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曹雪芹》之我见

2014-03-20文/高

文学自由谈 2014年4期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现实

●文/高 为

《探访曹雪芹》之我见

●文/高 为

晨曲先生创作时间不短,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长篇小说《霍元甲》、《霍东阁传奇》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下海经商十年,回归文坛,又推出了长篇纪实图文书《正说霍元甲》、长篇小说《赶大营》。《探访曹雪芹》是作者的新著。

本书用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了曹雪芹一生的经历,脉络清楚,构思合理,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十八世纪早中期中国江宁府和顺天府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环境,塑造了以曹雪芹为代表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晨曲的创作历程中,此书有独特的突破,比起他以前的小说《霍元甲》、《赶大营》等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作者在众多红学专家的研究著作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在他人研究成果上另起炉灶,构思出完整的故事。作者把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打碎,然后有选择地撷取再糅合到小说中去,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去说明曹雪芹的家族由极盛而不断衰败的因果关系。曹家因靠山去世江山易主而受到清查、清算,以致被抄家,被迫由南京返回北京,再次被抄家,一贫如洗。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使曹雪芹逐渐认清了官场险恶,人只要一入仕途,喜怒哀乐都要看上司脸色行事,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曹雪芹坚定了饿死不当官的信念,最后甘愿“举家食粥酒常赊”,安贫乐道,百折不挠,最终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

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红楼梦》的诞生,离开曹雪芹不行,别人无法胜任;曹雪芹不是出生在江宁织造不行,否则他就享受不到荣华富贵;不是江南文人领袖曹寅之后不行,只享受荣华富贵没得到积世家学,他就无法有后来的 “洪才河泻”;不被抄家不行,一味地荣华富贵可能会使曹雪芹变成纨绔子弟,只有那种强烈的失落感才能在曹雪芹心中郁结积累,日后爆发成《红楼梦》;不是孤傲性格不行,绵羊性格逆来顺受,定当碌碌无为,曹雪芹痛恨官场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不愿为朝廷出力,更不愿受庸人驱使。只有诸种条件具备,才能产生旷世巨著《红楼梦》。

本书的故事很简单:民间“御河曹雪芹研究会”为了弄清曹雪芹确切的生卒年月日,以便纪念这位世界级的大作家,一位研究者影之歌 (同时也是一位美女)去另一个世界直接请教曹雪芹。作者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时髦的“穿越”,全书开篇,让当代人借助神仙的帮助,去探访曹雪芹,同曹雪芹对话,颇有《红楼梦》开篇的味道。本书第一层叙事采用全知的视角,引出本书的主人公曹雪芹。第二层叙事变成了以曹雪芹为主的对话体的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真实感和在场感。

本书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如果没有影之歌的问话和对曹雪芹自叙的补充,书名用《曹雪芹自述》或《曹雪芹自传》可能更切题。影之歌探访曹雪芹,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当下与过去的对话。同时,通过影之歌与曹雪芹的对话,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用现实的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历史的现象解释现实,使历史与现实实现了互动,这样的写作方法使作品的现实性更加强烈。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观照现实,因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健康有益的元素,成为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同时,也有部分消极因素在暗中发挥作用,如“特权思想”、“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不健康行为仍时有发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曹雪芹形象地描写了对官场的不合作态度,这在三百年前不属于主流价值观,在今天仍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这种思想还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小说大体上分两种:平中见奇,奇中见奇。后者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题材本身的不同凡响取胜;前者如《红楼梦》,题材平凡,内容是家长里短,主要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读者。本书更多地具有奇中见奇的特点,题材很奇特,叙事很奇特,取得了出奇制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本书使用的是仰视的角度,采用的是“英雄”或“传奇”叙事体。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性。就连他的三段婚姻都是神奇得难以置信:第一位夫人是从皇宫中救出的待选妃嫔;第二位是私奔的王爷儿媳;第三位是找回的几十年前被拐卖的初恋。一段比一段神奇,也一段比一段离奇。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应该有别于完全虚构的小说。《堂吉诃德》即使冒险的故事再多,人们也不会认为荒唐——写的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故事,流浪汉的奇遇。而以真实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就应在注意趣味性、戏剧性的同时,稍稍兼顾到真实性。不能让人说:“太假,不像。”所谓“虚幻的花园里有真实的癞蛤蟆”,整体虚构,细节真实。即使是玄幻、科幻、穿越小说,细节描写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曹雪芹三段惊心动魄、大喜大悲的婚姻,固然得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使读者惊叹不已,但也使可信性打了折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本书分三部:秦淮旧梦,京师醒梦,西山圆梦,共有三十八章。第一部的题目还可以再斟酌,以便与后两部的题目协调。第一部“秦淮旧梦”篇幅较少,只有短短的五章,可以理解,因为曹雪芹年幼,对秦淮之事记忆无多,可叙述的东西自然就少。但第三部“西山圆梦”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期,应是浓墨重彩描写的部分,却只用了十章的篇幅(对比第二部“京师醒梦”的二十三章),给人以分量不足,草草了结的印象,恐怕还是想象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本书的三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章,有些章的题目还可以再斟酌。如有的章节名直接引用古诗,富有文采,如“我歌月徘徊”、“相期邈云汉”,但这样的题目并不多;大部分的章名太过直白,如“赵公公传书”;有的则几乎不知所云,如“疯贪狂奢欲”。影之歌称曹雪芹的父亲为“你父亲”,也不符合这位红学研究者兼美女的身份、学识和教养。这些还都可以细细打磨,精益求精。

曹雪芹去世的年月日基本上只有两种说法,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和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农历上相差整一年。本书采用的是后一种说法。而其出生的年月日则言人人殊。别说具体的日期,甚至连年份都有很大的争议。《探访曹雪芹》如果作为报告或报告文学,以宣布曹雪芹的确切出生日期,就有点荒诞不经,因为缺乏一锤定音的直接根据。但作为小说,却可以言之成理,认假为真。

文学是求美的,主要不是求真的。作为小说,本书自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作者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探访曹雪芹》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此文为该书序言。)

猜你喜欢

曹雪芹红楼梦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漫画:现实背后(下)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