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圆我“中国梦”

2014-03-18施敏发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中国梦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政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和价值实践等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八大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主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文化功能,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繁荣的职责。在这里,“文化”自然就成为话语转换的桥梁和根基。

因此,高校师生作为重要的文化主体,应充分挖掘课程所涵盖的丰富文化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外来先进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文化自省”,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遏制精神空虚及心灵的荒芜,守住自家精神家园,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制度及国家精神的认同,从而把自己梦想的实现同整个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合。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对民族文化的普及传播及教育引导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既有时代特征又富于个性的文化人。endprint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

“核心价值观是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的,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6],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深刻、包容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初步凝练成的“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三类主体的思想精神理念,给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们通过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才能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并分别在第八、九、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章内容的教学中,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话语;我们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并在以后的各章节具体展开。其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并指出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同时,进一步把“三个自信”和“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我的梦”的实现置于“中国梦”这个大梦的境遇之下。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进行道德观教育时,围绕“八荣八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民道德培养目标的四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文明大国。在第七、八章围绕法制观教育,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创课程价值实践功能,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7],因而还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实践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利益、规范德行等功能一一得以彰显。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因而,客观世界是要通过实践来改变的,仅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而思政理论课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题中应有之义,应拓展和延伸,使这一平台,既可以固化专业技能,更可以固化“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话语的真正魅力在于成功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及价值实践等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目标,达到既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给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高红艳.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5.

〔2〕王荣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61.

〔3〕施敏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池州学院学报,2013(1):33.

〔4〕王影.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16.

〔5〕宋嗣军,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84.

〔6〕张致森、郑东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导读[N].贵州日报,2012-11-18(5).

〔7〕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传承,2008(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中国梦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