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对抗不可不知的秘密 美军空海一体战相关理论最新发展及评析(下)

2014-03-18窦超

现代兵器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军陆战队部队力量

窦超

尽管“离岸控制”战略有很多优势,但即使是哈梅斯也看到了其局限性。他认为:“在对任何与中国冲突有关战略的可行性进行审查时,五角大楼必须对一系列可能的财政后果进行检验。尤其要注重长期冲突对全球财政形势的影响,以及两国维持冲突的财政能力。”他还认识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意味着在制定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行性战略时,必须密切审查经济问题……对‘离岸控制概念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在没有中国金融和产品的情况下,全球经济能以多快的速度围绕着封锁圈重建起来。”

在笔者看来,美国人高消费、低积累的生活方式是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个中低端产品“世界工厂”提供的廉价消费品为支撑的。否则,以现在美国人普遍的消费方式和信用状况是难以保持现有生活水平的。如果因为中美发生冲突,而冲突的原因却又是与美国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并非紧密相关的,那么美国人民是否能够长期忍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困难,并支持这样的冲突就大成疑问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不出现战略形势重大逆转或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主动挑战美国核心利益的可能性为零。即使出现上述情况,中国也极度缺乏破坏现有国际秩序体系的愿望。当然,必要的改变愿望是有的。毕竟诸如此类的冲突原因,不是珍珠港遭到偷袭或者是“9·11”事件的重演。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理论界在探讨相关理论时基本避开了引发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是笼统地假设是中国首先挑起冲突。

即使抛开这一点,单单是中国手中掌握的上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就足以遏止美国轻易对中国动武的念头。只要中国扬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这些美国国债中的一小部分抛售出去,就足以让美国经济陷入崩溃的危险之中,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大概都不敢轻视这个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如此之深,而且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合作、协商的局面,这与当年的美苏两国是有本质区别的。笔者认为,很可能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哈梅斯才将自己提出的“离岸控制”战略称之为“针对不可能发生的冲突而提出的战略”。尽管如此,美军必然会吸收哈梅斯理论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观点,并且有策略地运用到平时和战时的行动中去。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海上战”战略

也许是同样认识到了实施“空海一体战”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教授杰弗瑞·克莱恩和小韦恩·休斯共同提出了一个与“离岸控制”非常相似的新概念——“海上战”战略。这一战略同样要求剥夺中国在第一岛链内的海洋使用权,并在远海拦截中国商船。其着眼点同样在于能让美国逐步向中国施压,不至于攻击中国大陆,因此降低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性。“海上战”战略要求统筹利用美国常规空中力量、航母编队和核潜艇,以及前沿部署的美国和盟国小型舰艇编队,但更强调发挥美国优势的水下部队,即核潜艇部队的力量,以及排水量约600吨、携带反舰导弹的小型舰艇编队。这样就可以抵消中国在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方面的“反进入”优势。同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知道美国不会与中国全面开战,而仅仅是在海上与中国对抗,与美国合作不会导致本土遭到中国攻击,那么他们就会更愿意与美国合作。该战略中可供美国决策层灵活采用的措施有:一是突然摧毁1艘中国的主要战舰,以达到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那样的震慑效果;二是跟踪并击毁中国出海活动的所有潜艇,但弹道导弹核潜艇除外;三是击沉位于海上的中国水面舰艇;四是运用潜艇和无人潜航器在中国的一些或所有海军基地及商业港口附近布雷;五是在划定海上商业航运禁区后,击沉闯入禁区的所有中国船只,同时保证中立国和友好国家进入东亚地区的航道畅通。

至于海上封锁方面,该战略的做法与“离岸控制”基本相同,只是更强调最初可能只是强行检查,扣押如原油等这样的货物,之后再根据需要逐步升级到全面封锁。“海上战”战略以此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为双方提供了冷静下来的时间和进行谈判的机会,以避免双方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演化为长期的、对经济产生致命打击的全面战争,换句话说,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过,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该战略中提出利用前沿部署的美军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及其两栖舰船威胁中国控制的南海岛屿,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岛屿,甚至在必要时动用海军陆战队夺控这些岛屿。“海上战”战略的提出者强调该战略的基本原则是:除非中国做出“违反国际法”的宣示,否则美国海军绝不主动采取行动。他们还宣称,新战略应该被公开,但这是一个维持和平的战略,绝不是进攻性的宣示。

笔者认为,“海上战”战略除了存在与“离岸控制”战略相似的缺陷外,还有一些相互矛盾或难以实施的地方。该战略相对于“离岸控制”战略而言,认为长期的冲突必然会对经济产生致命打击,进而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而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可以采取措施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但是,“海上战”战略同样要求对中国进行远程封锁,尽管是逐步升级后采取的措施,但这仍然会对经济产生致命影响。在可供选择的行动中,还提出对中国的部分或全部商业港口进行布雷。如果这一措施真的实施的话,那么海上贸易将基本中断,进而对全球经济产生致命影响。这是因为布雷不同于封锁,后者可以适时选择对部分船只放行,但什么船只面对水雷时恐怕都不可能自由航行了。

另一方面,该战略提出利用海军陆战队和两栖舰船威胁甚至夺控中国在南海的岛屿。试问,既然你不想使冲突升级,那么你有什么理由夺控对手的领土?到目前为止,美国从未宣称南海岛屿不是中国领土。那么你夺取了对手的领土,还希望冲突不要升级,恐怕就有点太一厢情愿了。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默认这种情况发生。岛屿有争议是一回事,毕竟这些岛屿不是被别国从己方军队的手中夺走的,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你要想通过作战将岛屿从对方军队手中夺过来,那么冲突的升级也就无法避免了。

联合作战进入

前面提到的3个战略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针对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时,主要运用海空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投入大量地面部队。众所周知,美军有四大军种,其中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主体是由地面部队组成的。大家也都知道,进入21世纪后美军进行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海空力量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地面部队几乎沦为海空力量的辅助力量,只是在战后的维稳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情况对于历史悠久并建立过赫赫功劳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且及其不利于这两个古老军种争夺日益有限的国防预算。而缺失了这两个军种,美军的整体联合作战能力也会受到损失。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防部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文件,强调包括美国军队各个军种在内的力量联合克服“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的影响,实现作战进入。随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提出了名为“实现并维持进入”的作战概念,海军陆战队又单独提出了“单一海战”的作战概念,进一步强调本军种如何实现作战进入的问题。endprint

美军认为作战进入是指向战区投送军力,保持足够的行动自由,完成任务的能力。作战进入包含两项不可分割的任务:第一项是作战,即运用作战力量遏制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夺取主动;第二项是兵力和装备、物资投送,目的是确保联合部队指挥官拥有所需的作战力量。同时,作战进入既包括将军力投送到作战区域,也包括保障投送的军力在作战区域内自由行动。与此相对应,美军认为反进入是指那些防止敌军进入作战区域的行动和(通常为远程的)能力,主要针对的是通过海上和空中进入的部队,但目标也可以是支援他们的网空、太空部队。区域拒止并非指阻止敌军进入,而是指限制其在作战区域内行动自由的(通常为近程的)能力。区域拒止能力针对所有领域的部队,包括地面部队。也就是说,联合作战进入中的作战力量不仅包括海空力量,也包括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这样的地面部队。《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所希望解决的就是这些作战力量的作战进入问题,这与“空海一体战”、“离岸制衡”、“离岸控制”和“海上战”概念中强调只使用海空力量有着根本不同。如美军强调的所谓“强行进入”,就是指由陆军或陆战队部队为主发起的联合登(着)陆行动,包括两栖作战、空降作战和空中突击作战三种类型,目的是夺取敌纵深内的关键要点,为海空进入造势。

《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文件中提出针对美国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将会包括以下关键共性要素:冲突前的长期塑造行动,包括信息行动,旨在增强地区影响力,建立地区“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孤立地区行为体,阻止美国创造方便美军进入的政治条件;通过灾难性袭击或运用基于损耗、造成实质性伤亡的方式,使美国付出大大超过其所愿意承受的代价;创造尽量大的战略战役纵深,以便在纵深空间造成美军人员伤亡,甚至在美军的出发地或抵达港搞破坏,以阻止美军部署;使用导弹、特种作战部队或非正规作战部队,甚至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美军前沿基地;运用远程能力(包括太空和网络空间能力),攻击美国的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在交通线的固定点或易受攻击的咽喉部位,打击美军的后勤分发系统,或者通过网络攻击破坏美军的后勤指挥控制系统;结合使用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以争取局部空中、海上优势以及陆上机动自由。

针对这些“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关键共性要素,美军又提出了联合作战进入的一般性原则,或者说是面临抵抗时实现作战进入的方式:基于更广泛的任务需求实施作战进入,同时规划后续行动,减小作战进入的挑战;提前做好战区准备,使作战进入更加容易;考虑多种基地使用方案;在多条独立战线同时部署与作战,把握主动权;利用一个或多个领域优势,摧毁敌在其他领域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破坏敌侦察监视行动,同时保护己方行动;创造局部领域的安全区或优势通道,突破防御系统,并保持完成任务所需的优势;实施战略机动,直接打击关键作战目标;打击敌反进入/区域拒止纵深防御体系,不要从外围突破防御体系;充分利用欺骗行动、秘密行动和模糊行动,争取出其不意,加大敌打击的难度;打击敌太空和网空力量,同时保护己方太空及网空资产。

通过以上显得有些啰嗦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空海一体战”主要运用海空力量而言,“联合作战进入”概念更为强调跨领域一体化联合,将包括海空力量在内的海、陆、空、天、网五个领域的作战力量全部包括进来。其要求这些力量不是简单地叠加其作战能力,而是形成优势互补、能力有机结合产生综合效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这种跨领域联合不仅包括美军部队,而且包括了可供使用的非军方力量和资产。如在该文件提出的指挥控制能力中包括“根据一个通用数据库创建可共享、用户定义的作战视图,以使人了解多个领域(包括友军、敌军和中立方的态势)的态势感知能力”,以及“整合跨域行动,包括更低层级的行动,并完全融合太空和网络空间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美军各军种、部队要将自身获得的侦察数据共享,才能具备了解多个领域的态势感知能力,跨域行动的整合不仅要在高层次进行,而且要包括更低层级的行动,并将太空和网空行动能力包括进来,也就是联合作战向低层次或者说战术层次发展的趋势,以及更广泛地利用太空和网空作战效能;在情报能力和火力打击能力中,强调及时准确融合跨域全源情报的能力和利用跨领域情报实施探测、纵深打击以迟滞、破坏或摧毁敌方系统的能力;在机动能力中,强调在网络空间“机动”进入敌方数字网络的能力;在保障能力方面,强调能够快速灵活地建立非标准保障机制,如使用商业供应商及设施,以及能够实施计划、管理和整合承包商的保障能力,这就将商业系统也包括进美军的保障体系,更不要说那些和美军签订合同的承包商了;在国际交流能力方面,要求能够获得基地使用权、航行权和飞越领空权,能为区域伙伴提供军事援助等。这样一来,美军在理想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军方、承包商、商业系统以及可能的盟友的力量完全联合起来,用于对抗敌方的“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形成“跨领域协同增效”的效果。

也就是说,美军将利用其各军种的联合作战、与盟友的联军作战(指不同国家间军队的联合作战)以及整合非军方力量以达成联合作战进入的目的。笔者认为,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联合作战,只不过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战争进程的一部分——作战进入问题罢了。不过,如果我们提高一下认识的高度,那么这种思路也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解决联合作战进入问题,而是美军在下一次战争中必然要运用的联合作战方式问题了。此外,《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文件中将威胁的关注重点由“空海一体战”中明确指出的特定国家(中国、伊朗)转向特定的领域和技术,并未直接指明针对哪几个国家,因此更具有宏观性和灵活性。

总体来看,上述情况无疑是美军在理想的情况下,或者可以说是在极端理想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的能力,现实情况往往并不如此。《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文件中对此也有清醒地认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所面临的困难之外,该文件还指出:“本概念要求在敌方反进入/区域拒止武器对我造成重大损失前,依赖纵深和精确打击对其进行压制,但这在概念所涉及的期限内可能还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在可预想的期限内,美军无法在遭到敌方打击造成重大损失前对其进行压制,这意味着美军在该期限内将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后勤方面可能无法达到本概念的要求”,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美军现有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国防预算紧缩时期,本概念在经济上可能难以支撑”,这一方面前文已经涉及不再赘述;“目前的国家政策可能不支持作战需求”,这可能表明了目前美国政府无意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正面对抗。当然,这实际上是取决于中国自身实力发展的程度以及以和平方式融入现有国际政治体系的意愿。endprint

实现并维持进入

正如“反进入”和“区域拒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由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同提出的“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提出该概念的正式文件为2012年3月出版的《实现并维持进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跨军种概念》)与原有的“空海一体战”概念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针对敌方的“区域拒止”威胁,主要由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作战实施,后者则主要是针对敌方的“反进入”威胁,主要由海军和空军联合作战实施。两者都可以被视作“联合作战进入”概念的子概念。美军认为,敌军在运用“区域拒止”能力时可能采取的战术包括:将复杂的武器系统隐藏于人口密度较大的沿海城市;放弃并瘫痪机场与港口;与美军争夺空中与海上优势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美军将以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为主,通过人力情报和沿海机动与陆地力量,并结合其他联合部队,消除美军在空中、海上、网空和太空领域遇到的“区域拒止”威胁。这就要求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通过进入敌方领域,定位并击毁其“区域拒止”武器系统,为联合行动提供作战进入的条件。概括起来,就是登陆、打击、抢占和投送4种能力。“登陆”强调通过多个位置分散、地形严峻、不同寻常的突防点和着陆区,进行兵力的同步投送并维持机动部队开进,绕开敌防御系统和天然障碍物;“打击”强调在陆、海、空、网等领域定位、捕获、压制和摧毁敌威胁上述领域的能力,形成“跨领域协同增效”,打击敌防空与反导、反舰、制导火箭、火炮、迫击炮和导弹等武器系统以及机动部队;“抢占”强调占领关键地区,使敌难以进入,为后续部队的进入创造条件;“投送”强调快速投送后续部队,尽量减少部队接收、集结、前出和整合环节,并减少对当地基础设施的依赖。

该概念还提出了以下辅助作战思想:运用海洋这一机动空间;整合特种作战部队和常规部队;从中间整备基地开始作战;实施机载诸兵种联合作战力量的垂直机动;进入偏远地区并实施作战;降低部队的脆弱性;争夺信息主动权。具体做法包括,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实施“由舰到岸”机动,在偏远条件下实现进入,陆军空降或空中突击部队实施强行进入,占领机场和港口,为后续部队进入创造条件。整体来看,“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实际上是在“空海一体战”压制住敌方“反进入”威胁后,以登陆或空降方式在敌方海岸夺占一个地区,作为后续部队进入的依托。

在笔者看来,这个作战概念似乎与美军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初衷背道而驰,至少在面对中国时更是如此。正是因为投入大量地面部队占领敌方领土,最后有可能造成旷日持久和遭受大量人员伤亡的局面,美军才抛出以运用海空力量为主的“空海一体战”概念。而“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却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地面部队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明显有违于今天美军高层的作战思路。2011年2月25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西点军校讲话时提到:第一,无论在亚洲、波斯湾还是其他地方,在最可能发生的高端冲突中,美军将主要动用海空军参战;第二,今后任何一名国防部长,如果建议总统再次向亚洲、中东或非洲派遣规模庞大的的美军地面部队,他就应该像麦克阿瑟将军曾经精辟地指出的那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脑子是否正常”。

尽管延续了《联合作战进入概念》(1.0版)中将威胁的关注重点转向特定的领域和技术的特点,“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也并未指出是针对什么特定的国家,但中国很可能仍然是该概念的“目标”。如果按照该概念的思路,美军在克服中国“反进入”威胁后,就需要将相当数量的地面部队投入到中国沿海地区并夺占一个地区。而面对擅长陆战并拥有85万陆军机动作战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这一数量并不包括大量的边海防和守备部队等作战部队),这种行动到底能有多大胜算呢?一旦美军地面部队与中国陆军的整体力量(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当然还可能有大量的武警部队和民兵,而且这支陆军部队已经开始拥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装备)缠斗在一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装备损失就根本无法避免。这样的前景怕是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都不敢面对的。因此,笔者认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具体操作时并不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陆军和陆战队的初衷有可能是弄一个抬高自己军种地位和争取预算的“幌子”,至少有这样的用意在里面。当然,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地广人稀、陆上作战能力有限的对手,这一概念还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单一海战

就在“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提出仅5个月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埃利斯小组”就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美国两栖部队:美国海上力量不可或缺的要素》。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海军陆战队针对“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开发的“单一海战”概念。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表明其未来关注的重点将是亚太地区,而这一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争端属于海洋争端,这就给了海上力量一个发展的新机会。而目前因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拖累,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几乎已经从一支为应对高强度正规战争的正规力量,变成了一支以反恐和维稳任务为主的军队(如果说的不太中听一点,差不多要变成一支“保安部队”了)。海军陆战队认为,他们正好利用“重返亚太”的机会,让自身重新回归到进行两栖作战的传统上来。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通过的《国防预算的优先项目和选择》明确提出,“给予空中和海上力量更多的重视”。因此,海军陆战队并不满足于和陆军一起搞“实现并维持进入”概念,因为搞不好会把自己也和陆军一样成了“纯种”地面部队,而与“海上力量”沾不上边了。而且,美国海军陆战队虽然是独立军种,但却在行政管理上与海军一样隶属于海军部,说起与海军联合作战来更具有天然的优势。沿着这个思路,“单一海战”概念把陆战队和海军的联合作战作为核心内容也就不足奇了。

“单一海战”概念所要打造的作战力量实际上就是陆战队和海军的一体化力量,这将能够胜任海军的所有任务。一般来说,美国海军的任务是控制海洋(有时还需要从海上发起对陆攻击),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任务是从海上向沿海地区投送作战力量,即进行两栖作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登陆作战。因此,“单一海战”概念中提出的海军陆战队与海军的联合,可以理解为海上控制力量和海上投送力量的结合。而该概念提出的目标则是将两种力量进行内聚式结合,以实施更为紧密的联合作战,并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一种在多领域遂行军事行动的能力。endprint

从历史传统上来说,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海军结合的方式主要是“两栖戒备大队”,即海军的两栖舰艇负责运输海军陆战队的“空地特遣部队”。其中,登陆舰和运输舰运送陆战队的地面兵力,两栖攻击舰则运送AV-8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和各类直升机、MV-22偏转翼机等。任务分工是海军负责运输和部分对岸火力支援任务,陆战队则负责登陆作战。但美军认为,这种结合方式存在着不少缺陷,导致双方都有作战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后来,美军开始在“两栖戒备大队”基础上编入驱逐舰、护卫舰和扫雷舰等舰只,有时甚至将整个航母大队也编进来,成为“远征打击大队”。这种编组形式在具有强大投送能力的基础上,还具有超强的打击和防护能力。如果“远征打击大队”在狭窄海域活动时,有可能受到岸上的反舰导弹和集群小艇的威胁(这实际上就是在暗指伊朗),这时陆战队就可以登舰阻止小艇的攻击,甚至可以强行登岸将反舰导弹摧毁。在2012年初举行的“勇敢美洲鳄”两栖作战演习中,“远征打击大队”不仅出现在演习中,而且陆战队的一个小分队还从两栖舰艇出发,空中机动160海里攻击了一个目标,展现了“单一海战”概念中陆战队与海军进一步紧密结合的优势。

“单一海战”概念中提出的陆战队与海军进一步结合的愿景,同样得益于此的美国海军应该也是非常欢迎的。然而,要想进一步结合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单一海战”概念回避了在进行进一步结合时,海军和陆战队谁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这说明两个军种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一般的历史经验来看,在航渡阶段海军处于主导地位,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登陆部队要服从海军的指挥,而当登陆部队上陆并建立起火力支援体系和指挥控制体系之后,登陆部队指挥官就会接过指挥权。“单一海战”概念从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出发,意图从行动筹划阶段就要全程参与进来,实际上有争夺主导权的意思,高傲的美国海军无疑是不可能轻易接受这一观点的。再就是“单一海战”概念与“空海一体战”可能会出现争夺预算的情况。虽说美国海军部同时管着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军种,但海军部争取回来的预算是不可能平均分配的,必然有所侧重。在这种情况下,海军陆战队要想多分一杯羹肯定要受到海军的反对。虽然“单一海战”概念强调不会和“空海一体战”产生争夺海军资源的矛盾,海军可以用其余的力量来进行“空海一体战”。但问题是,在整个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都“没有余粮”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一方面要进行“空海一体战”,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单一海战”的需求,资源是否够用就成了大问题。

正如笔者在《挥向中国的大棒》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我方斗争准备的基点仍然是“练好内功”,即集中精力发展自身的实力,这才是在将来的斗争中取得主动的根本,脱离了这一点,其他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这一角度出发,不管美军提出什么针对我们的概念或理论,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在美国人手中,而是在我们自己手中。古今中外数千年来大国崛起与衰落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无论修建再高再坚固长城或者维持百万乃至千万大军,都不是牢不可破的,真正能够维护国家和民族安定发展的唯有尊重自由与人权的民主制度、公平正义的法制保障以及团结一心的民众认同感!

(编辑/一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军陆战队部队力量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手持HK417步枪在泥沼地演练
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手持M40A6狙击步枪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手持M40A6狙击步枪
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进行中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