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修复

2014-03-22施济颖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期

施济颖

摘 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各族同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文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族古籍在流传中遭到损坏,修复好这些古籍文献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修复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彝文古籍《记更脑早》为例,简述修复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基本方法,以资借鉴。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彝文古籍;修复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2-0098-02

1 云南彝文古籍概况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它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拥有年代久远和发展完善的文字——彝文。彝文是彝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云南有34家单位收藏彝文古籍四五千册,昆明市收藏有880余册,楚雄州1 500余册,红河州1 200余册,玉溪地区350余册,昭通市近200余册,曲靖地区近200余册,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300余册等。另外,有大量的彝文古籍还散存在民间,约有18 000余册。这些彝文古籍因年代久远、受历次政治运动冲击、人们保护观念淡漠等因素的影响,曾遭到严重损毁,加之保管条件恶劣,纸质材料容易损坏、受潮发霉、黏连虫蛀和结转破碎现象普遍,如果不及时地抢救和保护,随时都有毁坏丧失的危险。近年来,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单位虽然也曾选派人员参加过省里或国家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但因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员配备,无专门的修复场地,修复材料和设备严重不足,可以说,没有一家单位把古籍修复工作完全开展起来。

云南省图书馆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凭借古籍保护与修复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跻身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此资质的单位。云南省图书馆的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一期全省彝文古籍修复培训班,希望借此契机把云南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修复保护工作真正地做起来。

2013年初,笔者有幸参与了云南省图书馆收藏的两册彝文古籍《记更脑早》和《猜考书》的修复工作,这是从事了几年汉文古籍修复的工作者对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在云南省图书馆修复专家杨利群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册彝文古籍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可以借鉴传统汉文古籍的修复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并制订出可行的修复方案。下面以《记更脑早》的修复为例简述其修复方法。

2 《记更脑早》的修复方法

传统修复技术是历史上众多的工艺匠人在装订修补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但是它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去摸索、去实践,根据各类型文献载体的特质,寻求到更有利于古籍保护和利用的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法,并对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做好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工作。以下记录的是笔者修复《记更脑早》的具体方法。

2.1 破损情况

《记更脑早》是清晚期的传抄本,不分卷,残缺而无书名。但从内容来看,它是一本彝族做祭时念诵的经文,彝语书名应叫《记更脑早》,意为祭太白星神(修复后请教云南彝文专家、云南民族出版社原副社长张仲仁教授鉴定后得出)。此书纸张为厚皮纸,纸面粗糙,文字为黑色手抄、红色标点;外观看起来又脏又破,书是对折摆放的,几个大纸捻装订,外面黝黑发亮,有明显的烟熏火燎、水浸鼠啮的痕迹;前后残缺,后面几页只剩部分书脑和少许文字,严重黏连成一片,有三个角被鼠类啃食,另一角也已经磨圆;天头地脚边碎裂参差不齐,书叶面上有一些类似烧柴时火星掉落其上留下的痕迹,书口多半已经裂开或缺损。

2.2 修复方案

针对该彝文古籍具体的破损情况,按照《古籍修复技术与质量标准》的要求,以“整旧如旧”为主,采用先揭开再修补、清洗好一页就修补的方法,先补破损处再局部加固,对残存书叶则用挖补的方法进行修复。

2.3 修复方法

连书口,修补,对残存书叶采用挖补的方法。在清洗中要求局部加固,做好保护工作。

2.3.1 揭书叶

揭书叶就是把黏连在一起的书芯分开,成独立的书叶。要把这种破损情况的古籍文献揭开是不容易的,中间部分用镊子协助或者稍微润潮轻轻地一点点分开。但前面三页和后面相对完整的四页黏连非常严重,最后一页有字的一面折起黏连在一起了,需采用蒸揭,即把书叶用干净的宣纸包成两包,放在蒸锅内加热,借助蒸汽的渗透性,用起子、镊子和针相互配合边蒸边揭,顺着边缘慢慢往里把书叶分开。

在修复这种类型的书籍时,因不懂彝族语言文字,而且它本身也没有页码标示,所以相应地比修复汉文古籍增加了难度。书籍上污物比较重,用铅笔标页码不易辨识,经过修复后可能会完全被洗刷掉,用其他笔又不可取。因此,在拆分书叶时,为避免修复后页码错乱、文字版面上下颠倒,同时为防止撕扯书叶使其受到二次损伤,每分开一页书叶,都应用白纸夹好,做好相应的页码标识。当然,每修好一页也要做同样的标识,以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

2.3.2 修复材料配备

参照古籍的纸张情况选取适当的补纸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没有与原书颜色相似的补纸,所以要对纸张进行染色。选用与原书纸张近似的云南大理鹤庆县造纸小作坊手工抄制的构皮纸作补纸,依据彝文古籍的装帧形式选用白色的粗纱棉布作为书皮,并对它们染色以备用。

染色:因书叶较脏且颜色深浅不一,修复前后会产生色差,所以染纸时需要先清洗出一页书叶,待晾干后再对照书叶颜色的深浅调出不同的颜色,染出两三种颜色的补纸,而作为书皮的棉布则直接放在颜色水中浸泡作旧,晾干即可。

2.3.3 具体补法

2.3.3.1 制作样板

选取一页破损较轻、相对完整的书叶,将它的高宽尺寸在一张浅色纸上描出,作为修补书叶的基准。把这张纸样平铺在修复桌上,上面盖上一块透明塑料布,用水将塑料布和纸样吸附固定在桌上,修复时将书叶依样摆好即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2.3.3.2 清洗书叶

书叶摆放好后,用毛笔蘸水从右边开始把书叶慢慢展平对齐,然后用三指宽的毛刷蘸70~80 ℃的热水,轻轻洗刷清除书叶上的污物,再用毛巾和吸水纸把洗出的脏水脏物擦吸掉。这样反复几次使书叶恢复相对洁净后(也可把书叶展平夹在两张纸中间,用热水浸泡的方法清洗),用毛笔蘸水将错位或断裂部位调整到位,与样板对齐后再次吸水,以防止修复后书籍变形、尺寸误差太大。

2.3.3.3 溜口

针对书口不同的裂口问题采用不同的溜口法。裂口小的可用薄皮纸直接溜口;裂口大的用厚皮纸溜口;口裂开有破损的先补破损,再根据裂口大小选用厚薄皮纸溜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溜口时皮纸的裁剪应与所修补书叶的帘纹一致,若用手撕成条,而且宽窄不一,则溜口效果会更好。使溜口纸条的边缘相互错开,可以避免增加的厚度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

2.3.3.4 补破损

书叶溜口后,依照“先补大,后补小”的顺序,用厚皮纸修补破损或孔洞。因为补纸是厚皮纸,在用手撕下或用镊子剔除多余补纸时不容易做好,尤其是已经老化的地方,很容易把原书叶连带撕起。因此,有些破损部位是先将补纸比照用毛笔蘸清水画出的形状撕好,然后再补上;也可以用薄皮纸多补两层,但要注意错开每层的接缝。补好破损后,要对易碎裂的地方再用薄皮纸加固。

2.3.3.5 挖补

这是对残存书脑几页所采用的补法,实际操作起来应该是先补后挖。事先裁好比原件尺寸稍大的补纸,把两片残叶依先前设置好的尺寸摆好位置,清洗干净,沿其边缘涂上2~3 mm宽的浆糊,用喷壶把补纸略喷潮后,比对好再粘贴到上面,再用镊子沿补缝边缘把与原书重合部分剔除即可。

2.3.4 压书

湿补的书叶湿度大、水分多,直接垫纸压会产生黏连损伤书叶,如果干后再喷水压平则费时费力,所以在此借鉴了纸浆补书机补书压书的方法,用毡子压书。在修好的书叶上下两面各垫一块毡子,用压书板夹住放进压书机里压平压干。

2.3.5 裁齐

书叶压平后对折好,要把边缘多出的补纸裁减掉才能装订。这册书的边缘多处都修补过,用刀裁更简便。依据最高处和最宽处尺寸为标准,把地脚裁齐,墩齐书口和地脚用铅陀压实,裁齐天头和书背。

2.3.6 装订

修补好的书叶经过压平、裁齐、锤平后,就可以进行最后的装订了。资料显示,彝文古籍具有独特的装帧形式,封面会用小牛皮、绵羊皮、麻布和牛皮纸等装帧。特别珍贵的彝文古籍,撰写或者抄写的人,收藏时都会用牛皮、羊皮做封面,这类古籍被誉为“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但大多彝文古籍的装帧形式多为布面卷装,这种装帧是在书芯后加一张长于书宽尺寸的麻布或棉布,在书背处加一小木杆订线缠绕或者直接订线,眼数不一,布面朝外卷起即可。这是彝文古籍特有的类似汉文古籍线装的装帧形式,借鉴彝文古籍的这种装帧形式把所修复的这册彝文古籍最后装订为订线卷装。

具体的做法是:用两个纸捻把书叶订好,在书芯前面粘贴一张厚皮纸作为前书皮,后面加一块高度和书芯一样、宽度比书芯宽1/4左右的棉布作为后书皮,棉布四边要用针线缝好。书的一端与书芯比对齐打眼订线,另一端订上一头带骨签的细绳。卷收时布面朝外卷起,包裹书叶成卷,缠上细绳,再别好骨签即可。

3 结束语

彝文古籍《记更脑早》修复完成后,展现出彝文古籍特有的装帧形式和独特韵味,严格参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既实现了“整旧如旧”和“最少干预”的原则,还体现出了它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使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在修复彝文古籍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始终保障页码顺序不错乱和安全;②染纸时需染两三种颜色以备用;③修复前先制作一个绘有标准书叶长、宽尺寸的补书样板;④书皮材料无论是选择棉布还是选择麻布,边一定要封好,以防因多次卷收而出现散边;⑤如果条件允许,这类彝文古籍最好不要卷起,平放保存更有利。

本文是笔者参加研修班后按要求撰写的论文,在此希望同行的专家学者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让我吸取更多的经验,把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工作科学而规范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沈峥,甄昕宇.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2]张邡.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J].中国民族,2005(10).

[3]沙马打各,肖雪.浅谈凉山彝文古籍的修复与整理[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编辑:曹月〕

Repair of Yunnan Minority Ancient Documents is Analysed

Shi Jiying

Abstract: Yunnan is minority gathered the most provinces in China, the compatriots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has accumulated rich ancient documents. Bu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many ethnic ancient books were damaged in the circulating, restored the ancient documents are necessary. To repair library collection in yunnan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remember more early brain”, for example, the paper fixes the basic method of ethnic ancient books, to draw lessons from.

Key words: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ancient document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repair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