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君庭:搬出竞争力

2014-03-17宋鑫陶

商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钢铁业产品企业

宋鑫陶

钢铁产业设备是定速的,产量的多和少取决于有效的工作时间。现在的青钢是先立足国内,而且只能在产品差异化上做文章。未来青钢的突出优势在竞争力上,打造现代化的临海钢铁产业。

穿着一身蓝色的青钢工作服,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神也略显疲惫,但步履矫健,这是刚开完公司例行早会的青钢董事长王君庭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马年春节之前,本刊对王君庭进行了专访。在青岛市李沧区遵义路5号青钢厂区二楼的接待室,宣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王董事长大概只有半个小时时间来接受采访。他的行程排得很满,每天都有会,第二天还要赶赴济南。因此,简单地寒暄之后,我们的采访便直入主题。

谈起青钢搬迁,他略显疲惫的眼神开始变得专注。也许是我们的采访问题准备的足够充分,计划的半小时,最后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而他似乎仍意犹未尽。

2000年之后,我国钢企迎来产能大爆发,而这时候的青钢却远落后于同行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前行。2007年5月,王君庭就任青钢董事长、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他上任之后,青钢开始注重发展高端产品,正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改变,不仅使青钢轻易度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让青钢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谈起青钢搬迁、青钢的产品以及青钢和中国钢铁业的前景,王君庭都有着自己的思路、见地和看法。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上任初期,因为不懂钢铁,曾每周末去北京找专家、教授,学习钢铁知识。

如今的他,早已很懂青钢,很懂钢铁。

只要投资到位,钢企都能解决环保问题

商周刊:我国大规模的城市钢厂搬迁是从“十一五”开始的。有人说,“城市钢厂搬迁不是个好办法”,因为“搬迁的理由无非是环保,那就把环保做好就可以了。”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王君庭:“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很快,钢铁业更是发展迅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钢铁企业,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和效益。

当时的突出问题就是环保。一方面,国家在不断提升环保的标准,越来越严格。钢企需要通过设备的大型化和现代化,以及加大新设备的投入,来跟上这种变化,但城市市区却无法满足城市钢厂对发展空间的需求。所以,钢企就要转移到不限高,对城市环境等影响小的地方去发展。另一方面,一批新兴的钢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生产,高耗能、高排放,只考虑企业的成本和利益,缺乏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低层次、重复建设的小的钢铁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很快,但却没有采取好的环保措施和技术手段,没有考虑到环境治理,给钢铁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现在国家要重点治理钢铁企业,就是因为有些省份有很多这样小的钢铁企业,所以国家这次提出要压缩8000万吨产能。

城市钢厂讲求环保搬迁,是因为确实有环保、环境方面的问题。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环保标准也不断提高,城市钢厂只能搬迁外移。

商周刊:钢企搬迁,不是现有钢企的简单复制,更不是污染搬家。青钢搬迁之后,企业将会有怎样的变化?青钢如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变过去“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

王君庭:企业要减少污染,必须要减量排放,而减量排放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把一些能够再利用的利用好。这一方面减少了排放,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会大幅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发展循环经济上,搬迁到董家口之后,企业将不会有任何一根管道通向海里,做到了水的零排放和零污染;水渣(炼铁的渣滓)不再像过去那样带着水拉出去,而是依靠先进的工艺,在车间内部完成,做到渣不出厂,再通过深加工,做成塑料、化工的中间体或添加物等产品,供给相关业态的企业。钢渣以前必须依靠露天风化,现在我们是选德国最好的设备进行现场处理;炼钢产生的尾气不会再排放到空气中,而是全部回收,用来发电,使自发电率由现在的13%提升至65%以上。既减少了浪费和污染,也减少了对社会电力的需求,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解决污染问题,也要靠设备的大型化和装备的现代化。不论是高炉,还是炼钢,设备大型化之后,自身的能耗会降低,利用率会提高,排放也会减少,既解决了炼钢工艺上的问题,也解决了环保问题。此外,就是采用一些先进的处理技术,加大硬件投资的力度。实际上,解决环保问题,只要投资到位,钢铁企业都是能解决的,所以投入很关键。

商周刊:也就是说,以前的钢铁企业都忙着赚钱,忽视了环保,而环保实际上做起来并不难。

王君庭:做环保,只要企业加大投入,是能做到位的。企业投入高不高,主要是看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

2012年12月31日,青钢搬迁获得国家批复。2012年10月1日,国家颁布了冶金企业一系列的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对钢铁企业环保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钢搬迁项目是这个标准颁布以后第一个国家审核批准的项目,环保标准均高于之前审批通过的项目,可以说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最高水准。因此,我们就必须按照国家的新标准来做,那就需要加大投入。

青钢一天进进出出的所有车辆达2000多辆,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都有影响。搬迁之后,我们的运输方式将会全部改为皮带运输,而且皮带也是被罩起来的,既没有损耗,更减少了污染。

在实施专业化运营上,以前是我们来运营和处理污水、脱硫、除尘等工作,环保来监督我们,现在我们的做法是,请国内粉尘或者脱硫最好的企业,找专业化的公司来运营,然后按照吨钢产量付钱给对方,所以就变成了他们来处理,我们来监督。他们的效率比我们自己做要高,而且他们更专业化。比如水渣的深加工,我们跟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合作,将来要向纳米方向发展。虽然青钢占主导,但他们有运营权。

商周刊:青钢实施这种专业化运营方式,在国内钢企是不是先例?

王君庭:目前,国内钢企也有这么做的,但青钢做的是最全面的。我们主要是投资主流程,而辅助流程是为主流程服务的。主流程如果控制不了辅助流程,我们是不能做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能够控制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把其他的交给别人来进行专业化运作。endprint

不可控的可以不做,但可控的要放开做。不可控的概念就是,他做不好就会给企业的生产工艺带来影响,那就没有必要去做。

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效率高、成本低,利润才会高。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所以青钢也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海水涨潮涨上来的,而是双方共同追求效益和利润。

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做好产品的转换和提升

商周刊:在青钢搬迁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里,项目建成投产之后,青钢的发展思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都将实现脱胎换骨的改变。您刚才为我们介绍了青钢的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那么在盈利模式上,青钢将有什么变化?

王君庭:我国钢铁业的问题是,钢企一直遭受着上游矿石和下游做深加工的企业两头挤,所以盈利模式要发生变化。

以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从主业上考虑,生产多少钢,然后能卖多少钱。现在的盈利模式是考虑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在上游,以前是单就钢铁论钢铁谈运营模式,没有真正伸开手脚,现在是要多做一些文章,包括矿产资源的运作和现代化物流的运作等。下游则是要做深加工,目标是占比达到25%,以前单纯做钢材,将来要围绕产品做钢材,吸引企业到周边建厂,形成与客户的紧密联系。

其次是要对内部管控体系进行精细化管理,大力实施零库存管理,因为库存量很大,管理不好,会影响效益。包括可能会将一些工序外包,以及做服务外包。搬迁之后,会成立工程公司,在满足基本生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化的工程实施,将信息化实施工程的人员进行社会化,以达到各个层面的精细化。而且新厂离港口很近,物流操作好了,也会大量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

商周刊:青钢搬迁算是比较晚的,这也有利于我们吸取其他钢企搬迁的经验和教训。之前有的钢铁企业搬迁,在目前看来,并不是很成功,这对青钢是否有所借鉴和启示?

王君庭:青钢的运营模式,就借鉴了有些钢铁企业的教训。有的钢铁企业搬迁后形成困境,是与当时的建设背景相关的。当时市场板材的比重很低,船舶业的发展很快,建筑业也对板材有大量需求,衡量一家钢企水平高低、盈利多少,业界都将其定向为板材。所以,大家都大量上板材,而且要上宽厚板,这种忽略自身优势盲目跟风是不可取的。

当时钢铁业的利润非常丰厚,有的钢企考虑的是如何把产量做大,多赚钱。所以搬迁时投资规模很大,导致企业的折旧和财务费用非常高,核心问题还是出在产品和投资上。吸取了这个教训的青钢,就要分散投资方法,主要投主业,其他的分散投资。

商周刊:吸取部分钢厂在产品定位上的教训,青钢搬迁之后的产品定位会有哪些不同?

王君庭:青钢将来的产品一定是要将我们的工艺和市场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形成的优势。如果脱离了这个,那就相当于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企业。青钢就不是搬家了,也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所以,青钢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条件下进行产品的转换和提升。这样,市场是相近的,技术也是有保障的,而不是脱离自己的现状,好高骛远的发展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未来,青钢的钢帘线、胎圈钢丝、弹簧扁钢等的传统优势要保留,并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增加弹簧钢、齿轮钢、轴承钢、耐蚀钢等制造业所需的高端、优质钢材,同时开发机械、汽车、造船、海洋工程、风电、核电等行业的高端特种用钢。搬迁之后,青钢400万吨的产能不变,但特种钢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5%左右提升至55%。所以,搬迁之后,青钢也将更名为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就是因为主产品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对未来企业产品的新的定位和发展。

青钢的优化将是目前钢铁业最好的优化调整

商周刊:我国重点钢企2013年9月末的资产负债率是69.63%,是近10年来的历史高点。有人断言,也许用不了一年,钢铁业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不是产能过剩,而是资金链断裂。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王君庭:企业倒闭的唯一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包括高昂的人工成本,这都将困扰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这次青钢搬迁的投资会压的非常低,精打细算,吨钢投资的成本可能会创造我国的新低。

有的钢企投了六七百个亿,吨钢投资可能就会达到一万多元,这是相当高的,而青钢将不会超过3000元。企业要努力实现在低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出好的产品来。如果用高成本去生产跟别人一样的产品,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

我们在整个的优化设计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搬迁设计总图,前前后后改了32次,其中一次修改,是因为多了一条50米的传输皮带。因为设计图纸是与企业未来的运营相关的,所以在场地工艺流程布局上,我们考虑的很全面。甚至可以说,青钢的优化将是目前钢铁业最好的优化调整。

商周刊:现在我国钢铁业面临的大问题,还是产能过剩,而且利润率极低。那么,未来青钢如何保证自身的利润?

王君庭:现在青钢面临一个老国有企业共同的问题,人均效率很低。搬迁之后,青钢的人均效率可能要提高三到四倍。设备大型化和装备现代化之后,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大量的富余人员也会减少。

此外,老的体制机制没变,仍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资本运作非常低,使得企业的财务费用非常高。搬迁之后,青钢将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不再主要依靠银行借钱和债券融资,而是从资本市场拿钱。同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未来,也将会研究和筹划企业上市问题。

未来的青钢,会是一个洁净的钢厂

商周刊:钢企希望借助环保推动产能出清,转型重生。就现在钢铁业的整体形势而言,你认为前景如何?

王君庭:事实上,在我国高速发展阶段,除国家的垄断行业,真正产能不过剩的行业并不多。如果一个产业有15%左右设备利用率的过剩量,对这个行业的竞争是有利的,钢铁行业的问题是过度过剩。

过度过剩造就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开始拼价格,互相压价,形成低层次竞争;二是当企业没有了效益和利润,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就更不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endprint

钢铁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虽然过剩,但是转产较难,还是得做钢铁。而且钢铁业投资很大,进入和退出的门槛相对较高,企业一旦停下来,损失会很大,所以停不下来。

商周刊:青铜提出将来要打造现代化绿色钢城。对于现在的青钢和未来的青铜,您有着怎样不同的定位?

王君庭:现在受装备和空间的限制,青钢主要是在产品上做文章,通过如何实现差异化,使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但对于整个产业的提升,特别是对下游产业水平的提升,青钢要跟上其提升的步伐。

钢铁产业设备是定速的,产量的多和少取决于有效的工作时间。现在的青钢是先立足国内,而且只能在产品差异化上做文章。

未来青钢的突出优势在竞争力上,这体现在产品和成本两个方面。搬迁之后,企业的成本会有竞争优势,消耗降低,循环利用。如果不算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青钢一年总成本会降低13亿元,其中发电会节省六七亿元。未来的优势会非常明显,它的整个模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会是一个非常洁净的钢厂。

未来,我们要打造的是现代化的临海钢铁产业。通过设备的大型化、装备的现代化、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绿色钢城。

记者手记:

在这次专访之前,记者第一次见到王君庭是在青铜就环保搬迁项目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情况的介绍会上。与很多企业“一把手”喜欢大而空的发言论调不同,王君庭不论是介绍青钢搬迁,还是对记者提问的回答,都显得细致而周详,你会感觉到他对青钢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熟悉。他吐字不快,但思路清晰,对企业目前的困境和将来的走向,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应该有的品质。一个企业的格局大小,有时候正是取决于企业掌舵人的眼界和思想理念。不一定心要有多大,而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舞台。

青岛这个城市仍然需要青钢,只是需要让它换一个空间,在辗转腾挪中,实现价值升华,实现凤凰涅槃。王君庭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对企业的搬迁和规划有着坚定的执著和周详的部署,并严格贯彻执行。

上任6年多,他带领这个一度濒临困境的企业,重新收获了信心,并敢于去畅想未来的美好图景,特别还是在全国唱衰钢铁业的今天。这样的自信当然不是盲目的,从他如何打造循环经济的样本,如何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绿色钢城的规划中,很多将来要实现的东西都已跃然纸上。

按照搬迁进程,青钢明年就将搬迁完成,新厂区也将建成投产。通过这次专访,我们似乎更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青钢将会在这座城市中找到新的坐标和定位,也将带给这座城市和我们更多的惊喜。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铁业产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5年亚洲钢铁业盈利能力探底回升展望稳定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穆迪:美国钢铁业面临缓慢复苏
钢铁业过剩之下有商机:汽车板市场“钱景”可观
当前我国钢铁业的困境与银行信贷管理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