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市公园园林文化的展示与发展——以紫竹院公园为例

2014-04-02

河北林业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公园

魏 娜

(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北京 100048)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休闲、锻炼的重要地点,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公园园林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景色优美层面上了,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园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园林中的文化意味着维护前人的文化遗产和创造今天有价值的文化[1]。因此,园林文化对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城市公园确立自身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园林文化在近年来城市公园建设和改造工作中逐渐被重视和发展,其所显现出来的作用与意义对打造公园自身品牌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园林工作者深入探讨与研究。

1 园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与影响

1.1 丰富城市公园的园林文化内涵,增加园林的特色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因此,城市公园所体现的园林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即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2]。元代诗人滕宾的《行香子》中描述的就是园林文化在寻常百姓家的体现:“水竹之居,吾爱吾庐。石粼粼,乱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好炷些香,图些画,读些书。”园林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意识具体在造园中的反映,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理解。将园林文化运用到城市公园园林工作中来,既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又增添了园林自身的特色与魅力。

1.2 有利于创建具有“以人为本”为特色的城市公园园林环境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为根本的依据,既要实用舒适,又要有内容有层次,以满足使用者身心需求。中国的园林艺术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主流一直是“天人合一”。无论皇家园林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莫不如此。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

在园林工作中,对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与具体实践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园林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将园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毫无疑问能使人们心理产生共鸣,而达到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需求的双重目的,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到了实处。如果一个公园绿地所创造出的氛围与环境能使游园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能有所看,更能有所思,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公园园林环境。

1.3 拓宽了园林设计的理念,促进城市公园园林发展

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中,只有在变化中才能得到发展。园林设计是一项艺术行为,包含诸多学科知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园林设计理论和表现手法都必须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手法,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园林设计者必须不断研究和实践,将更多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使其既具备多样性又具备科学性。继承和开发园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使得园林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也与城市的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增添了城市的特色与魅力。

1.4 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其园林文化异常丰富,类型也非常多样,以21家历史名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是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北京城市公园中的一些具有历史特色活动传承下来,也对城市的文化活动有积极的影响,如北京颐和园的苏州街宫市;天坛公园的祭天仪仗和乐舞表演活动等。以北京的历史名园为例:据统计北京的历史名园每年平均举办各类展览、文化活动100余项。2009年国庆游园活动期间推出了60项展览展示、60项文艺演出、60项文体互动,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的3000项文体娱乐活动,吸引1300余万游客参与,为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另外,北京园林部门倡导的公园参加的“一园一品”文化活动也在开展。即每个公园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公园特色为基础,整合各公园文化资源,每年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如展览展示、文化宣传等,如紫竹院公园的竹荷文化展、北京植物园的桃花节。目前,已有100余个公园参加了此项活动,在展示公园的植物特色和园林景观的同时,融入园林文化,获得了公园游客的极大欢迎。

2 从紫竹院公园看北京城市公园园林文化现状

2.1 紫竹院公园自然环境及区位特点

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位于京城西北,素以风景秀丽、园林众多而著称。紫竹院公园作为首都北京的历史名园,就在青山秀水之间,其与众不同、独具韵味的园林魅力就来自于竹。

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因园内西北部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公园占地面积约45.73hm2;南长河、双紫渠两条河流穿园而过;明月岛、青莲岛将水面分成3个湖区;之堤从最大的湖区蜿蜒而过,形成了“三湖、两岛、一堤”景观格局。紫竹院公园是一处以竹取胜、以竹造景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它山清水秀、竹翠荷香,园内一派自然风光。紫竹院公园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以西,北与国家图书馆毗邻,东与首都体育馆隔中关村南大街相望,周边有众多居住区、商业区和多个校区,紫竹院公园是北京市11家市属公园之一。紫竹院公园自2006年7月1日免收门票,是附近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2.2 紫竹院公园园林文化应用现状

文化与园林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园林文化蕴涵于公园建设中,可以说是紫竹院公园最显著的特色,不但充实了人们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整个公园绿地的内涵与品位,而园中处处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游客真正感到舒心与愉悦。

2.2.1 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竹文化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赏竹、种竹的习俗。竹子,是我国传统的庭院观赏植物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竹,挺拔秀丽,枝叶多姿,四季常绿,它不仅有四时一贯的色泽美,还具有潇洒多姿的形态美,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深得大家的喜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因其阿娜多姿而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坚韧挺拔、虚心有节、冬不凋零的特性,历代文人将之喻为人的坚贞、洁雅、谦虚、刚毅的品德,并已逐步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特性。

紫竹院公园在建园伊始,就一直致力于观赏竹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园林造景和竹文化的宣传普及,先后从山西、陕西等地引种观赏竹17属100余种。经过近60年建设及筛选,目前公园内实际种植观赏竹50余种,10万余平方米。公园的骨干竹种是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它也是北京应用最多的竹种。除此之外,还有小巧可爱的翠竹(Sasa pygmaea)、叶色靓丽的白纹阴阳竹(Hibanobambus tranpuillansf.shiroshima)、高大挺拔的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lacrimadeae)、秆型奇特的罗汉竹(Phyllostachys aurea)、原产北京的黄秆京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f.aureocaulis)、清新秀丽的苦竹(Pleioblastussp.)等等,紫竹院公园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观赏竹收集、展示公园之一,有“华天第一竹苑”美誉。徜徉在紫竹院公园之中,幽篁百品、修竹万秆。公园竹景就像一首首大自然的诗歌,充满了变化和韵律之美,更蕴含着竹文化无穷的魅力。游人在感受竹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身心的放松,感到温馨和亲切。

2.2.2 开发有文化分量的园林景区

通过挖掘竹文化,公园建成了斑竹麓、江南竹韵等特色景区,斑竹麓景区既植有大面积的斑竹供游人欣赏,有又点题的象形雕塑点缀装饰风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跨海东征则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和中国象棋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范例。“跨海东征”是中国棋坛八大名谱之一,景区人物雕塑,立意独特,非常具有吸引力。许多游人都品味棋局,足见园林文化的艺术震撼力和感召力的非同一般性。石质的雕塑与碧草蓝天、翠竹万杆融为一体,将具有独特魅力并广受群众欢迎的象棋用半抽象大型雕塑的形式将其反映于园林之中,并以新颖的引导方式使游人参与到景区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激起游人强烈的心理共鸣;通过挖掘古寺庙文化,修复了古迹福荫紫竹院行宫和禅院;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正在再现公园双林寺塔历史原貌。要对双林寺塔塔基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整理道路、地形及周边的园林环境,重现“胜侣寻幽刹,芳筵对水张”的历史风貌。双林寺景区的建成,为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增加优美的观赏景点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2.3 园林文化助推公园发展

过去的紫竹院公园,在市属公园中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是挖掘文化内涵不够。现在的紫竹院人气极旺,园林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是增添了文化引擎的结果。竹文化源远流长,咏竹颂竹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由于过去对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无法做到文化与园林相结合。自1994年开始,紫竹院公园“北京首届竹文化节”的开办,使紫竹院公园的知名度大为提高。为挖掘公园建设的内涵,弘扬竹文化,1994年公园与中国民族文化城联合举办了“北京首届竹文化节”。活动主要包括四大项:竹景点布置;竹乡特色的民族文艺演出;竹文化展览;竹编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表演受到游客欢迎。竹文化展览展出了大量名人敬竹、崇竹、咏竹、画竹的诗词书画和竹工艺品,受到了广大游人的好评。在竹市场一条街,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竹椅、竹筷、竹枕、竹饰品和竹笋等,深受游客的喜爱。竹文化节期间,各种报纸刊登了文化节消息14次,电视播放5次,张贴竹文化节宣传画2000。此次竹文化节活动是突出公园特色,提高知名度的大胆尝试,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原园林局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自2004年将公园荷文化纳入文化节的内容,即“竹荷文化展”。公园通过文化节举办讲座、展览、文化笔会、竹乡特色民族歌舞演出,特色竹商品展销及竹饮食等活动,宣传竹文化,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赏竹、赏荷、休闲的重要节日。竹荷文化活动已成为推动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今经过20a的发展,竹荷文化展已经办至第21届,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景观环境布置更加精致,并且在近几年融入了民俗文化和多民族文化,游人络绎不绝。实践证明,只有以文化为牵引,才能助推园林大发展。

3 紫竹院公园园林文化发展策略

紫竹院公园自免票开放以来,园内游人如梭,许多市民都是举家前来游览,感受优秀的园林文化氛围,热闹非凡;而外地游客来北京旅游,也有许多游人来公园观赏万竹凝翠的美景,感受竹文化的魅力,影响深远。紫竹院公园得到各方人士的好评,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充满了赞赏之声而且还饱含喜悦之情。一个园林环境设计的好,会得到人民的赞赏,但要让大家都具有喜悦之情,只是达到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效果是不够的,必须要提高园林的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可以。紫竹院公园的园林文化正是发挥了这一作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使其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达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有三点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不断挖掘园林文化资源,突出公园的“院(福荫紫竹院)、水(澄鲜湖、长河)、竹文化”,增加其开发利用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不断创新园林文化在公园的展现方式,充分展示园林文化的魅力。最后,应不断开发新的园林文化展览展示的项目,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文化可以分为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在紫竹院这个兼具历史古韵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历史名园、城市公园中得到了鲜明的表达。今后,紫竹院将继续做好禅院、行宫、长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资料收集,理清公园历史文化脉络,深化历史名园的深度与广度。要继续深挖竹荷的历史、品质、文化,展现竹荷魅力。

4 发展前景

“文化建园”是新世纪公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指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充分掌握园林的文化内涵,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相结合,追求完美空间艺术形式,创造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4]。随着这一理念的深入与普及,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如何能将“文化建园”的思想落到实处,此时将园林文化运用到公园建设中无疑是一个具体落实之举,必定会提升园林整体素质,有利于深入落实“文化建园”的思想方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并提高公园自身的特色与魅力。

[1]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9):19-20.

[2]金柏苓.理解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03,(4):51-52.

[3]高大伟.历史名园对伦敦、巴黎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意义[J].中国园林,2011,27(1):40-41.

[4]王仁凯.“文化建园”——新世纪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园林,1998,(2):35-37.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园林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清代园林初探
在公园里玩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