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014-04-02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

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大学生;人文素养;素质培养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遗憾的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市场化、专业学科划分的精细化等多种因素,现在相当部分学生把学习知识、锻炼技术作为大学阶段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学习目标。迎合这种日益泛滥的知识工具主义思潮,许多高校重视的也往往是一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而对于人文教育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尽管了解和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身获各种荣誉奖励,但对于一般人文社科知识、对于艺术与美的欣赏、对于他人的关爱和包容、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思索等人文情怀却相当匮乏;部分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滋长,是非模糊,价值观错位,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看,人文水准正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常人无法理解和不幸的事件,严重拷问着国人的灵魂与良知,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反思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的偏差。

近几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开始着手实施人文教育计划,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偏差,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还有着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高校一般把大学语文、传统文化、马列思政等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列入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或者通过举办人文教育讲座、开展文体活动、人文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这种以学科设置进行的教育,以竞赛、考试为衡量标准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但忽视了受教对象的主动参与、选择与情感需要,缺少把知识化为思想、品德、行动的环节,在对个人理想、信仰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理解上,对他人的尊重和宽容,对独立、诚信、乐观、博爱等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认同和把握方面,还有着较大的欠缺,人文素养教育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认为,高校要把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更应该坚持人文教育生活化、日常化的价值取向,使人文教育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走出来,使人文教育回归生活、关怀生活、指导生活。坚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扎扎实实地从生活实际做起,从基础和小处着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为做到人文素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礼仪教育和礼仪实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儒家尤为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礼”格外重视。十三经中的“三礼”,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各种礼仪给予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从根本上说,“礼”不但是人们外在行为的各项规范,更是人的内在修养的体现。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受教者的内心仁德,增进对于他人的关爱、同情、理解和怜悯之心,提升一个人具有的修养、胸襟和气度,促进以人为本的意识与观念。虽然现在时代、社会发展变化了,但在一定的场合,遵守一定的文明礼仪规范,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制定了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十分严格。当今大学生的礼仪意识和文明行为程度实在并不容乐观。其原因是进入高中阶段让应试教育和功利现象给充斥了。

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规范相当漠视,个人本位主义十分严重,长时期离家不知道向父母家人问候,见到师长不懂得行礼致意,缺乏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貌。有些人崇尚绝对的自由无拘束,不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教室、宿舍、餐厅等公众场合大呼小叫,自由散漫,甚至做出种种不文明动作,这些行为,正是人文素养低下的表现。当然,有些大学生可能并不是不懂得文明礼仪,相反,在一些特定场合,可能还表现的十分恰当,但却往往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这实际上只是一种作秀,一种伪礼仪,而在其日常生活中,在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却并不能自觉地付诸实践,这表明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甚至更为低劣,究其原因是独生子女宠爱过度和以自我为中心。

鉴于这种状况,当前高校加强人文教育,如果不把素质的培养外化在礼仪教育等一些具体之处,则必然缺少可操作性、可判断性,人文素养和人文道德的落实将无从谈起。国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道德建设主要有四种形式和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提高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高校学生,更应该加强这一教育。《论语·学而》篇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开设礼仪课程,加强礼仪学习,促进学生与父母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养成孝敬父母、友爱手足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在社会,养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友好合作的良好风气。通过这些文明礼仪的学习和贯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得到真正的熏染和提高。

第二,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懒惰是一切罪恶之母。又说:“教育技巧上的最主要、最难捉摸和最细致的一件事,就是做到使学生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感到羞愧,使他对懒惰和闲散抱着蔑视和憎恶的态度”[1]。我们历来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劳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而且也是促进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养成做事勤快,学习刻苦,工作兢兢业业的习惯,才更有可能培养造就高尚无暇的道德品质,增强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一个热爱劳动的大学生,即便人文社科知识了解较少、艺术审美能力不高,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是一个品质低劣的人,人文素养最核心的人文精神、品德问题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失。反之,一个懒散、拖沓、害怕吃苦受累,总想着不劳而获的人,即便人文知识再丰富、艺术审美能力再强,也往往难以拥有独立、自强、积极进取、关爱他人这些最关键的人文品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锻炼提高,应该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方面认真考虑,探讨具体的方式和办法。

当然,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长时间的离开课堂,从事大量的实践劳动,不但不现实,也是有些本末倒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应该一头扎进象牙塔,也不意味着不要他们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比如说,个人卫生、教室卫生和校园卫生需要他们自己处理,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公益活动需要他们参加。现在有些大学生,懒惰到自己的衣物都不洗,要花钱送到洗衣房,甚至带回家让父母去洗。班级、学校的一些义务劳动、卫生扫除也是能躲就躲,避之唯恐不及。凭这些行为,很难判定这类人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有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会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情怀。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和对个人、社会的意义,才能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将自己融入社会、勇于奉献付出的良好品德,才能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造就把美好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行为的博大胸襟。

第三,推行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与他人和社会的广泛接触、交流。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质上指的就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于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广泛的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才能开阔视野,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有时候,一百次的课堂讲授与强调不及一次的亲身经历、体验效果更深刻。然而现在高校的情况是,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聆听了老师和家长的大量谆谆教导,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社会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实践来强化。现在绝大部分高校虽然都开设有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课程,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实习期间,学校往往放任自流,甚至是走走过场,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相比较之下,现代西方高校对社会实践教育极为重视,如美国有些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要花十五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韩国汉阳大学、同德女子大学将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每学期安排四十八个学时左右,大学生必须在孤儿院、养老院等场所从事服务工作。工作单位就献身性、诚实性、自觉性与工作态度等指标加以考评并给学分。虽然这些实习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必然影响学生在人生、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观念、态度、品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如富有同情心、爱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良好道德品性和人文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针对这方面的不足,国内高校应该更积极地拓展第二课堂,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进与社会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接触交流,在活动、交流中提高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是非分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比如说,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若干志愿者小组,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再比如开展“三下乡”系列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期或双休日组织大学生奔赴农村、山区或老区开展扶贫调研活动。医学院校可以组织医疗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就近奔赴农村、社区进行义务诊疗,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校园的象牙塔,开阔眼界,增长社会阅历,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人文教育由学校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这样,不但使大学生的专业和人文知识得到实践的验证,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通过诸如此类的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格、气质和修养的成熟,促进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

另外,深入开展大学生人文教育,还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结构比例和人文素养。学生都有向师心理,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作为高校教师,如果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深刻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学历、教科研成果等方面有很多严格的硬性指标和要求,唯独对于教师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修养却几乎忽略不计,这对于大学生人文教育来说,隐患很大。一所高校,没有荟萃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就没有深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广大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全面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为此,学校一方面需要大力引进和聘用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如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美学、艺术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结构比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设教师培训班、派出人员外出交流、学习进修,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和结合。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文教育才能不断深入开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民族的“两翼”,只有“两翼健劲,才能高飞”。[3]我们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同时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对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年青一代抱有乐观的态度。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改革,高校学生人文教育状况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一定会培养造就一批批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深厚人文素养,适应社会需要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4.

[2]杨丽敏,王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19.

[3]王青松.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6.

G640

A

1008-4118(2014)01-0076-03

2014-01-01

10.3969/j.issn.1008-4118.2014.01.41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