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孝文化的当代反思

2014-03-31

关键词:赡养父母孝经儒家

王 璠

(郑州大学 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论儒家孝文化的当代反思

王 璠

(郑州大学 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儒家文化中孝文化是其重要成分,其内涵主要从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劝谏父母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如何让其继承、发展下去,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儒家;孝文化;内涵;反思

在原始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距今已经有4 000多年的历史。孝道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之分,是做人的基本思想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核心,更是社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文化中以“仁”为核心,而儒家又是视“孝”为“仁”的根本。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论述,分别阐述着他们对孝的理解。

一、儒家孝文化的形成及其出处

“孝”可以称之为儒家文化体系的理论起点,是“性本善”的道德根源,更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思想理念之基。“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 梁漱溟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借用谢幼伟先生的观点说,“孝”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地位至高无上。谢幼伟先生还说:“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P42)当我们追溯儒家孝文化伦理观念的起源和演进时就会发现中国的“孝”文化不仅富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中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功用。

(一) 郭店楚简中的孝道观

在早期的郭店楚简中《六德》篇,讲述了社会中的种种人际关系,是早期儒家佚籍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其中一些思想在当今文献并不多见。作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六德》中主要强调了父子亲、夫妇别、君臣义,要求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都做到各行其职。“人有六德,三亲不断。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不同于晚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主张忠诚于君主高于尊敬长辈,君主有着绝对性的地位。而在《六德》中言,“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反映了早期儒家学说最基础、最本质的伦理内容。

(二) 孔子论孝

孔子在《论语》中也不少讲到孝道思想。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P66)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需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了什么志向,当父亲过世以后表现出了什么行为。如果历时三年还不改变父亲在世时候为人处世的作风,就算得上孝顺了。怀着感恩的心尊敬长辈的言行,就是孝心的表现。孔子把仁作为传统孝道的哲学前提,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孝更深层次的内涵。孔子强调要尊敬长辈,“孝”应该建立在“敬”的基础之上。做到“孝”,首先要做到“敬”,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当然,孔子也强调了孝应该依照礼数去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照礼数来安葬他们。孔子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孝顺不但是心意,还必须在规定的礼数之内。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之心。

(三) 《孝经》

《孝经》是儒家的著作之一,是以孝为宗旨,集中阐述了儒家孝文化的伦理学思想。《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孔子为曾子陈孝道”则为《孝经》的实录。《孝经》首先讲述了“孝”是“德”的灵魂,孝是“德”之本,是道德的根源。然后认为谏诤是孝道的体现以及博爱为大孝。孔子提倡孝,旨在培养爱心,即所谓“立爱自亲始”。《孝经》明确地提出了“博爱”的理念:“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3](P145)孝具有普世价值。在古代唯一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文献就是《孝经》,从问世就颇受执政者的关注。蔡邕在《明堂论》中引用过魏文侯《孝经传》的文句,显然,魏文侯曾经认真阅读过《孝经》。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在他的《中庸》中注称,孔子所谓的“大经大本”中,“大经”主要指《春秋》,“大本”则是指《孝经》。他在论述中认为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由此可见《孝经》在当时汉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地位。

二、儒家孝文化的内涵

孔子可谓是孝文化的奠基人。他立足于家庭人伦,将孝发展成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其弟子孟子、曾子等人都对其孝文化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具体说来,儒家孝文化的内涵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赡养父母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成人。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就应该反过来照顾、赡养年事已高的父母,尽到子女的责任。“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在焉,祭祀则在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4](P167)子女尽孝,就应该做到这些:寒冷冬天时让父母得到温暖,炎热夏天时给父母以凉爽的条件,晚上服侍父母睡觉,早上不忘向父母问安康。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P234)父母健在时,尽量不要远行,即使远行出去也一定要告知父母远行的方向、地点,不让父母担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P399)。是说父母的年龄一定要记住,一方面要因父母的长寿而高兴、欣喜;一方面更要为父母年迈体弱而担忧,时刻挂念着父母。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5](P265)提出五类不孝的情况,更加完善了孝的行为标准。

(二) 尊敬父母

儒家孝文化中,赡养父母是其基本内涵要求,而尊敬父母则是更深层次的内涵要求。《礼记·祭义》曰:“养可能也,敬为难。”即赡养父母,给父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尊敬、爱戴父母就困难了。由此可见,尊敬父母是儒家孝文化中的重要内涵要求,要让父母在精神心理上保持愉悦。赡养父母只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建立在尊敬父母的情感上的赡养才是真正的孝道。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2](P42)例如《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他就做到了内敬外养的孝:七十多岁的老莱子,每天都给年迈的父母准备好软糯的食物,伺候父母吃饭,而且还非常体谅父母的心情,不在年迈的父母面前说自己的年龄,以免引起父母的伤感。

(三) 劝谏父母

“谏亲”能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对待父母的错误行为,勇于指正,实现了对长辈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不盲目追随一些错误的潮流,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子女发现父母在行为规范中有过失时,需要勇于提出,怂恿父母也是一种不敬,最终只会让父母陷入不义之地。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这一论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P173)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5](P265)荀子曾经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哀;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6](P216)荀子的这些话主要强调了,听从长辈意见时要深思熟虑,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以父母的利益为出发点,必要时采取劝谏。有时候子女为了让父母开心,一味地顺从,孝文化也就受到了破坏,不正之风影响了真正的孝文化的意义,谏亲的思想也随之慢慢淡化了。

三、儒家孝文化的当代反思

《诗经·小雅·蓼莪》中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动地表现出了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是多么地不易。虽说这也是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赡养父母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已走入被人们一步步淡漠的尴尬境地。不论在哪个城市,我们都会经常遇到路边乞讨的老人,医院里总是会出现老人病危还无人看管的事件,子女为争夺父母的的财产用尽手段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当今社会可谓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都表现出了当今社会对孝文化的一种漠视、不关注。试想路边乞讨的孤寡老人都有子女孝顺、赡养,他们的子女都能履行照顾父母的义务,子女们能拿出一些时间来多陪陪老人,尽到自己的孝心,那么路边没有了乞讨老人,医院里也少了无人看管的病危老人,社会景象将更加和谐、美好。

可见,孝文化不可失,只要社会依然有家庭存在,那么人的本性中的亲情就一定会存在,孝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就依然有它的作用。在这个物质欲望被无限膨胀的时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中的孝论,将其精华部分传承下来,如此才能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而且只有每个人先做到行孝,才能以小家治大家,从而国家得到和平稳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孝已从传统法令的强制要求变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传统上的孝是上层为了统治、管理人民,其基础孝行被法制律令强制限制、要求。如果做出不孝的行为会被判处刑罚制裁,这些措施的强制性使人们的孝行观念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甚至成为一种潜意识。当代社会没有了关于孝行的法律条文,而是将它作为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人们加以灌输。如果不孝敬父母,社会、媒体等会加以谴责,但不会有法律制裁,这使得一些人无所顾忌。例如当代的一些年轻人,受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自私自利,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丧失了孝这种人性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对父母“大不敬”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啃老族”,这些年轻人整天碌碌无为,只知道吃喝玩乐,依靠父母生活,一旦父母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会对父母蔑视、指责,这些不孝的行为只能被社会、媒体舆论、谴责。因此,需要在谴责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法律制裁,二者相互补充,使传统孝文化在当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养老保险业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对传统孝文化发展的必然出路。中国保险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非常不完善,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信誉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由此可知,增加金融保险的品种,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是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出路。这即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保障,子女也能相对减轻负担。这也将是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型传承。总而言之,“百善孝为先,”孝道永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变的话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黄得时.孝经今注今译[M].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1557.

[4] 傅佩荣.论语新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 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方勇,李波.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董红克)

TheTheoryoftheConfucianFilialPietyCulture

WANG Fan

(CollegeofLiterature,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Confuc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fucian cultur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al connotation mainly reflects from three areas as supporting our parents, respecting our parents, and remonstrating with our parents. It ha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also worth pondering how to inherit and develop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fucianism;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notation; reflection

2014-02-10

王 璠(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B222

: A

: 1008—4444(2014)04—0036—03

猜你喜欢

赡养父母孝经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课间小知识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美国:赡养父母就减税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