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南朝才女鲍令晖

2014-03-14杨诗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诗品思妇诗人

⊙杨诗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统治下,文坛历来被视为男权天下,被世人熟知的女性文人寥若晨星,但随着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汉魏六朝富有才华的女性诗人开始登上诗歌创作的舞台。钟嵘《诗品》品评了自汉迄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其中女性诗人仅有四位:上品汉妃班婕妤,中品秦嘉妻徐淑,下品鲍照妹鲍令晖、女史韩兰英。这足以肯定鲍令晖在文学史上的才女地位。

一、生平简介

鲍令晖,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著名文学家。陈延杰《诗品注》云:“《小名录》载:鲍照妹,字令晖,有才思,亚于明远,著《香茗赋》,集行世。”《香茗赋》今已失轶,现存诗歌依次是:《拟青青河畔草诗》《拟客从远方来诗》《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诗二首》《题书后寄行人诗》《寄行人诗》《古意赠今人诗》。令晖才华,在当时颇具盛名,连当朝皇帝都知其名,钟嵘《诗品》记载:“照尝答孝武云,臣妹才自亚于左棼①,臣才不及太冲尔。”

虽是南朝有名的女性诗人,但鲍令晖在正史中并没有传记,就连后世一些诗话类著作也少有记载,这是因为在男性主宰的文坛,女性文人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王辉斌在《鲍令晖及其诗歌述论》中,考证她为南朝刘宋人,约生于公元421年,卒于公元457年,享年三十七岁。至于何时成婚,夫家是谁,有无子女等,因没有确切资料可以考证,只能作罢。在封建思想统治下,文人读书多是为了取得功名,入仕为官。汉魏六朝时,女性诗人屈指可数,那身为女性的鲍令晖走上诗歌创作就有其独特的渊源。

二、成为女性诗人的原因

(一)社会背景 1.政治因素。自古以来,女性的身份始终低于男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六朝时期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单纯附庸于男子,后宫女官参政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六朝时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也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契机。社会文化的逐渐开放,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女性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这为女性出现在文坛上提供了可能。2.文学观念的发展。六朝文学,自西晋起,开始侧重表达内心真实情感,但在当时奢靡、缺少激情的世风下,主流的文学观念更倾向于表现能力的追求,缺乏创造力,从而兴起了古诗拟作之风。文学观念的发展对女性诗歌创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背景 1.士族阶级。鲍令晖的家庭情况虽无法详细考察,但通过鲍照的诗文作品,可以推测出鲍家兄妹极有可能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士族家庭。魏晋之后,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盛,士族家庭的女性多受家族学术风气的影响,渊深的家族文化熏陶,为她走上诗人道路起了推动作用。2.鲍照的影响。鲍照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才华少时就得到赏识,鲍令晖在兄长的耳濡目染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就更加水到渠成。鲍照的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就是写给令晖的,鲍照做此家书时令晖方二十出头,以这样的年龄便可通解此文,一方面反映了鲍令晖的博才深学;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兄妹二人感情深厚,互相为文也是家常便事。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自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儒家思想兴盛以来,中国古代女子一直带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六朝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使文人开始反思,开始关注内心、关注个人。这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竭尽全力地挣脱礼教的枷锁,敞开心胸,想要通过自己的诗歌来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反映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因此,女性意识觉醒是鲍令晖成为女性诗人的根本原因。

三、诗歌特点

鲍令晖留存的作品并不多,除了失轶的《香茗赋集》,现存诗歌仅七首,通过分析她的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她的才华。

纵观整个南朝文学,“拟”“代”之作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鲍令晖现存诗歌形式上分为“拟”“代”之作和乐府诗两类。鲍令晖的诗作,虽受鲍照影响,但又有差别,鲍照在形式上皆为乐府诗,鲍令晖则都拟《古诗十九首》,但在内容上又注入了丰满深厚的感情。《拟青青河畔草诗》:“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这首诗形式上拟了《青青河畔草》,但内容上改变了原作以第三人称进行描写的手法,思妇也变成了一位淑女,思念的不再是荡子,而是征人。因夫君早从戎,少妇在家孤独打发日子,月夜弹琴,看到月圆如镜,自己美丽的容颜因缺少了悦己者而备感孤独,这样无边的春光中,思念丈夫的春心无处寄托。

《拟客从远方来诗》:“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拟的虽是《客从远方来》,但内容经过创造,集中抒发了身处异地夫妻间的相思深情。全诗在内容上围绕“鸣琴”来抒情,看似咏物,但又托物言情。古人常用“琴瑟和鸣”来形容夫妻间的爱情,这里以琴作为爱情的信物,更加饱含深情,尽显爱情的美好。

《代葛莎门妻郭小玉作诗二首》,是鲍令晖为丈夫出征在外的思妇郭小玉代言而作,内容上都表达了郭小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此处选取第一首:“明月何皎皎,垂幌照罗茵。若共相思夜,知同忧怨晨。芳华岂矜貌,霜露不怜人。君非青云逝,飘迹事咸秦。妾持一生泪,经秋复度春。”这首诗在形式上同样拟了古诗《明月何皎皎》。原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游子他乡思故之情,一为女子闺中望夫归来之感慨。鲍令晖此诗属思妇诗范畴,取原诗中女子闺中盼夫归来之意。

除四首“拟代”之外,她的乐府诗也不容忽视。

《题书后寄行人》在《乐府诗集》中题作《自君之出矣》,列入杂曲歌辞,这个乐府诗题,自汉末到唐代,都无一例外的用来抒发思妇对行人的爱与思念:“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庭前华紫兰”到“物枯识节异”来暗示季节由秋到冬的变化,表达了思妇“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的期盼之意。

《寄行人》:“桂吐两三叶,兰开四五枝。是时春不归,春风徒笑妾。”这是一首爱情小诗,脱胎于南朝乐府民歌。前两句写景,描写春日的美好;后两句抒情,写出不见君的苦恼,表达浓郁的相思之情。

总体而言,鲍令晖现存七首诗,就题材和内容,都属于思妇诗范畴,但借旧题言“相思之意,相爱之情”的新意,诗中思妇的地位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大胆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对待感情,追求的不再是丈夫恩赐般的情,而是相互对等的爱情;不再是一味的埋怨,悲悲戚戚,而是开始将自然的万物变化,人的容貌年华和情感联系起来,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呼喊,表达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

《诗品》评鲍令晖诗歌语言“崭绝清巧”,她的诗歌中多用对偶句,讲究对仗工整,对格律也开始探索和尝试。“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桂吐两三叶,兰开四五枝”。鲍令晖的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和谐圆转,自然而少雕饰,多见古朴之美,结构井井有序,清新雅质。

四、文学成就

钟嵘《诗品》谓令晖“拟古尤胜”。她的拟古之作,较之前人,更加注重字逐句炼,对仗工稳,运用对偶句,一方面保持了南朝古诗风貌,另一方面又添加了近体格律中的一些新因素。她的五言小诗,兼有唐诗风味,《寄行人》即是一首平仄和谐的五言绝句,开唐人五言绝句先声。她在诗的格律方面进行有意的探索,为唐代近体诗的最后完成创造了条件。

鲍令晖现存七首诗虽都属闺怨题材,但思妇的形象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在她之前,文坛上出现的闺怨题材诗作,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假托女性的口吻来做诗。然而男性做诗其创作目的多是功利性的,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女子,不论思妇还是弃妇,命运都是悲惨的,从而使官场失意的男性文人产生共鸣,他们的闺怨诗其实多是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怀才不遇”,借女子的悲惨命运和卑下的社会地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虽极力模仿,但所做诗歌多流于表面,过度追求辞藻的华丽,内容过于单一,不够充实。鲍令晖的“闺音”不再一味“哀怨悲切”,而是“情怨兼长”,古朴自然不加过多雕饰的语言,真实地传达了女性内心的呼声,真情流露出了她们对待爱情的执着和忠贞,更具有人格魅力。

鲍令晖不仅用诗歌证明自己,也证明了这一时代的女性群体。她们也有自己的爱恨嗔痴,也追求、抗争、憧憬过,这标志着心灵的丰富、人性的觉醒,她的作品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巨大的历史进步,对后世(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女性文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的才华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南朝文坛的天空上闪烁着光芒。

① 左棼:西晋女文学家,左思之妹。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

[1]钟嵘.诗品[M].历代诗话本[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王辉斌.鲍令晖及其诗歌述论——兼与西晋女诗人左棼比观[J].重庆教育学院报,2008,21(4).

猜你喜欢

诗品思妇诗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诗品出于人品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