政主要领导人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到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交流,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六)发动群众,深入挖掘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不一定总是现存的生产资源,有些特色资源可能来自于不是非常明显的民间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应该多学习日本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搞一场群众运动,深入挖掘民间可利用的特色资源。各县(市)要因地适宜,确定不同的主攻方向,突出自己的特色资源,错位发展,梯度推进,防止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要重新整合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全面提升其竞争力水平。经济发展较差的县(市),应当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并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积蓄后发优势,着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七)积极吸引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

人才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株洲各县域也必须实行“人才强县”战略。首先,加强对本地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株洲市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高素质人才缺乏,通过政府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素质。第二,吸引外来优秀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同时用一些优惠的待遇和美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第三,注重后期的培训教育。无论是本地人才还是外来人才,都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同时引进新的方法和路子,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11]。

综上所述,影响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实现株洲市县域经济同步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实现株洲市县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金 雨.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张 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3]柳思维.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特征与“十二五”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1).

[4][佚 名].2013 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3- 11- 10].http://www.zhuzhou.gov.cn/jrzz/gzdt/142720.htm.

[5]王 芳,唐春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43-44.

[6]周维现.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7]刘国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8]陈金松.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

[9]魏松峰.甘肃省庆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1(15).

[10]周 勇.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9(4).

[11]王霖野,张兴中,方 伟.鞍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10).

猜你喜欢

醴陵市株洲市株洲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槐庭槐花开
——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之歌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株洲市:建章立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