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文化的视角解读丹东城市发展

2014-03-31蒋金娜

关键词:鸭绿江丹东文化

蒋金娜

(丹东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 辽宁 丹东 118000)

从水文化的视角解读丹东城市发展

蒋金娜

(丹东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 辽宁 丹东 118000)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一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巨大,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如何彰显丹东水文化特色,凝聚丹东文化向往,挖掘和整理丹东的水文化也是当务之急。在尝试对丹东水文化类型加以梳理的基础上,为丹东更好地传承水文化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水文化; 丹东; 发展

所谓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P72)。水文化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一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巨大,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水文化特色的提炼和塑造成为错位发展、赢得发展的本质要求。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与朝鲜隔江相望。在丹东市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沿江沿海的大丹东和推进东北东部12+1区域合作关键时期,以水文化的角度审视丹东,更好地彰显丹东水文化特色、凝聚丹东文化向往、挖掘和整理丹东的水文化也是当务之急。

一、水文化与丹东发展的渊源

丹东是因水而生的城市。鸭绿江作为祖国东北的一条大江,在哺育两岸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丹东位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与朝鲜隔江相望,是一个优美的边境城市。无论从历史的渊源还是现实的水平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水,是丹东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前阳人、后洼人遗址证明,早在一万八千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先秦时代,燕国大将秦开击退东胡以后,又进攻箕氏朝鲜,将燕国的势力推进到满番汉(今天的鸭绿江下游一带),可以说,丹东是燕文化的东端发祥地和兴盛地。秦朝时期丹东为辽东郡所管辖;在西汉时期丹东设置武茨县和西安平县;到了东晋末年,这里被少数民族高句丽建立政权割据;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收复辽东后,在这里又设置安东督护府。虎山长城是8 851.8公里明长城东端起点。到了1876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置安东县;1907年,清政府又把安东开放为贸易港,鸭绿江水运开放,柴草市街一带是当年放排人的聚散地,年放排几万余张,木材数百万株。丹东成为长白山区域鸭绿江流域商品贸易中心。开港后,外商资本融入,民族工业兴起,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内外贸易交融,城市日见繁华,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水陆码头与工商重镇,是辽宁和吉林东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

丹东依山傍水,会聚山川灵气。从地名看,遍布6个区县与水有关的地名有:蛤蟆塘、金山湾、五龙背、汤山城、浪头、汤池、沙子沟、东港、海洋红、太平湾、拉古哨、太平哨、绿江、八河川、灌水、东汤、龙湾、玉龙湖、沙里寨等等。这些地名或带有“水”字偏旁,或反应特殊的地形地貌,或包涵特有的人文色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丹东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丹东的水景观是旅游的特色。闻名遐迩的鸭绿江素有百里画廊之称,在流经丹东市绵延210公里的水域内,有6大景区100多个景点星罗棋布。

丹东水运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丹东市位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交会点。丹东港是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天然不冻良港,现有浪头、大东港两个港区,生产性泊位17个,同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港口开辟了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航线,预计2015年吞吐量达到亿吨。

丹东地热温泉水丰富,全市已开发利用17处,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丹东发现和使用温泉的历史已达1 300年,宝贵的温泉资源在医疗、洗浴、取暖、育苗、温室栽培和养鱼等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二、丹东水文化的重要类型

(一)历史文化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从古到今,人类择水而居,人类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是起源于水边,水的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丹东依江连海,因江而起,因海而兴。作为历朝历代边地,文脉清晰而厚重。千百年来,生活在鸭绿江岸边的丹东人,积淀了属于这一流域的文明——鸭绿江文明。东港市前阳镇白家堡前阳遗址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1.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东港市马家店镇后洼遗址也表明,距今6 000至7 000年丹东地区已迈入新石器时代;宽甸下露河下金坑村、永甸幸福村和振安区九连城龙头村等多处遗址则证明,距今3 500至4 000年前丹东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凤凰山山城(乌骨城)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山东麓,是地处鸭绿江右岸规模较大的高句丽山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二)边境文化

边境文化就是鸭绿江流域的开发历史[2](P22)。清朝统治时期,柳条边封禁“龙兴重地”的二百年时光,羁绊了拓荒者的脚步,也蓄养了这里的山水。1906年,日本入侵安东(丹东),自此丹东成为殖民者的原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经历了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状态下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初步呈现了边境商埠的繁荣,客观上加速了丹东的边境开发程度。

(三)江海文化

江海文化是一种融合着江和海特质的文化。

1.鸭绿江文化

鸭绿江是一条重要的感潮河流,每日标准的半日潮,会让人充分感受到大海的影响和作用。鸭绿江是中朝界河,是一条友谊之江、历史之江、文化之江,是世界名江。大河衍生文明。鸭绿江流域的渔猎文化、边境文化、军事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自然与人文属性丰富而独特。以鸭绿江断桥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集中体现了抗美援朝那段红色历史。鸭绿江断桥的前身是鸭绿江铁桥,建成于1911年10月,1950年11月8日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侵朝美国飞机炸断后,称为鸭绿江断桥。今日的鸭绿江断桥,以雄伟壮观的气势横跨于鸭绿江上,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而且成为人民凭吊历史、缅怀英烈的浏览景点,成为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2.黄海文化

丹东拥有120 公里的海岸线,地处鸭绿江入海口,濒临北黄海,这也凸显了丹东在鸭绿江全流域城市中的特殊地位。有了海洋文化的滋养,城市气质也自然不同。丹东是开埠百年的港口城市,有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海洋民俗和渔文化等积淀深厚。一个沿边、沿江、沿海的多民族聚居的丹东,其历史文脉、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等,必然形成一种文化的交叉和包容,因而更具文化特色和魅力。

(四)生态文化

丹东沿江沿海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绵延770平方公里,是具有自然与人文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内物种资源丰富,有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湿地是辽东区域生态平衡的主要维护者,更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三、传承水文化是丹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定位水文化 打造特色城市文化

定位水文化,就是在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支撑点,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丹东经济,繁荣丹东文化,有效提高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一个临江面海的丹东,当之无愧是“江海明珠”,一个美景宜居的丹东,当之无愧是“休闲之都”,一个地域民族文化鲜明的丹东,当之无愧是“民俗之都”。要突出丹东的历史文化影响,宣传丹东土地上的抗美援朝历史,东北抗联历史,凤凰山、大孤山、五龙山的宗教文化,烘托丹东的历史氛围。丹东民族众多,在城市建设中,要着重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特点。对于新建建筑,要将民族特点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在城市中要设立体现江、海、林等特点的城市雕塑。商业开发要注重保留原有的民俗风情、饮食特点等地域特色,把丹东的水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纳入城市公共设施创意、城市建筑设计。构建以“鸭绿江文明”为标志的城市主题文化,以彰显美丽丹东的文化之美和城市魅力,使之成为塑造丹东城市形象和建设大丹东的文化软实力。

(二)保护水资源 创建特色生态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发展须臾离不开水。水环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水环境不仅是要满足城市运转需要的各项功能,更应当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人居、休闲、旅游,同时也要满足审美要求,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丹东市河流众多,河网密布,1 000多条河流分别汇入鸭绿江或大洋河而后入海,流域面积在5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有4条。其中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边界河流,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经丹东市注入黄海。河流全长795公里,丹东境内(至江海分界线)的长度为235公里。全区域水域面积约1 6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9%。丹东市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水资源总量90.32亿立方米,占辽宁省水资源总量的24.9%,是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市。人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 846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量的1.6倍,是辽宁省的4.5倍。丰富的水资源,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的有力保证。境内海岸线长126公里,多处可发展港口、造船、发电、旅游、食品等产业。滩涂面积328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好,营养盐含量高,具有发展水产养殖的良好条件。鸭绿江水质清洁、稳定,全河段为Ⅱ类水质,多年来都是全省水质最好的河流,是生活用水的理想水源[3](P1-7)。

丹东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集江、河、湖、海、林、鸟、泉、瀑岛、湿地等景观类型于一身,生态保护优良,加之丹东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丹东的绿水青山蕴含着无限的魅力,正在努力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过渡。

(三)弘扬水精神 突出特色城市品牌

水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水精神。水有吸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凝聚力,有穿峡破谷、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有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坚定意志。把水精神作为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以水特色打造城市特色,以水形象建立城市形象,把水的品格、水的精神作为创建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

打造鸭绿江精品旅游品牌,离不开水文化元素的支撑。开通鸭绿江黄金水道,让市民和游客乘坐水上巴士感受边地情怀和异国风光。统一规范和包装那些散落在宽甸境内的原生态村落,用生产生活器物、饮食、服饰、礼仪、游戏、体育、养生等地域文化元素构造地域文化场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用海洋民俗文化元素在沿海村落和岛屿打造海洋民俗体验游。利用“零海岸”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标识,打造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或文化走廊。利用历史遗存和文献研究,打造具有历史深度、具有科普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的旅游产品。

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丹东市体现其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丹东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把水文化构筑于城市文化之中,让水边的丹东成为一颗光芒璀璨的东方明珠。

[1] 严黎,吴门伍,李杰,董延军,贺新春.城市与水文化浅谈 [J]. 人民珠江,2008(2).

[2] 郑辽吉.丹东市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丹东水文局.丹东市水资源公报[Z].丹东:2013.

(责任编辑:刘明)

InterpretationonDandongCity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ofWaterCulture

JIANG Jin-na

(PartySchoolofCPCDandongMunicipalCommittee,Dandong118000,China)

Water as a natural resource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city. As a cultural resource,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impact and penetration huge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Dandong is the largest border city China. How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excav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Dandong water culture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he paper raise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water culture in Dandong in an attempt to sort out the type and better inheritance the Dandong water culture.

water culture; Dandong; development

2013-12-03

蒋金娜(1980—),女,辽宁宽甸人,丹东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K928.4

: A

: 1008—4444(2014)04—0005—03

猜你喜欢

鸭绿江丹东文化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鸭绿江》杂志经典插画巡礼之二十三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谁远谁近?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