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效果分析

2014-03-18叶丽春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洛韦病毒感染干扰素

叶丽春

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效果分析

叶丽春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EB病毒感染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相关临床症状的转归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正常体温时间、脾脏回缩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以及肝脏回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加快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干扰素;更昔洛韦;EB病毒;小儿

EB病毒感染在小儿中常见,发病之后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急性期可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多种临床表现[1],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引发生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对全身多个系统的脏器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儿感染EB病毒感染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治疗。笔者采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92例,入院后对患儿的血清EB病毒特异抗体进行测定(间接免疫荧光法),均提示为近期或持续感染,发病时间≤3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2]。

将92例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13岁,中位年龄5.6岁;首发症状为发热12例,咳嗽9例,咽喉炎6例,脾肿大7例,淋巴结肿大11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1~12岁,中位年龄5.5岁;首发症状为发热13例,咳嗽8例,咽喉炎7例,脾肿大5例,淋巴结肿大13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均采用补液、抗感染及神经营养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予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4~6)万U·kg-1·d-1+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静脉滴注,1次/d,治疗3~5d;同时联合更昔洛韦10mg·kg-1·次-1,1次/8h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静脉滴注,治疗14 d。对照组仅予干扰素治疗,用法同观察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用药3d后,体温恢复正常,肿大的相关脏器肝、脾、淋巴结较治疗前缩小1/2以上或伴有的其他系统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复查血常规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有效:用药治疗后1周,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水平,肿大的肝、脾、淋巴结缩小达1/3或伴有的其他系统感染的症状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1周,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复查血常规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患儿相关临床症状的转归时间及治疗1周后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转归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2±3.2)d,恢复正常体温时间为(6.3±2.6)d,脾脏缩小时间为(13.2±3.2)d,淋巴结缩小时间为(10.2±3.5)d,肝脏缩小时间为(12.1±2.9)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10.1±2.4)d,恢复正常体温时间为(2.9±1.2)d,脾脏缩小时间为(9.2±2.1)d,淋巴结缩小时间为(6.5±2.8)d,肝脏缩小时间为(7.9±3.1)d。观察组住院、恢复正常体温、脾脏回缩、淋巴结缩小及肝脏缩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8、2.32、2.33、2.42、2.80,均P<0.05)。

2.2 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3例,总治疗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3.4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P<0.05)。

3 讨论

EB病毒引起的感染十分常见,近年来的发病率也是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重视。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因为B淋巴细胞含有EB病毒的特异受体(CD21),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感染B淋巴细胞,并出现相应的抗原发生改变,而T淋巴细胞则发生活化。同时还会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多种炎性介质,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等[3-4]。

更昔洛韦属于一种无环鸟嘌呤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以在病毒胸苷激酶的作用下向活化的三磷酸型转化,后者具有以下作用:(1)与病毒DNA聚合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2)直接作用于病毒DNA阻止其进一步复制,更昔洛韦抗病毒药性为阿昔洛韦的25~100倍,而且多次使用不容易产生耐药性。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后容易吸收,吸收后可以广泛分布至全身各处,可透过多种屏障,而且其不良反应小,不在肝内进行代谢而是直接经肾排泄,故不会对肝酶系统产生伤害,且无肾毒性;其他抗病毒药物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容易产生耐药性,也就限制了临床应用。所以更昔洛韦具有更好的疗效[5]。

干扰素可以结合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诱导相关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提高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还可以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性,提高白细胞总数的恢复正常时间,加快临床症状的恢复[6]。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对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治疗后,其住院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单用干扰素明显要短,故笔者认为这种联合用药的方案是值得推荐的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的治疗方式,且不良反应少,但进一步的疗效以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还需更大标本量的对照研究。

[1]吴霞.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J].浙江临床医学,2013,(12):1824-1825.

[2]魏民红.小儿EB病毒感染干扰素雾化吸入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5(4):71-72.

[3]廖莉,陈颖,王学珍,等.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4):730-732.

[4]马百芳,张爱华,王淑敏,等.白塞病与EB病毒感染及干扰素治疗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1):63.

[5]魏洪伟,韩萌萌,宿传荣,等.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67-2068.

[6]勾育松.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 21-22.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6.038

R373

A

1671-0800(2014)06-0712-02

321075 浙江省金华,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

叶丽春,Email:75662281@ qq.com;

猜你喜欢

洛韦病毒感染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