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评审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014-03-19刘海峰彭卫平

武警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标准制度

刘海峰,彭卫平

专家论坛

医院评审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刘海峰,彭卫平

医院;评审制度;现状

医院评审是世界各国对医院管理、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综合评价的国际惯例,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为加强和提高医院管理效能和服务手段,2011年以来,国家和军队开展了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2013年下半年,我院完成了武警部队第一轮等级复审工作,高分通过了评审,促进了医院全面建设和新一轮发展。笔者对国内外医院等级评审作一简要回顾和总结,对今后医院评审工作提几点看法和意见。

1 国外医院评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1.1 医院评审制度的由来及目的 一个国家的医疗技术水平是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需要国家、社会和医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规范。从政府部门来看,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卫生区域发展, 督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和秩序规范,需要有一套医疗服务质量保证与先进制度。从医疗机构自身发展来看,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薄弱环节,光靠自身改革和发展,既缺乏工作动力,又缺少方向和有效监督,亟需借助一套标准来衡量和定位,不断促进医院服务质量和社会认同感的持续提高。从社会群众利益来看,医院的好声誉能够吸引更多社会群众前来就诊,而反过来群众的评价最终决定一个医院的声誉好坏。实践证明,开展医院评价制度,是解决政府有效监督、促进医院发展、提高社会认可的一种有效途径,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选择和认可,并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1]。

1.2 医院评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国外评审制度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时间,其管理模式和制度机制非常成熟,职业队伍比较专业,工作经验很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20世纪50年代初组织成立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1953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套医院评审标准,开始探索和实践医院评审工作,有力促进了医院建设和发展。1965年医院评审被正式合法化,1987年,该机构更名为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a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负责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提供医院评审标准,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机构绩效的提高[2]。

1.3 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国际部认证制度 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认证,是对医院质量管理建立的一种国际标准,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际通用标准基础上,始终贯穿了质量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安全和效率的基本理念,设立了必须达到的核心标准和基本标准等认证标准,强调评审的独立性、非盈利性和非政府性,实现评审的真实、可靠和客观[3]。自1997年对国外医疗机构开展评审以来,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医院接受过JCI标准指导和评价,有13个国家共78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其中我国有部分医院得到了论证。

2 我国医院评审制度的现状

2.1 医院评审工作开展现状 我国1994年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在我国实行医院等级管理和等级评审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已开展了20余年。1989年底,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我国第一轮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工作全面拉开序幕。但医院评审活动缺乏连续性,组织架构、标准把握、开展形式等还有不同程度欠缺。业界对第一轮评审总体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如评审盲目地追求医院的规模和硬件档次,缺少对医院评审标准的解读、培训、学习和理解,造成了各医院作表面文章、弄虚作假;评审的队伍也缺少严格的培训,评判的标准差异很大,而且一评定终身,没有评审后的日常监测。针对以上问题,2008年卫生部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负责组织新评审标准的制定、启动新一轮的评审评价工作。2011年卫生部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第二轮等级评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这次医院评审秉承了美国JCI的理念,强调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技术为核心,突出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现代医院管理要素,实现了与国际接轨[4],有力提升了医院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水平。

2.2 医院评审工作主要特点及不足 国外医院评审工作强调独立性和公正性,由第三方中介组织本行业社会代表,对医院开展评价和调查,总结和归纳医院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主导医院发展因素的对策咨询和改进建议,促进医院不断持续改进。而我国医院评审工作主要由政府发起和干预,集中组织开展,专业社会团体和民间参与比较少。这种模式下,开展初期往往各级都非常重视,组织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分;但后期由于缺少专业队伍,没有形成日常监督和评价机制,医院建设方向和标准会打折扣。另外,把评审结果与医院等级相结合,与医院身份和定位挂钩,一评定终身的模式使各级医院容易产生搞突击、重形象的思想,发展基础和内涵质量没有真实体现。目前我国一些质量评价的相关专业培训工作也正在逐步深入和推广,专业评价队伍不断壮大,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队伍架构、评审周期等正在逐步改革和完善。

3 对我国医院评审制度的思考

3.1 要进一步加强评审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在评审专业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制定评审人员资质培训与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认证并发给相关证书,强化专家队伍能力素质,以确保评审的质量与水平。待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评价质量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5]。在部队医院评审中,要根据其任务和形势的变化,在评审方法、阶段和步骤上进行完善和规范,形成一个符合部队医院建设规律的评价机制,在提高为部队服务质量、保障好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层面推动医院质量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6]。

3.2 要进一步简化和完善考核标准 标准细则里虽然设置了核心标准单独考核的机制,但考评点过多,个别标准过于繁琐,重点不够突出,数据性、指标性的“硬”条目过少[7]。标准中地域差异性体现不足,保障任务负荷的差异性不够突出,如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效率指标深受收治病种和当地水平制约。个别条款与医院实际情况脱节、与属地化管理未接轨。如《标准》中对各种人员资质有准入要求,但现实中对专业培训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承担培训的机构;《标准》中要求药品统一招标采购,但属地有不同要求。另外,缺少特色亮点加分项目,建议在学科建设和技术特色方面设立加分项目,以鼓励创新发展和研究型医院的深化建设。

3.3 要建立回头看等日常监督机制 2011年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一特色就是增加了日常监测评价[8]。因此,应把持续改进与提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组织职能部门针对问题(如床位规模等)开展专项例行检查,进行督导与通报。为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要进一步开发信息软件,日常监测可以采用移动终端完成文件采集、问答录音、测评和考试,提高真实性和可追溯性,甚至可以依托远程网或综合信息网,直接进行抽查监控,不断深化巩固评审成效。

[1] 陈育德,王 羽,陈同鉴.联合委员会国际部医院评审(评价)标准[M]. 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

[2] 何有琴,刘 岩,刘亚民,等.国外医院评审的历史与经验及其对我国医院评审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7,21(6):458-461.

[3] 李亚洁,谭琳玲,周春兰,等.美国医疗机构国际联合委员会国际医院认证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04-206.

[4] 马丽平.关于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1):801-803.

[5] 张萍萍.国内外医院评审经验对浙江省医院评审工作的启示[J].中国医院,2013,17(2):15-17.

[6] 黄美良,雷 震.军队医院等级评审的组织实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8):709-710.

[7] 井 淇.医院评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12(5):19-22.

[8] 董 婷.现代医院评审理论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3):42-44.

(2014-03-12收稿 2014-03-22修回)

(责任编辑 尤伟杰)

刘海峰,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l:haifengliu333@163.com

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医务部

R197.323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标准制度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