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传播学会新浪官微8月槽点

2014-03-18江雪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弹幕

(1)【#弹幕很“跳”#】编者按:弹幕视频早已流行多时,它以独特的传播形式凝聚了一批铁粉。今日,弹幕“跳上”大银幕,电影《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分别推出了弹幕专场。有人觉得更有趣了,有人觉得X字君让一部电影尊严扫地。

#弹幕很“跳”#微议一via@中国青年报:吐槽仍然是“弹幕”电影的最主要功能。在大工业生产流行文化的背景下,让人“出戏”多少带有点逆袭的意味,然而,“逆袭”从不是“弹幕”电影的推动力。槽点消失太快,形式大过内容,“弹幕”对于电影产业本身的推动远远小于抖机灵时的快感。

#弹幕很“跳”#微议二via@新京报:1、弹幕观影的消费者们,消费的主体并不是“看电影”,而是“参与弹幕互动”。大众娱乐形态的多元化,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2、空间环境的移植,让电影艺术仅存的高贵性也随之移除。消费目标也逐渐从“注重内容”过渡到了“注重体验”,而弹幕观影反映的就是这种心态。

#弹幕很“跳”#微议三via东方网王洪:让喜爱弹幕的观众自由选择,在逐步试点探索基础上,检验弹幕观影的实际效果,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作为繁荣国产电影和丰富影院经营的一个参考建议,帮助国产电影克服“泛娱乐”与“同质化”现状,都是有裨益可试验的。

(2)【#编制内外#】编者按:同一家单位,“编制”两字之差,待遇天差地别,央视作为业界标杆,容纳了月薪2K的外协人员至起薪一万的正式员工,如此看来,媒体从业人员入编,似乎成为了一件棘手且必要的事情。

#编制内外#微议一:@昝爱宗vv:编制永远是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的,更是中国新闻人的阵痛。在中国,暂时还不能说有真正的职业记者,记者多数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准公务员,有编制的国家给予理应获得的所有待遇,没有编制的只能靠干活吃饭——随时没有饭吃就走人,国家不养着。

#编制内外#微议二:@方宏进: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的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纸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新闻记者们为了能够作到遵循普利策提出的新闻理念,拿新闻理想当饭吃,实现新闻理想的前路仍然是一个未知。

#编制内外#微议三:@喵管家24H-么橙:事业编制类的媒体,干事的基本都是劳务派遣的年轻人。老媒体人就是等着退休。这样能搞好体制内的新媒体才怪呢。媒体行业极有可能和当年的粮油体系一样。新媒体需要技术立国……而不是还拘泥于内容,虽然内容很重要。

(3)【#传媒教育#】@董崇飞:很难听,但还是说说吧。现在各个教传媒的大学们,绝大多数是误人子弟。没有真正的新媒体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师资的传媒院校,毁人不倦。因为传统的媒体教学,毕业后很难找工作了。报社、电视台,广告下滑,人员饱和,学什么采访写作导演剪辑摄像尤其是播音主持的,几乎无用。有巨大人才缺口的,是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产品研发、产品运营、营销推广这样的职业。

#新媒体教育#微议一:@鲁佑文-波撼岳阳城2011:网络与新媒体确在颠覆既往传统媒体传播理念、受众理念、新闻采制及其传播(发行)方式,媒介产品运营、推广与赢利模式。可是国内绝大多数新闻传播院系还在教那些几乎要老掉牙的采写编评与传播理论,培养学生严重脱离传统媒体、新媒体要求,媒体不待见;也因之被新闻传播业界屡屡诟病、鄙视。堪忧!!

#新媒体教育#微议二:@维卓兄:目前传播理论是有点落后,但整体传播机制没有被完全颠覆,基础理论比如话语框架,培养理论,沉默螺旋等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适用,不过发声方式发生变化,意见领袖由以前的媒体垄断者变成了如今自媒体大咖,网络环境下众声喧哗更需要媒体人的分析和视角,精尖垂直的采写更重要。

#新媒体教育#微议三:@漠北红狐狸:关于新闻,关于传播,无论从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还是实践操作的运用,在当前不是没用了,恰恰更需要强化。不要以为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就都可以做到有效传播,尤其是对整个社会建设。高校要做的,是对课程设置的拓展与完善,这本来就应该是动态的而非固化的。

#新媒体教育#微议四:@复旦邓建国:按照托马斯 · 库恩的理论,范式要转移,只能等我们这些“老人”全死光,别无他法。@陈永东: #争鸣#我对缺少复合型人才很捉急 //@吴飞微议: //@杨伯溆:想想,在中国,大传专家一转身就能变成新媒专家,照样红得发紫 @深大丁未: 大众传播理论不太用得上了。

猜你喜欢

弹幕
B站上线特型弹幕,为品牌提供更多交互玩法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银屏戳笑点,弹幕知我心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拜托了,弹幕君
弹幕:二次元的狂欢
弹幕礼仪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