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光之证 中国海军战后接收的日本投降和赔偿舰(6)

2014-03-18郭亮

现代兵器 2014年2期
关键词:鱼雷驱逐舰锅炉

郭亮

“波风”号驱逐舰

该舰是“野风”级驱逐舰的第2号舰,其建造目的是为了配合战列巡洋舰作战,因此最高航速可达39节。“野风”级是“峰风”级的第一期改型,有些资料也把这一级算作“峰风”级。“峰风”级是“八四舰队案”下新建的第一型远洋驱逐舰,也是所谓的“最初的纯日本血统驱逐舰”。该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日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日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为是日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后的10年间,由于“无畏”舰的出现使得战术思想和海军舰艇的构成、数量发生急剧变化。其中,驱逐舰为了伴随新式战列舰出战而快速增大排水量。1911年(明治44年)完成的“海风”级驱逐舰排水量超过1000吨,是日本最初的远洋驱逐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9艘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驱逐舰和20余艘排水量在500~1000吨之间的二等驱逐舰。在整个一战期间,日本驱逐舰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跟上了其他海军强国的步伐,相比大战末期美国大量建造的平甲板驱逐舰也不算逊色。在这个技术急速发展的时期,日本一方面从英国购买现货舰艇充实实力,并学习仿造英国人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在加紧自行研发。大正8年完成的“谷风”级驱逐舰开始装备日本国产第一种全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最高航速达到37.5节,鱼雷发射管口径也改为533毫米,单舰战斗力在同时代驱逐舰里是比较强的。

1912年(明治43年),日本海军在军备扩充的一系列会议上对驱逐舰发展作了相当多的讨论,并决定取消建造600吨级驱逐舰,新建的驱逐舰必须达到10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3节。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定义为一等和二等,大体上划分为一等驱逐舰用于昼战,二等驱逐舰用于夜战。明治40年确定的国防所需海军兵力之“八八舰队案”到了大正4年变化为“八四舰队案”,决定先行建造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艘。但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扩充计划,日本议会通过了新的“八八舰队方案”,其中要求建造大型驱逐舰9艘、中型驱逐舰18艘。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计划完全是为了给新战列舰配备足够的辅助部队。该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就是“峰风”级,中型驱逐舰为“枞”级。这两级舰完全摆脱了日本早期驱逐舰以英国为师的传统,吸收了德国驱逐舰的设计经验,是纯日本风格驱逐舰的开始。

鉴于以往舰桥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后端容易被海浪直接击中甚至冲垮并造成人员伤亡,“峰风”级的舰桥位置稍做后移处理,舰桥与艏楼分离,艏楼与舰桥之间安装1座双联装6年式鱼雷发射管,1号主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比鱼雷发射管高出一层。“峰风”级的航速是日军驱逐舰中最高的,其中“岛风”号在试航时曾经达到40节。但是,高航速航行时产生的浪花也会干扰安装位置过低的鱼雷发射管的装填。舰首呈勺形,抗浪性较好,也便于使用机密的一号水雷。该水雷非常特别,由两个被链接起来的水雷组成,之间的间隔最大可达100米。日本人设想在舰队决战之前,在预定交战海域先行布置大量该型水雷。而圆弧形状的舰首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水雷中间的链子挂上。但该舰因为舰首结构强度不足,多次出现断裂。甲板以下舰桥前面部分的舰艇长度被划分为军官和士兵的居住舱,舰体后部3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后的舰艇长度为士官和士兵的居住舱。余下的中央部分约占全舰长度一半的地方均被锅炉室和机械室占用。

由于采用了隔舱化的设计,前后两个生活区的交通必须通过甲板上的通道而不是直接在舰体内部穿行,这样的设计的确增强了舰体的强度。锅炉室总共有3个,第1、3锅炉室放置锅炉1座,第2锅炉室放置锅炉2座,串列的2台锅炉烟道分别与前后1、3锅炉室的锅炉共用。舰桥下部为通道和锅炉室通风管,中部是海图室与无线电室,二者上方为罗经舰桥,最上方就是天幕式的露天舰桥和75厘米探照灯。两侧安装有可移动式火炮测距仪。舰桥两侧各挂有6米小艇1条,后桅右舷搭载6米汽艇1艘,左舷是6米交通艇1艘,共计小艇4艘。这些小艇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做改进而被广泛使用。

该级舰4座主炮全部设置在舰首楼甲板和与之同高的上层建筑上,即同一水平线。1号炮在舰首甲板后端,2号炮在两根烟囱之间,3号炮在2号烟囱后方,4号炮在舰体后部上层建筑上。速射炮分别设置在2号主炮后方和4号主炮前部的高架炮位上。有鉴于以前的驱逐舰火炮为127毫米与76毫米混装,效率低、后勤复杂,同时火力也不足,“峰风”级的火炮全部改为127毫米,弹药库设在1号和4号主炮下方。主炮采用45倍口径3年式127毫米单管舰炮,有很薄的平直护盾,只能防弹片,最大仰角33°,俯角7°,在30°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14278米。该型主炮最初为“谷风”级驱逐舰所采用,后来的“睦月”级也使用这种舰炮。

鱼雷发射管设置在舰桥前方和3、4号炮位之间。由于鱼雷的发展,口径也从以前的450毫米增大到533毫米,共3座6年式双联装533毫米发射管。在无雷发射时,发射管的头部可以折叠关闭。该舰主要配备6年式533毫米鱼雷,36节下射程为7千米。再装填的鱼雷在舰桥两侧容器中各备有2条、后烟囱左侧2条,合计6条。再加上发射管中长期保留的6条,合计12条。搬运鱼雷的导轨设计在左舷上甲板后桅附近,为加快再装填速度还装备了2台小型电机。 2、3号双联装发射管之间的后桅旁设置有另外1具750毫米探照灯,其底座也是机械室的通风管路。舰尾4号主炮下方的上层建筑内为1号水雷的存放库,装载水雷16枚,舰尾设置有水雷敷设导轨2条,没有装备深水炸弹和扫雷用具。

该级舰的锅炉为日本国产驱逐舰中最先使用的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共4座。相比以往使用的直接式涡轮机,主机改为新式三菱-帕森斯式减速涡轮机2座,设计功率28298千瓦,最高航速39节。实际上,在试航的时候只有“岛风”号和“滩风”号达到设计时速,其他舰均在38~39节之间。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竣工的唯一一艘高速重雷装丙型驱逐舰也命名为“岛风”号,就是日本海军为纪念此记录而来。“峰风”级全长102.6米,宽8.9米,吃水2.9米,标准排水量1215吨,载重油395吨,续航力3600海里/14节,舰员编制148人。endprint

1917年度批准计划的该级9艘舰中,4艘在三菱长崎工厂、5艘在舞鹤工厂建造。1号舰“泽风”号在1918年(大正7年)1月7日于三菱长崎工厂动工,次年1月17日下水,1920年3月16日竣工。最后一艘“滩风”号于1921年9月30日竣工。就在1号舰动工当年所通过的“八六舰队案”中计划追加6艘,之后驱逐舰的建造转向改进型的“神风”级(9艘)以及更后来的改进型“睦月”级(12艘),这就形成了在外观上比较相似的36艘“峰风”级系列舰。

“峰风”级完成后最大的问题是轮机故障频发。前期建造舰艇的涡轮机安定性很差,大半都出现叶片脱落、松弛、裂痕等问题,而且不只一次。在改变叶片形状、改进叶片材质以及叶片根部的设计后,情况趋于好转。1922年,“峰风”号、“泽风”号、“岛风”号、“滩风”号、“矢风”号、“羽风”号、“冲风”号7舰开始进行改装。同时,“秋风”号以后各舰也以此为基准实施新的改进方案。这一时期的轮机故障不仅在“峰风”级上,在日本海军其他舰艇上也频繁发生。设计人员在不断摸索中最后解决了问题,设计出全新的动力装置,这就是新的舰本式汽轮机。

横向比较当时各个海军强国的典型驱逐舰就可以发现:“峰风”级排水量最大,最高速度39节无人能比。为了高速而选择了细长的舰体,并且轮机部分的重量达到了550吨,占整个舰艇标准排水量的41%,而英国W级为35%,美国平甲板驱逐舰为37%。轮机部分的重量限制了舰载武器的安装与改进,而舰队驱逐舰靠牺牲其他性能而具备的超高速在实战中是否有明显的效果还是个很大的疑问。舰载武器上,“峰风”级率先采用了127毫米主炮,其他国家不是100毫米就是105毫米,威力上明显要高一个档次。但该舰最为明显的缺陷却在于没有安装舰载高炮,而英、美两国驱逐舰都装备有这类武器。在鱼雷装备上,“峰风”级比英国W级强,而比不上德国与美国同类战舰。该舰采用3座双联装发射管和6条备用鱼雷,希望能进行快速再装填,而这又产生了防御上的隐患。而且该舰也缺乏反潜武器和反水雷武器,完完全全无视刚结束的一战教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海军一贯轻视反潜作战和反潜武器的传统,这一传统一直被他们很好地保持到了太平洋战争结束。总的来说,“峰风”级的综合战斗力不比同时代的其他各国驱逐舰强,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峰风”级是一等驱逐舰中最老旧的一级,整个战争进程中一直担任运输部队护航舰只的第二线勤务。1942年,“矢风”号还被转籍为靶舰(特务舰属),到战争结束时共有8艘战沉大洋。为了节省珍贵的燃料给其他一线主力舰使用,大战期间该级各舰的轮机被限制使用,停用1台锅炉,速度也下降为20节,并且拆除了部分主炮和鱼雷发射管,并增设反潜深弹设备。以“泽风”号为例,1944年6月的状态为127毫米主炮2门,鱼雷发射管全部拆除,增设96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3座、单管25毫米机关炮2座、深弹48枚。

日本战败时“峰风”级残存4艘,分别为“泽风”号、“汐风”号、“夕风”号和“波风”号。“泽风”号在1944年末归属反潜学校练习舰,在1号主炮位置上安装了150毫米九联装对潜喷进炮(反潜火箭深弹),除了4号主炮外其他主炮和鱼雷发射管全部拆除;增设96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3座、单管25毫米机关炮4座、深弹36枚。其前桅改为三角桅杆,在舰桥上安装了1部22号雷达。“夕风”号在不断改装中留下了1、3号主炮和2号双联装鱼雷发射管,增加了96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单管25毫米机关炮4座,前桅上安装13号雷达1台。“野风”级的主要改进包括:3号主炮炮塔的安装位置从2号烟囱后移到3号鱼雷发射管之后以改善火炮射界,其余均与“峰风”级一样。

“波风”号于1922年(大正11年)11月11日竣工,12月28日服役后编入第1驱逐队,担任日本北方海域的警备任务。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波风”号并未编入联合舰队,仍是以护渔为主要任务。该舰在1942年6月参与了攻击阿留申群岛的行动,一年后日军从吉斯卡岛撤退时,“波风”号亦加入行动。1944年在担任小樽-北千岛船团的护航任务时,因美军潜艇的攻击而遭重创,之后被拖曳至舞鹤海军工厂进行修理。由于受创的缘故,“波风”号拆除1座锅炉,在这个位置上改为重油罐,功率降至18375千瓦,最高航速也仅为29.5节。之后,“波风”号与同级的“汐风”号奉命改装为自杀鱼雷“回天”的搭载舰,因此撤除了第2至第4主炮以及所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加装8挺13毫米机枪与双联装96式25毫米机炮6座,还在舰尾装设“回天”自杀鱼雷的滑轨(最多可搭载4枚“回天”自杀鱼雷)。为了腾出空间来容纳这些装备,舰艇后上层建筑以及后桅被全部拆除掉。改装于1945年2月完工,但该舰并未参与任务。日本投降时,“波风”号泊碇在吴港,之后拆除武装并担任复员运输舰。

1947年10月,“波风”号驶抵青岛,以赔偿舰编号“接”25身份移交给中华民国海军,接收后被重新命名为“沈阳”号。由于该舰已有25年船龄,加之在二战中频繁参战,因此状况不佳,接收后一直没有再武装。1948年,该舰由招商局青岛分局接收。但1949年2月“沈阳”号自青岛被拖至淡水后,又暂列名于训练舰队旗下,最终于1960年报废除籍。

丁型驱逐舰

“松”级、“橘”级驱逐舰即所谓的丁型驱逐舰,实际上是与英、美海军护航驱逐舰(DE)类似的小型急造舰,主要用于防空、反潜、护航和补给行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一直处于优势,其海上和空中力量均比美军强,所以包括驱逐舰在内的各种舰只损耗较少。1942年中期的中途岛海战日军惨败后,战争主动权转移到了美军手中,使得日本海军的压力倍增。当年8月美军发动了瓜岛登陆战,日本海军从此陷入了一个“凡尔登绞肉机”式的战斗中不能自拔,各种舰只及航空兵器陪同陆军损失惨重,驱逐舰也不能例外。 当时,日军驱逐舰担当了航母舰队(机动部队)的警戒护卫和陆军反击瓜岛登陆部队运输舰的警卫任务,瓜岛战局转向对美军有利之时又增加了所罗门群岛方面的补给勤务。加上东南亚方面和东海上美国潜艇张开的针对日本运输线的大网,自此日军驱逐舰就一直头顶美军飞机的炸弹、脚踩美军潜艇的鱼雷艰难前行。endprint

从1942年5月到12月,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下日本海军损失舰艇35艘,其中驱逐舰12艘。由于日本方面虽然经历了珍珠港和中途岛两次舰载机对战局影响发挥主要作用的战斗后,仍然坚定地抱着舰队决战的思想,再加上驱逐舰在战场上用处甚大,所以海军方面紧急要求弥补损失,特别是不能让最后决战需要的舰队驱逐舰不足。从情报上看,美国人在用他们老旧的一战平甲板驱逐舰来担负日本人所理解的次要勤务,避免直接冲突。而日本方面的实际情况是登陆作战、补给作战、警备作战都需要大量的驱逐舰,这些新情况下的任务通常用不上舰队驱逐舰的强大火力。据此,日军认为需要一种和以往战术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新型驱逐舰来满足新的需要,这就是丁型驱逐舰——“松”级和“橘”级。

实际上,军令部根据中途岛惨败提出的改5军备补充改订计划中没有明确所谓新型的护航驱逐舰。该计划中要优先建造的是使用最先进轮机、武备的8艘改“岛风”级和23艘改“秋月”级舰队驱逐舰。加上其他的航母、巡洋舰、商船等建造计划,再纵观当时日本国内海军工厂和民间造船厂以及零配件生产厂的能力就能注意到,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同时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新武器生产、已有舰船战伤后的修复工作、舰船本来应有的定期检修工作。显然,这个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前方大批驱逐舰的损失和“岛风”级、改“秋月”级驱逐舰缓慢的建造速度无法契合。

在新情况出现后,1942年11月舰政本部下达了修订计划,提出A~I九种方案。其要求在空中威胁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新驱逐舰的主炮不再使用平射炮和高平两用炮,而是安装127毫米、120毫米、长身管76毫米高射炮2~4门,标准的96式25毫米机关炮12门以上,鱼雷武器可以选择610毫米四联装发射管2座或533毫米六联装发射管1座。主机系统可采用和“阳炎”级相同的一套涡轮机,单轴19123千瓦;或者采用“鸿”级水雷艇使用的涡轮机两套,两轴13974千瓦;还有就是采用新研发的涡轮机两套,两轴。以上3种方式可以得到28~32节的速度,续航力从3500海里到6000海里不等。 接下来的内部检讨中认为单机单轴实在危险,战斗中一旦受损就很容易出现动弹不得的情况,而新涡轮机研发又不太顺利,预计至少也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可靠性也没有保证。当时的战局下没有多余的时间耗费在设计和等待上,需要立即确定方案并开始着手新驱逐舰的建造以满足战争的需求。 因此,“阳炎”级的V7型涡轮机和新式涡轮机方案被否决,而最终决定采用“鸿”级水雷艇的舰本式直动涡轮机两座、两轴推进最高航速28节、18节下续航力3500海里、水线长100米小型化低速舰型的H方案。

1943年2月2日,军令部总长向海军大臣提出了昭和17年度(1942年)战时舰船建造补充第二次追加计划,其中新式驱逐舰部分基于上述内部检讨有如下正式要求:

1. 整备时间:必须在昭和18年(1943年)开始着手并在昭和20年(1945年)完成。

2. 建造舰艇要目:丁型驱逐舰42艘,标准排水量约1250吨,最高航速约28节,续航力18节时约3500海里。

3. 其他要目:127毫米单装高射炮和双联装高射炮各1座,25毫米三连装机关炮4座,533毫米六联装鱼雷发射管1座,备雷6条,深水炸弹投放机2座,备深弹36枚,声呐、对空对海雷达各1座,10米汽艇2艘,小艇2只。

“松”级改驱逐舰以F55B的计划番号于1943年3月开始进行基本设计,然后送交横须贺工厂进行详细设计,同时双方进一步磋商协调来尽快给出施工作业图。这次效率的确很高,横须贺方面在4月就交出了施工用具体图纸。另外为节省人员、材料,“松”级改开始设计的时候,舰政本部就彻底停止了“夕云”级驱逐舰的建造,其中甚至还包括只需要再多2个月就可以竣工的“清霜”号。“松”级驱逐舰的船型沿用特型驱逐舰以后的驱逐舰所采用的长首楼,为适应量产各个部分的设计尽量简单化,如船体的曲面都尽力向直线方向设计,而且板材厚度是能减的一定要减少。

以往驱逐舰为了减轻重量,在舰体结构材料上重要部位都使用DS钢(特殊钢),但是其生产性不好,而且焊接困难。为此,“松”级的建造上决定使用HT钢(高张力钢)来代替DS钢以加快工程进度。即便是HT钢也要省,其使用范围也只是限于上甲板和船底部外板的一部分,其他部位则统统使用MS钢(普通钢)来代替。由于MS钢强度不足,势必要通过增加板材的厚度来提高强度,所以“松”级的船壳重量占海试时总排水量的32.9%,相比“阳炎”级和“秋月”级驱逐舰都增加了不少。另外,“松”级吸取之前驱逐舰复原性不佳的教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为以后舰体上增加设备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舰首楼甲板后端即是普通的舰桥,“松”级没有采用“夕云”级使用的略带圆面的三层式流线型舰桥,而是采用了设计和施工简单的两层式箱型舰桥,并在指挥台前下方设有1个机关炮座。作为简单量产化的设计,舰桥内航海仪多被省略,连航迹自动绘图仪都没有。

轮机舱被设计在了从舰桥后部到舰体后部甲板室的位置,占据了整条舰的中央部分。“松”级的最大特色也在这里,即轮机舱内锅炉的配置上。到甲型驱逐舰为止,日本驱逐舰的轮机舱都是有涡轮机2台,每台3个锅炉,按照锅炉、锅炉、锅炉、机械室的方式一字排开。这种配置简单且容易建造,但其弱点是一旦轮机舱中弹损毁一个锅炉的话很容易造成整个轮机舱失灵,最后失去动力造成全舰被动挨打,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已经有了多次这样的教训。作为总结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而设计的“松”级的轮机舱充分体现了这点,其轮机部分共2台主机,每台主锅炉2个,采用了新的锅炉、机械室、锅炉、机械室的锅炉分离式配置方案,该方式配置是在日本海军中的第一次运用。这样“松”级的轮机舱即便中弹,只要不是全部命中,就不会出现两部轮机同时失去作用的情况,只要残存下来的一台还能工作,就可以继续航行,大大增加了生存下来的机会。不过有利也有弊,这种轮机配置的推进轴相比以往左右两舷轴是倾斜的,这部分舰艇构造相对复杂,造成建造工时上升,同以简易量产型为初衷的设计目的相违背。但是舰政本部在权衡了生存性和建造性的冲突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性。endprint

“松”级的轮机舱从舰首方向排列下来是第一锅炉室、前部机械室、第二锅炉室、后机械室,各个舱室之间有横隔壁加以分割保护。主锅炉是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为舰本式减速蒸汽轮机,前部机械室的轮机为巡航用涡轮机,驱动左舷轴,轮机靠左舷侧安放,后部机械室驱动右舷轴,靠右舷安放。螺旋桨推进器为3桨,直径2650毫米。全舰总共搭载重油370吨,分装于第一锅炉室两舷、前部机械室右舷侧、第二锅炉室左舷侧、后部机械室左舷侧的6个重油罐中。由于锅炉较小,所以2个烟囱直径也小,而且为了简化生产,烟囱直接配置在各个锅炉室上方,未使用曲折复杂的烟道。前部烟囱位于舰艇中轴线上,第二烟囱由于该锅炉室要通过前部机械室的传动轴而向中轴线右侧偏移了7.5米。所以,两个烟囱的位置从舰艇正面看略有偏差。

武器装备是相对于以往驱逐舰变化最大的部分。继“秋月”级装备高平两用炮后,“松”级进一步根据战场经验增强了防空能力。舰桥前的舰首楼甲板上设置40倍口径89式127毫米高射炮1门,舰尾上甲板设置同型双联装高射炮1门,高低射角-8°~+90°,弹重23千克,炮口初速720米/秒,射速每分钟14发,最大射程14622米,最大射高9439米。前部主炮设有简单的防浪护盾以减少航行中海浪对操炮的影响,后部主炮则没有设置防浪护盾,这也是该型高射炮初次上舰。舰桥前、后部烟囱两舷、后部甲板室上各有1门三联装96式25毫米高射机关炮,共4门(本应多设,无奈为重量所限制)。舰桥两舷的舰首楼甲板、舰桥后部上甲板两舷、后部烟囱前三连装高射炮座上下甲板两舷、后部甲板室两舷上甲板各有1门单装96式25毫米机关炮,共8门。由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制空权不断丧失,后期竣工的该级舰在前主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联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又增设了5门单装96式机关炮,并且为所有的单装机关炮加上了防弹钢板以保护炮手。射击指挥仪为4式二型,舰桥上架设有97式2米高射测距仪。

最初计划在2部烟囱之间设1座92式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内装4条93式610毫米氧气鱼雷,由于空间有限,无再装填设备及备用雷。然而在技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一次齐射只有4条鱼雷命中率较低,要求增加到六联装,而由于舰体大小的关系,只能将610毫米改为533毫米的六联装发射管。但是,根据当时的夜战情况看,533毫米鱼雷威力又不足,最后只好沿用原设计不变。反潜武器为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轨,设置于后部主炮后方,搭载深水炸弹共36枚。长期执行护航反潜任务的海防舰一般搭载为120枚,“松”级明显偏少。扫雷用具考虑到使用的频率很低所以没有搭载。

水中侦察设备为93式探测仪和93式声呐。93式声呐在1937年由潜艇使用转而移到水面舰艇上使用,性能较差。该设备安装在舰艇底部,共有16个圆凸状的可动线性输入型捕音器。93式探测仪的接收器为升降式,在舰体底部有专用开口。该仪器有无法分辨本舰产生杂音的固有缺陷,要探测慢速运动的潜艇必须让主机停车,战斗中这样做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很有可能使舰艇本身成为攻击的目标。这个问题后来在改丁型“橘”级上用新研发的设备才得到解决。 舰桥上设有无线电测向仪以及对大型战舰最大有效距离35千米、驱逐舰级舰体有效距离17千米的22号厘米波段对海雷达,在前桅杆上架设有E27型对空雷达,后桅杆上架设有13号雷达。除上述武器装备外,烟囱前后两侧各装有10米特型货运艇、小艇。所谓货运艇、小艇是单独设计希望能一次运载步兵一个小队登陆的机动艇,其实也都不小。

“松”级驱逐舰的预算列于1942年战时舰船补充计划(改五计划)的第二次追加计划中,在接下来的三年第84~86届议会中通过被允许建造从5481号舰到5520号舰共42艘之多。最后分配为舞鹤海军工厂承建5艘,横须贺工厂承建24艘,藤永田造船所承建13艘。一号舰“松”号于1943年8月8日在舞鹤开工,接下来二号舰“竹”号于10月15日在横须贺开工,三号舰“梅”号于12月1日在藤永田开工。开工之初军方要求建造期为5个月,70000工时为目标。实际上一号舰花费9个月于1944年4月28日竣工,从二号舰开始各舰基本上为6个月工期完成。 1943年横须贺工厂开工5艘、舞鹤工厂开工3艘、藤永田造船所开工3艘,战争期间“松”级共完成18艘,其他24艘由于日本方面战局、经济等方面的恶化无力完成。竣工完成的“松”级很快被投入一线使用,多用于运输物资人员和船队护卫。相对于以往日军驱逐舰,“松”级的反潜能力有一定提高,由“松”级和部分海防舰编成的第31战队就被日军标榜成为“猎杀者”(似乎夸大了,其实日本驱逐舰对阵美国潜艇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优势)。菲律宾光复后,“松”级也担当过吕宋岛日本孤军的撤退任务。到1945年日本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在本土决战的思路下,“松”级也开始加设高射炮和增加反潜深弹或者改装成“回天”自杀鱼雷的搭载母舰妄图一搏。不过区区小改于大事无补,战争最终还是以日军的失败告终。

在“松”级开工的同时,军令部开始实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战备计划。该计划前期判断中提出自瓜岛和特鲁克空袭以来,日本海军驱逐舰在极为强大的美国舰载机和潜艇的打击下损失严重,整个战局以高于日本方面想象的速度恶化,联合舰队现有驱逐舰数量大为不足,使得海上作战的困难度不断增高,因此必须尽快缩短量产舰的生产周期来弥补损失。新的“松”级即“橘”级驱逐舰其线图、材料、构造、舣装做了全盘彻底简单量产化。舰首水线以下的弧形的曲线省略变为直线,舰首一改日本驱逐舰传统带有的弯曲线条变为直线式。上甲板的梁拱以及舰体的舷缘内倾被废除,舰尾形状改为平板舰艉。舰体构造上,二重底简化为一重底,“松”级钢材质量低下的特点在“橘”级上被发扬光大。上甲板、外板全部放弃使用HT钢,代之以MS钢,全面采用焊接技术连接(因为当时HT钢的焊接技术不成熟,效率远不如MS钢)。由于从HT钢改为MS钢,必须增加板材厚度提高强度,因此“橘”级的上甲板厚度从“松”级的12~14毫米增加到18毫米,外板从12毫米增加到16毫米,舰体材料的变化引起的重量增加约为50吨。endprint

武备上,高射炮、鱼雷、反潜深弹的装备完全和“松”级一样,在前主高射炮后方两舷、后部烟囱后方三联装高射炮座以及舰尾两舷上增设了5门单装机关炮。由于新式水侦设备的完成93式声呐、93式探测仪被更新的4式声呐和3式探测仪替代,强化了反潜能力。4式声呐共有80个捕音器,平铺于舰底,探测能力相比93式有质的飞跃。不过,由于探测装置的变化必须在舰底的龙骨线上设计一个3米直径的圆形平面,这样就改变了舰体横断面V字型的构造,将扰乱水流减低速度,并再次复杂化了施工,与简单量产化的思路不符。不过,由于军方迫切需要加强反潜能力,这个问题被忽略。轮机部分的中压涡轮机以及巡航涡轮机被撤销。雷达上把13号雷达装备于后桅杆上,“松”级的22号雷达专用桅杆被废除,将其装备于前桅杆上,同时还改进了前桅杆的强度和形状。相比“松”级,“橘”级标准排水量增加了90吨。吃水增加了0.1米,舰体总高增加了0.1米,速度下降了0.5节。

“橘”级一号舰“橘”号(5511舰)于1944年7月8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自此横须贺工厂的任务全面转向“橘”级的建造。而藤永田造船所也于10月15日开工建造“桦”号、舞鹤工厂于8月14日开工建造“榆”号。二厂分别计划建造7艘和6艘。“橘”级的设计中认为建成一条舰需要3个月时间,但是由于各个工厂事情堆成山,熟练工大量被征召上战场造成的工作能力低下,实际上一艘舰完工需要6个月时间。

改五计划集中于上述三工厂完成,希望能有利于战字计划在川崎神户、三菱长崎的工作。不过事与愿违的是,1945年的战局已经对日本不利到极点,为了实现所谓的本土决战计划,海军方面可怜的资源重点都转移到水中特攻武器和海上交通护卫用舰艇上来,凡是年中前无法竣工的舰艇工程统统下马,涉及到改五计划舰26艘战字计划舰32艘(其中“松”级18艘、“橘”级14艘)中的6艘。改造修理中止的有改五计划舰5艘、战字计划舰4艘,停止建造的改五计划舰11艘、战字计划舰22艘。到战争即将结束时,残余的“松”级和“橘”级除了6艘外,均被编入各个港口的防空单位当移动炮台作垂死抵抗。前述6艘被改装为回天自杀鱼雷搭载母舰,安装了海上发射回天鱼雷的搭载导轨,并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不过在投入实用前日本就投降了。

作为战时的紧急计划舰,“松”级和“橘”级推翻了战前日本海军崇尚的单舰战斗力第一、水面战斗力第一的方针,是一种突破。但是由于一直用实战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再将研究结果用于设计上,加上不断的人为干扰,等舰艇造出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机。这也是日本人固有的直线思维模式在作怪,即已经考虑好的事情一般不作变通,理想主义化地认为将一直这样到结束。“松”级和“橘”级各舰竣工后都投入了一线使用,进行船只护卫、运输等任务,总共战损10艘。作为护航驱逐舰,丁型驱逐舰显然不能参加舰队决斗,它们除了航速不高外其他评价还是较高,是合格的战时量产急造舰。由于日本的技术兵器实力不在,以美国标准来看这两级战舰似乎不能算合格的护航驱逐舰,但横向比较日本自己的设计还是可以看到思想和技术的明显进步。日本人自称丁型活跃于战时,但经历的战事并不多。最为讽刺的是由于丁型生存下来的较多,它们担当了战败后人员输送的主力,堪称“活跃”。丁型驱逐舰对日本真正有利的还是在于战时紧急制造中积累的省时省工节约材料的经验很快运用到战后的日本造船业上,促进其复兴。丁型驱逐舰的出现代表着日本人在战争中思维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的速度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松”级“枫”号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2,后更名为“衡阳”号。“松”级“杉”号于1947年7月30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10,更名为“惠阳”号。1949年5月,两舰自上海拖带至淡水,结果“惠阳”舰在淡水搁浅报废。1949年10月1日,“衡阳”舰划归训练舰队,但由于状况极差,始终没有正式服役。最终,两舰同于1954年11月11日除役报废拆解。

“橘”级“初梅”号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3,更名为“信阳”号。“橘”级“茑”号于1947年7月30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9,至1948年才更名为“华阳”号。1949年5月,“华阳”舰由上海拖带至马公,10月1日划归训练舰队,但由于未曾真正服役,所以没有武装,最终于1950年在澎湖除役。“信阳”舰则在1948年3月1日服役后,重新用日制火炮进行了武装。1949年4月23日长江突围时, 该舰拖带“炮”50号炮艇随同“逸仙”舰一同突围逃走(当时舰长为白树棉中校)。抵台之后,1955年该舰由驱逐舰改列为护卫舰,相应的舰艏编号也由DD-15改为PF-82,换装2门美式127毫米火炮、7门40毫米机关炮和6门20毫米机炮。该舰还曾参加过四姆屿等海战,后于1961年12月1日除役。

(未完待续)

(编辑/笔啸)endprint

猜你喜欢

鱼雷驱逐舰锅炉
船舶辅锅炉点火故障分析
330MW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燃烧优化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101舰之雷霆万钧
鱼雷:貌不惊人,却威力巨大
水下的暗战(一)
重型鱼雷研发有多难
图解军舰 英国45型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
2017年北京将实施“世界最严”锅炉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