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开展生存教育的实践初探

2014-03-13练芬玲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练芬玲

【摘要】据统计,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000多人,校园安全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校园中如何开展生存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死亡的阴影,也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生存德育的含义出发,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生存德育的实践进行了探索:从统一师生思想,感悟生命的意义;开展主题实践,体验生存的策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生命的大伞等三个角度展开阐述。

【关键词】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克德洛尔等著)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学会生存”四个字特别让我引起了关注。

我曾经查阅了相关的报道和资料,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000多人,意味着每天有一个班级消失,这一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校园安全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火灾、溺水、踩踏事件、性侵犯、艾滋病等。有专家指出,通过生存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校园中如何开展生存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死亡的阴影,也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省:是时候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了!最近,我对生存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收集,并在学校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与尝试,希望我的学习与收获能给德育工作者激起共鸣。

一、生存教育的含义

(一)生存教育的概念

通过一系列的生存教育活动,渗透尊重、珍爱生命的德育理念,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生存教育的特点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龙卷风等),事故事件(如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主义、安全事件)等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面对事故,冷静判断,规避风险,自救救人,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生存意识,即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人类之所以繁衍不绝、昌盛兴旺,是其生存意识强烈、生存手段多样的缘由。但是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年代,我们“421”家庭让不少的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备受家长的溺爱,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就显得极端无能。所以才屡屡发生儿童被人贩子拐走、玩弄电插座触电孔、掉进浅水河中因不会游泳抑或被吓懵而溺死等不胜枚举的悲惨事例。

生存德育观提倡德育以活动为中心,所有德育活动以学生生长为中心。在德育历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品行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敬重他们,解放他们,体贴敬服他们,建立有利于他们全面、自动生长的多种多样的活动(相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行方面的活动和情绪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长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实发展,培育学生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看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二、生存教育的实施

生存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同样离不开以活动为中心。如何在校园中开展生存教育活动呢,我认为:

(一)统一师生思想,感悟生命的意义

对师生进行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学习和领悟生命的过程、学习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体现人文关怀,倾注人文情感,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形成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使自己能够度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刊、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习宣传活动,营造热爱生命、珍惜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主题实践,体验生存的策略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根本要求,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

1.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己做主,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参与社会活动,让孩子多看、多想、多做,从而增长见识,以促成孩子及早自主自立。

2.注意培养孩子自救能力,利用班队课,让孩子了解认识 “生存的意识、条件、手段、方法,以及为什么会死亡”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知识,教给孩子“怎样面对强暴”“如何救触电者”“怎样救溺水者”“如何防止雷击”等具体行为方法。

3.培养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如何快速应变突发事件”,“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

4.时时注意给孩子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如给孩子们讲中国古代7岁的司马光举石砸缸救人的故事,让他们体会遇到危险时不慌张,开动脑筋进行自救。记住常用的电话,如“110”“120”“119”等。

5.通过生存教育提高学生对遭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使师生掌握防灾救灾的常识和技巧,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灭火器的使用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提高生存能力,防灾救灾,自救救人,切实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endprint

(三)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生命的大伞

生存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势互补、互为延伸,共同构建生命的保护伞。

1.壮大校外辅导员队伍,整合教师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如我校聘请了武警中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的叔叔们给孩子当校外辅导员,每年我们通过讲座、参观、演练的形式让孩子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火灾自救的措施、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

2.多学科共同关注,整合课程资源,开展多彩活动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的班队课、人与自然、心理健康等课程教学应该把生存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升旗仪式、学校宣传窗、校园小广播、学校网站等都要成为宣传生命意义,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阵地;每年的安全月、安全周,每天的安全5分钟,都是开展生存德育的切入点;同时开展适当的校外实践活动,如军训、综合素质基地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技巧。多学科的关注与整合,使生存教育有了更加厚实的载体,也使安全教育有了更加鲜活的内容,一举两得,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3.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协作,共同构建生命的保护伞

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存在着由学校单打一的教育形式,虽然学校工作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但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却是各管各的事,说起来大家都重视,但行动起来缺少协调和合作,效果不显著。但是对于“学校安全事故”,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生家长密切关注的焦点。

安全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日常生活中的用电、交通、消防、食品保健,甚至于避灾等方面的知识都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教育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尤其需得到消防、交通、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因此,生存德育需要与家庭安全教育相结合,由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协调与配合的形式,把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把单一传授安全知识,转变为在认知基础上,加强行为训练教育;把学校过去单一的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型教育。使各种教育资源既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又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

总之,生存德育还是一门刚刚开始的课程。我们对生存德育也只是从书本、网络等地方获取对它的初步认识,但是,在“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学会生存。因此,生存德育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更需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让生存德育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我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生存德育也一定如一朵奇葩,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学校管理新探索丛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郭凯.中小学校安全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 李政涛.为“生命·实践”而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毕力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