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收视调查与对策探究
——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2014-03-28沈御风

传媒 2014年16期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电视节目

文/沈御风

自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经过50多年的迅速发展,电视因其普及面大、受众面广而走进千家万户,已经成为当今农村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方面,电视在创造着一个以地理、文化为边界凝聚而成的特定的群体——受众共同体;另一方面,受众的收视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种地方文化对电视节目的认同与排斥。对于土家族来说,其收视习惯和其民族特征紧密相关。

一、土家族民族特征

土家族是武陵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人口数量超过8350000人,是唯一深居祖国内陆腹地的少数民族。因其地域关系,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土家族文化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

其次,土家族聚居地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催生出群团式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长期以来,土家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如汉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乌蛮文化等,从而形成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如尚武善战、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质,勤劳勇敢、坚韧质朴的民族精神,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民族个性,粗犷豪迈、乐观豁达的民族心理等。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湘鄂交界的湖北省西南部,属武陵山支脉,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77%,从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历史演变及文化传承上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对土家族来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次土家族收视习惯调查主要着眼于五峰土家族农村的农民。

二、土家族收视习惯

(一)土家族收视习惯调查

笔者深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对土家族的电视受众进行访谈及参与观察,并驻村与当地土家族村民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基本素材,并进行了分析整理。

1.收视群体。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农业人口为主,毫无例外也受到了打工经济的影响,农村长居人口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从收视群体上来看,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老年人(60岁以上)的电视受众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超过60%;其次是农村留守妇女,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土家族少年儿童因为平时上学需要住校,只有周末或节假日才有时间看电视,成为土家族收视群体中占比较小的群体。

2.收视时段。通过走访调查得知,由于土家山寨人白天大多数要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他们收看电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七点至十点之间。而收看电视的时间恰恰与收视群体的排列吻合:老年人时间最长,其次是妇女,时间最少的是少年儿童。

3.收视频道。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农村家庭中了解到,土家族受众在全国性电视台(以中央一台为代表)、省台(以湖北卫视为代表)及其他卫视中,观看时间最多的是中央台的节目和湖北卫视的节目。几乎所有受众都对本地地方电视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是因为山大人稀的地理因素,有线覆盖尚不能满足大部分受众观看本地电视节目的需求。在少数能看到本地电视节目的地方,受众收看本地电视节目的时间较长,在收者时长上甚至排到了第一位。而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收视率一向很好的娱乐性较强的湖南、江苏、浙江等各大卫视在土家族受众那里却没有很好的市场。当然,由于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不同也略有一些区别,比如少年儿童仍然喜欢观看上述各大卫视,但是这一群体收看电视的时间较少。

4.收视节目。与其他地区一样,土家族老年受众对电视持有相信权威的心理,对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新闻节目和其他法制节目始终有一种依恋情结。而妇女和少年儿童都更倾向于娱乐性节目,但是在具体的收看习惯上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妇女主要收看以湖北经视为代表的通俗性娱乐节目,少年儿童更倾向于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轻快型娱乐节目。而如果让老年人来观看娱乐节目,他们则更倾向于中央电视台的那种厚重型文化娱乐节目。

在对电视剧的收视选择上,老年受众大多喜欢观看战争、法制类电视剧,而妇女则是家庭剧、伦理剧的主要收视群体,少年儿童则喜欢流行的宫廷剧、偶像剧、穿越剧等。

(二)土家族受众收视习惯解析

1.看电视是最主要和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聚居山区的土家族,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有赶集、摆手舞、对山歌、赶仗(打猎)、打牌、聊天等,一方面随着强势的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逐渐进入,一部分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被逐步瓦解,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演变到了旅游景区的演出项目,在大多数人心中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另一方面,随着打工经济的逐渐兴盛,土家山寨中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以往需多人参加的休闲娱乐活动因留守人口的急剧减少而被迫转型,而看电视作为一种个体性较强的活动,自然成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相较于城市而言,网络在土家山寨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只覆盖到村委会一级,而电视早已走进土家山寨的千家万户,目前,看电视已经成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休闲方式中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土家山寨人白天大多数要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他们收看电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七点至十点之间,一天的劳作之后,体力上的消耗让精神在这一时段得以充分放松,即便是需要夜晚完成的诸如撕苞谷、洗衣服等土家农活以及家长里短式的聊天也能在电视机前完成,既解闷又解乏,自然成为一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

2.接受电视节目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土家族电视受众在接收电视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土家族聚居地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难度大。从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数字有线电视覆盖率不到5%,广大农村地区收看电视主要依赖于无线传播,其中利用“村村通”卫星电视直播系统收看的占23%,利用本地高山台站进行转播的占60%左右,在这样的传播途径下,受众对电视节目只能是“电视演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电视节目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此外,留守山寨的土家人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强烈的本土意识,而且因世代偏居山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信息相对闭塞,面对电视繁多的画面、繁杂的声音,独立思考的空间尤为有限,在主观上对电视节目的接受也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3.更喜欢收看能找到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的电视节目。长久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虽然其中有些成分与其他文化有相通或兼容并蓄之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与我国当下流行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使土家族受众更容易接受能找到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的电视节目。只有当电视节目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与土家族的文化背景、文化风俗相差不太大时,他们才更有兴趣观看。

在这些节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人和身边事的电视节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开办的《发现五峰之美》《善行五峰》《垄上行》等本土节目,挖掘土家文化、民俗、风景、风情,记录五峰真景、真人、真事、真情,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同,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群众性电视娱乐大赛等电视节目在当地也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此外,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受众喜欢看“打仗(战争)”“刑侦(法治)”类的电视节目,而这些节目中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等元素符合土家传统价值观,更符合土家族受众的审美取向,所以更容易被土家族受众所喜爱。

4.对新闻节目的不同认知导致对央视和地方台的认识分化。因信息渠道的局限,电视对聚居山寨的土家族受众来说,除休闲娱乐这一大功能,还有一大功能就是了解信息的窗口,这个窗口主要通过新闻节目得以实现。

从调查了解中不难发现,土家族受众的新闻取向:无论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一点,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中,最爱看社会新闻。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受众都指出,与自己切身利益最相关的,比如惠农政策、蔬菜粮食价格、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新闻是他们最关注、最喜欢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权威节目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广大土家族受众能从宣传国家的好政策好形势、体现人文关怀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类节目)中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从而强化与深化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土家族受众对中央新闻和地方新闻的认识有所分化,中央新闻在当地受众中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在百姓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省级媒体次之,而地方台新闻对受众来说,兴趣主要在于其反映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其权威性和被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探究

(一)电视覆盖面亟待进一步扩大

随着数字电视的网络整合,在“山大地广人稀”的土家山寨,县级网络和乡镇文化站根本无力支付农村网络建设的巨额投资,因而农村网络绝大多数只能覆盖到乡镇集镇所在地。如何从技术和体制上破解土家山寨的电视覆盖瓶颈,是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2008年我国“中星九号”直播卫星的成功发射,“村村通”工程在我国农村地区快速推广,卫视频道在农村的覆盖通路得以改善,电视频道在农村的覆盖成本大幅下降,缓解了土家山寨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看电视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传播管理、技术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应用数字化新技术,以有线和无线、卫星和地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立体化、全方位推进“村村通”“户户通”建设,并大面积开拓无线数字覆盖区域,使以土家山寨为代表的广大山区农村收看到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包含本地节目的电视频道。

但是地方政府因财政资金的匮乏,电视覆盖仍然面临许多实际困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正是如此。而据相关调查,“中星九号”卫星所带来的包括机顶盒产业、电视机产业、内容产业在内的产业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项面向广大农村的公益事业,一方面国家应该引导相关产业对农村电视覆盖做出公益性回馈;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山区与平原差异、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区差异等情况,分类研究措施,加大广播电视覆盖、广播电视台设备设施、县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进一步开拓农村电视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长。

同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建立和完善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山区农村电视覆盖的建设成果。

(二)创作生产蕴涵土家文化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节目中应加大对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应用,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电视荧屏,表现土家族文化的电视节目屈指可数。土家族拥有厚重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挖掘土家文化和土家精神的内核,创作反映土家文化的电视作品,不仅能丰富电视节目的创作资源,同时其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也更容易被土家族受众乃至全国电视受众所接受。

(三)土家族地方台电视节目应加强本土化思维

毋庸置疑,电视节目的制作生产是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台发展的命脉,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土家族厚重的本土文化为电视节目的制作生产提供了无限可能,而本土文化也是广大受众最大的收视兴趣点之一。

所谓土家族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就是电视节目在土家文化特色和土家民族精神的前提下,选择本地内容,讲述本土故事,展现土家风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节目的本土品质;另一方面,将土家族厚重的文化资源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通过电视画面、声音、特技等多种手段探索多种形态的传播形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的《发现五峰之美》《善行五峰》《刘德培故事》等本土化节目,正是因为其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本土化和浓郁的土家族文化特色而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同。

土家族地方电视台与土家族受众共处土家山寨,文化同根同源,受众在电视节目的思想情感、行为风尚、文化品位中更容易得到价值认同,土家族地方电视台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创作不可复制的特色电视节目,向所在区域的受众传播富有土家族特色的新闻资讯和娱乐节目。只有这样,土家族地方电视台才能在变革中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自身价值。

[1]黄文森.电视收视调查的“大数据”转向[J].青年记者,2014(12).

[2]杨亭.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生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7).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电视节目
土家族情歌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