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弘景温州行踪考

2014-03-19潘猛补

关键词:陶弘景炼丹永嘉

潘猛补

(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研究室,浙江温州 325035)

陶弘景温州行踪考

潘猛补

(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研究室,浙江温州 325035)

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曾隐居温州多年,在瑞安、永嘉等地留下不少遗迹和传说。不论编著道教典籍活动,还是炼丹活动,其重要的实践地都离不开温州。他并且在温州收获了弟子周子良,也留下了与温州有关的散文篇章。对陶弘景与温州有关的行踪作一考证,揭开陶弘景在温州的隐秘岁月之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南朝;温州;陶弘景;周子良

陶弘景(456 – 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他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不到20岁,他就被召为宋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他便辞官归隐茅山(今镇江句容),自号华阳隐居。由于与梁武帝关系特殊,时称“山中宰相”。他一生勤于著述,纂《真诰》《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等八十余种书。他曾隐居温州多年,留下不少遗迹和传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陶弘景先后两次游温州,这并不都是传说,不论编著道教典籍,还是炼丹活动,他重要的实践地都离不开温州。故本文对陶弘景与温州有关的行踪,作一考证,以期揭开陶弘景在温州的隐秘岁月之谜。

一、温州遗迹

(一)瑞安遗迹

据陶弘景侄陶翊《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齐永明八年(490年),陶弘景35岁时为编著《真诰》,搜集东晋时天师道茅山派创始人杨羲、许谧等人的诸多事迹[1]。杨羲学于许迈,许迈曾与王羲之等同游会稽、临海、永嘉等地,许谧做过余姚县令。陶弘景想进行追踪考察,到处寻找他们的遗墨以及他们以降神的方式“传授”下来的各种道书,故告假游历浙东。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由于海上交通,天师道流传于滨海区域,陶弘景的活动自然围绕浙东沿海[2]。陶弘景先后到会稽大洪山、余姚太平山、始宁兆山、始丰天台山诸处造访宿旧道士,得真人遗墨十余卷。这次游历,历经二百余天,涉足东阳、天目、于潜、临海、安固诸名山。安固即今瑞安,是其最后一站,二百多天游历如此多地,可见在安固停留的时间不会太久。

关于陶弘景游历安固,传说多于史实,且史料又有舛讹。福全山是陶弘景游历安固时的隐居之地,可是史志还是将其隐居之地分为陶山、福全山两地。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载:“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又西五里曰福全山,《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山之北有白云岭。”[3]显然误分为二处。其实,陶山与福全山的关系是大地名与小地名的关系,两者即同指一地。又李思聪《洞渊集》卷四却云:“第二十四福地陶山,在琼州。”[4]将其地理位置误列入海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二十五福地陶山,在温州安固县。”[5]《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司马紫微《洞地宫府图》列第二十八福地为“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隐居先生曾隐居此处”[6]。安国乃安固之误,福地次序所有道书所载也不尽一致。《桓真人升仙记》有陶弘景“炼丹於永嘉大弱岩(即大若岩)、木溜屿、陶山之巅”[7]的记载。周行己的《瑞安县陶隐居丹室记》认为:“陶隐居先生丹室于陶山佛寺,先生本史故不载尝至此方,贾嵩采《登真诀》作别传云:‘梁天监中,自海道至永嘉,得木溜屿居之以作丹(室)。’今永嘉境中无所谓木溜屿者,而室之下有仙坛、丹井,虽岁久相传不可验考,然陶山之为陶山旧矣。岂山以人著,今名遂传,昔名遂没乎?”[8]507《瑞安县陶隐居丹室记》以仙坛、丹井不可验考,曾表示怀疑,但承认陶山乃因陶弘景而得名。其中所云“陶山佛寺”即指后来所谓福泉寺,这也进一步证明陶山与福全山是大地名与小地名的关系。同时《瑞安县陶隐居丹室记》还解决了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的写作年代问题。钟国发《陶弘景评传》认为现有材料似乎还不足以排除贾嵩可能是两宋之际的道士[9]178。今据周行己大观初年在温州乡里教学时写的《瑞安县陶隐居丹室记》中已引贾嵩之传,足以排除贾嵩宣和年间写传之说,贾嵩为晚唐人之说无误。陶弘景尝在安固福全山隐居,后人还将他住过的屿山改称为“陶山”。

只不过传说陶弘景结草为庐,平日里除了读书著述、修道炼丹外,还采药种药。其种甘蔗(药用)、种药的地方称“药齐”,山称“药齐顶”,甘蔗称“陶蔗”;还称陶弘景尝种白谷于此山顶,米色如玉,因名其地为“种玉畦”;他练功之地常有白云袅绕,故称其地为“白云乡”;求丹修炼之处,还留下升仙台、炼丹石鼓、洗药池等遗迹[8]41。这些都是美丽的传说,是后人因为陶弘景路过福全山才创造的虚构故事,与真正史实不符。因为他这次来安固时间很短,目的不是修炼,只是寻访文献资料。至于钟国发的《陶弘景评传》则认为“他晚年或许又曾作浙越之游,重访安固”[9]143。这只是揣测,无史可证,不值采信。弘治《温州府志》卷三记载:“白云岭在山北,东西横亘半里。梁遣使诏问:‘山中何所有?’陶答曰:‘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故名。”[8]41对此诗,王家葵《陶弘景丛考》据《华阳陶隐居内传》有“明帝即位,深相喜赏,诏劝日至,备安车厚礼迎出居蒋山。先生拒之,乃已”[10]504的记载,他并引《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中的说法为证:“明帝三年二月,劲迎先生出居蒋山。先生固辞,并因江佑陈启,乃停。从此使人往来,月有数四,饷赐重迭,随意所求。先生亦每事抑遣。”[1]他据此认为此是陶弘景三十岁时作品[11]70。明显白云岭在蒋山,此诗题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答齐高帝诏)》,明帝不可能千里迢迢写诏到温州。此诗与温州无关,弘治《温州府志》误引。故由此演绎出白云岭、白云乡等地名故事,均为好事者附会而成,不是事实。

(二)永嘉遗迹

据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和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记载,天监七年(508年)四月,已是53岁的陶弘景,以为茅山离朝市太近,炼丹久无成效,欲避居于东部较为偏僻的山林,因此便有了一次长达4年的浙东游历。其实陶弘景心中隐秘着另一目的,那就是为编纂《真诰》《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等收集资料,这自然遭到梁武帝的反对。为了躲避梁武帝派人追赶,陶弘景便声称入斋五十日,作出与外部断绝联系的姿态,实际上,他却仅仅带两名从者迅速于某天半夜逃出山林,“改名氏曰王整,官称外兵。真人所为,非几识所辨。此名氏官位当有玄旨耳。”[10]506据唐陆龟蒙诗“贞白求丹变姓名,主恩潜助亦无成。侯家竟换梁天子,王整徒劳作外兵。”[12]足以证明王家葵《陶弘景丛考》作“王整官”[11]30,号“外兵”之误。外兵即外兵参军,为幕府中处理军队事务的僚属,非其号甚明。陶弘景原计划先到了余姚,从那里坐船“东游海岳”,访寻“南霍”(今宁德霍童山)。由于涨潮,船被阻挡,他来到东阳,打算暂时旅居永康。先是去永康兰中山,但在旅途中偶然遇上了永嘉人,听此旅客说永嘉山水非常美丽,便与此旅客一起去了永嘉郡。“复相随度峤”,“稍进赤岩”,峤就是温峤,赤岩即丹霞山,在乐清。陶氏走的是温岭海道,夜宿郡郊“瞿溪石室”,梦见有人相告:“欲求还丹,三永之间。”[10]506“三永”即永嘉、永宁、永康。这与其说是梦中神人的提示,不如看成是陶氏对自己进行炼丹活动日夜思索的结果,是对自己的行踪作出最好的概括。其中永嘉郡是其重点,他进入永宁楠溪青嶂山,栖止于此。青嶂山,一名乌石山,他在这里租田耕作并炼丹。但炼丹是十分费时耗财的事,丹炉所用燃料是谷糠,一次炼丹活动约需100天,所需谷糠为1200斛。但后来碰上连年饥荒,无山不寇,无法收集到用作炼丹燃料的大量谷糠,只好停工,(于天监十年涉海至霍山),在永嘉留下陶真君祠、炼丹井、石棋枰等古迹。据弘治《温州府志》卷三记载:“青嶂山在郡西北四十里,即陶贞白隐居之地。麓有陶真君祠,山号七峰,水名冷水。柯可崇,永嘉人,为列真观道士。隐青嶂山,架岩凿石为观,乃陶贞白旧隐,有炼丹井,石棋枰具存,可崇每造绝顶,筑凌霄庵以居。”[8]38这段文字可证遗迹历史之悠久,可惜今已无从寻觅。《本草纲目》卷三十三还有“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13]的记载。可见陶弘景这次东游,在永嘉住了三年是毫无疑问的。

据《茅山志》卷十载陶弘景“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住大若岩,修所著《真诰》。”[14]可见这时陶弘景开始萌发佛道双修念头。由于他住大若岩著《真诰》,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其隐居处又称“陶公洞”,为道教第十二福地。对陶弘景在大若岩著《真诰》之说,王家葵《陶弘景丛考》以为不足信,因为《真诰》完稿在永和元年(499年)[11]212。但钟国发《陶弘景评传》认为《真诰》中叙录及华阳颂皆完成于天监十三年(514年)之后。完稿以后陶弘景可能还不断进行订补,至少延续到天监十四年之后[9]143。《周氏冥通记》确实有“此方要卿那得?子良答:写《真诰》中得”[15]522的记载。可见周子良在永嘉大若岩也帮抄《真诰》。又《真诰》卷十四记载:“赤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吴末入山,服菊花及术饵,后遇西归子,从乞度世,西归子授以要言入室存泥丸法,三十年遂能致云雨於洞房中。今年八月五日,西王母遣迎,即日乘五色云车登天,今在积石台。”[16]这大若岩典故被收入《真诰》中,陶弘景确实在大若岩订补《真诰》。另一证据就是《登真隐诀》与《真诰》互为表里,同时订补,《登真隐诀》佚文云:“壬辰年六月便乘海还永嘉木溜屿。”①转引自: 文献[10]: 507.这说明《登真隐诀》也记载了永嘉之事。真诰岩中著《真诰》是历史事实。

只是大若岩别名还需考证。弘治《温州府志》卷三记载:“大若岩在郡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真诰岩,又名赤水山。东西两溪合流,道岩下,汇为龙潭,(东)而南溪。其西溪相传有赤水时出,饮者必寿,故山下多老人,有百余岁者。天下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真人所治之地。三国时朱孺子于此升仙。梁时陶弘景复于此纂集《真诰》。石室可容千人,亦名石室山。”[8]39又弘治《温州府志》“乐清县”条目下著录有“赤水山以所出之水赤色,故名。又名赤岩山,又名峣山”[8]45。两者都提及赤水山,自相矛盾。而《周氏冥通记》卷四:“临海烧山,烧山即赤水山,今亦属永宁、乐成三县共界。”[15]540烧山是峣山之误,认为峣山在乐清,这是乐清有赤水山这一说法的来源。《真诰》卷十四却云:“赤水山,云在鄞县南十里。从楠溪口入三百里,山正赤,周回五十里,高千余丈。如此则应是临海永嘉东北名赤岩者也。许先生所住赤山,一名峣山,即此。”[16]对抵牾之处作了补救,否定了鄞县说、乐清说,肯定了永嘉说。

二、温州弟子

据《周氏冥通记》卷一记载:周子良,字元和,本豫州汝南人,寓居丹阳,生父耀宗早卒,别住余姚,母永嘉徐净光,建武四年生子良于余姚。期岁,为姨徐宝光所摄养,同如母之义。十岁随其所养母徐宝光还永嘉。天监七年陶弘景东游至永嘉,投靠永宁县令陆襄,陆襄就安排陶弘景到天师道治堂休息。当时周子良早已寄住在天师家里,时年十二,要求入山,愿意服侍陶弘景。陶弘景故即收子良为徒,教授其《仙灵箓》《老子五千文》道书。周专心于香灯等打杂事务[15]518。

永嘉炼丹失败,陶弘景只好转移阵地。当他们终于泛海到达霍山时,又由于山地稻谷少,每天只以杵臼舂捣脱谷成米,无谷糠炼丹。次年(天监十一年,512年)六月,陶氏仍从海路返回,经过乐清木流屿,即今玉环(旧属乐清)。但连周行己也不知,故云“今永嘉境中无所谓木溜屿者”。其实木流屿就是所谓之玉璢山,《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之为第七十一福地,《洞地宫府图》列为第七福地。三国时,葛玄曾结庐于这孤立海中的小岛中的大雷山炼丹,事奉天师道的临海太守郗愔于木溜山置田庄。陶弘景觉得“形势殊好”[10]507,因上岸起屋筑室炼丹,周子良“日一夕承奉,必尽恭勤”[15]518。在木溜屿的日子里,陶弘景携周子良游览了大雷山,还继续补订《真诰》和《登真隐诀》。不久梁武帝派遣司徒慧明前来迎接他回都。《登真隐诀》有“十月司徒慧明至,于时愿得且停木溜,与慧明商榷,往复积日,永不敢许,于是相随而还也”①转引自: 文献[10]: 507.记载。最后陶弘景只得北上,这次东游也就在炼丹无成中结束。

虽然炼丹无果,但陶弘景收获了温州弟子。子良家是道教世家,“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15]522。周子良甚有灵气,可与神仙感应,相当于会“讲灵姑”。周子良通真灵后一年卒,天监十五年(516年)十月二十七日周子良在书案上留下四封信:一函与师,一函与姨母徐宝光,一函与舅徐普明,一大函有四纸与南馆东山诸道士,作为告别。四封信记其得仙之事和与诸真问答之语。其中记载其家庭情况:“善生是两姨弟,本姓朱,七岁时在永嘉病十余日,正尔就尽,隐居若为救治,仍舍给为道子。”[15]520姨“二人提倨,作两髻,髻如永嘉老姥髻。此髻法,宽根垂到额也。”[15]520家在永嘉,依应陶先生。”[15]521“郎善姓徐,乐成县人,年十六七许,先依随隐居还山,今已去。”[15]521“其姨母本钱塘人,姓张,三岁失父,随母重适永嘉徐家,仍冒徐姓。十岁,便出家,随师学道,在余姚立精舍,性至真正,唯摄妹兄子良一人。至年三十五,公制所逼,诸道义劝令其作方便,出适上虞朱家,而遂陷世法,以此耻慨,致结气病涉四年,育一男,便携还永嘉,从此离绝,至今十有一年。”[15]533陶弘景将其整理,作《周氏冥通记》。此书作文颇古雅,其说有荒诞不经之处,实际为陶弘景托神之作,记六朝人口吻,从中颇能领略魏晋名士的文采风流,不应像胡适那样直斥为“鬼话”。只不过关于周子良卒年,陶弘景所说有瑕疵,应为二十一岁,非年仅二十。

三、名篇悬案

陶弘景不仅在温州留下遗迹和传说,还留下与温州有关的诗文。

一是与陶氏文字交往最多的南朝文士沈约所写的《奉华阳王外兵》[17]。陶氏在永嘉时,沈约写下此诗,把陶氏隐姓改名、出海游“南岳”一事都暴露出来了:“餐玉驻年龄,吞霞反容质。眇识青丘树,迥见扶桑日。烂熳蜃云舒, 嵚崟山海出。”意思是仙人服食玉石能留驻年龄,吞吸朝霞能返回气色。细识南海青丘国的草木,远看东方扶桑升起的红日。五彩灿烂的蜃云舒展开来,高耸突兀的峰峦在山中和海中跳出。永嘉群山像是山中之海,沿海的岛屿则是海中的山。这些在山海中嵚崟而突出的“特异他处”的景色,只有温州风光与之匹配。

另是陶弘景的散文名篇《答谢中书书》。其中有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中所描绘山水在哪儿,写给谁,何时写这些问题,历来是谜。

对于文中所描绘景物,有茅山、永嘉、嵊县三说。茅山说少史证,学界早不采信。永嘉说,据王家葵《陶弘景丛考》称景物在永嘉境内,实指楠溪江[11]344。因为文中提到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答谢中书书》恐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称引,而是因为此文描写的景色与谢灵运描写温州山水的客体重合,作者未忘言于悟赏,亦记得康乐公早有胜游,同时文中所述几乎与谢灵运描写永嘉山水的作品一一找到对应。说明同一片山水即使在不同文人的笔下,也竟有同样的韵致[18]。至于嵊县说,主要是武断地认为“永嘉郡开发较晚,很多人到不了该地,也谈不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9]才得出的,竟无视谢灵运山水诗与永嘉山水之渊源,不值一驳。

至于《答谢中书书》写作时间,《陶弘景丛考》定在陶弘景第二次东游,即建武二年(495年)陶弘景奉命东祈名山。第二次东游是否路过永嘉,于史无征,甚为可疑。只有对那里有相当了解,富有感情时才能写出传世名篇,所以《答谢中书书》应写在陶弘景在那里已有相当时间,即天监八年(509年)以后较为合理。那么谢中书到底是谁?历来有谢征、谢胐、谢脁等说,王京州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考》认为天监元年以来谢览一直任中书侍郎,死后还诏赠中书令,故考定与书对象为谢览,创作时间是天监九年至天监十年[17]。但由于天监九年谢览已为新安太守,其说被主嵊县说的刘黎明所否定[19]。故我认为陶弘景答谢览书只能写在天监八年,因此,否定谢览说自然不攻自破。至此《答谢中书书》的所有悬案水落石出。

[1] 陶翊. 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 22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730-732.

[2] 陈寅恪. 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C] //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

[3]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M].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9: 1896.

[4] 李思聪. 洞渊集[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23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43-844.

[5] 杜光庭.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11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58-59.

[6] 张君房. 云笈七签[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22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202.

[7] 佚名. 桓真人升仙记[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5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517.

[8] 王瓒. 弘治温州府志[M]. 上海: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6.

[9] 钟国发. 陶弘景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0] 贾嵩. 华阳陶隐居内传[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 5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11] 王家葵. 陶弘景丛考[C]. 济南: 齐鲁书社, 2003.

[12] 曹寅. 全唐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583.

[13]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9: 3116.

[14] 刘大彬. 茅山志[C] // 文物出版社, 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5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600.

[15]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C] // 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 5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16] 陶弘景. 真诰[C] //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道藏: 第20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575.

[17] 逯钦立.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638.

[18] 王京州.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考[J]. 温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26-29.

[19] 刘黎明. 《答谢中书书》注释献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 6): 144-146.

A Study on Tao Hongjing’s whereabouts in Wenzhou

PAN Mengbu
(Research Laboratoryof the Ancient Book Division, Wenzhou library, Wenzhou, China 325035)

Tao Hongjing, a famous Taoist philosopher and physician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has lived in Wenzhou for many years, leaving many remnants and legends in Ruian, Yongjia, etc. In fact, his important practices, whether compiling and writing Taoist classics or refining Dan, all finished in Wenzhou. He also cultivated one disciple Zhou Ziliang in Wenzhou, and wrote some essays pertaining to Wenzhou. This paper tries to do a textual research on Tao Hongjing’s whereabouts in Wenzhou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ystery of Tao as a hermit in Wenzhou.

Southern Dynasty; Wenzhou; Tao Hongjing; Zhou Ziliang

G256

A

1674-3555(2014)03-0038-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3.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3-08-20

潘猛补(1956- ),男,浙江乐清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地方史

猜你喜欢

陶弘景炼丹永嘉
父辈们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炼丹的意外惊喜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火药的诞生
我们一定会胜利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