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陈言之务去,写出“我”的作文

2014-03-13张小霞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来者作文题目题目

张小霞

【摘要】使作文有看头,最根本的问题是下笔前的构思,如何立意,如何使文章高远独特,有深度,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作文;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大量的学生作文,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眼看到底,老生常谈。那么,如何使作文有看头,有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我想,最根本的问题是下笔前的构思,设计,也就是立意,立意是方向,立意是标杆,立意是选择。它决定了文章的基调,高度,风格。

“千古文章立意为高。”王夫之以“统帅”称之。那么,如何去立意,如何使文章高远独特,有深度,有个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拙见。

一、顺流而下法

这种立意方法就是顺着材料中暗含的积极的、昂扬的情感或认识,顺势拓展开来,表达大众的普遍想法。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规律,中规中矩,平稳安全,因而被大多数学生采用。

比如,按时间顺序来写。2013年江苏扬州卷“渐入佳境”,“渐入”一词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考生只有依据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过程,文章定位才能准确,立意才正确。

二、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就是从反面思考,另辟蹊径。运用这种立意方法可以打破常规,提出与一般人不同的观点,使文章新颖独特。

比如,2013年山东滨州卷以“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题,大多数考生会把“你”理解为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而有一位考生反弹琵琶,将“你”定位于打击自己,给自己磨难的对手。正是这个处处让自己为难的“你”,激起了自己的勇气,让生命更精彩,让自己超越了自我。

当然,这种方法要注意反得合乎情理,掌握分寸。

三、大题小做法

有时有些作文题目比较宽泛,属于大众化题目,此时,若针对题目全方位泛泛而谈,就不如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会使文章更出彩。细化话题,对生活中的小事深入挖掘,也会发现大道理,大智慧。从小的角度立意,同样能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

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和席慕蓉的散文《贝壳》就是很好的范例。添加适当的修饰语,缩小话题,确定立意。

四、小题大做法

所谓的“小题”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人数较少的题目。对这样的题目,如果做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在事件的意义、道理、问题上下功夫,力求立意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方法主要是要发散思维,要放开视野。

比如,2012年广西南宁卷“我心目中的良师”,大部分同学将良师锁定在人。其实生活中能给我们有益的指导和启示的事物有很多。一棵花草,一只小虫,一处风景,一种境遇,认真审视,总会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还有2012年浙江宁波卷“你是我的一本书”。“书”不仅仅是纸质的书,更有能给我们知识、智慧和思想的人、事、景、物。一位学生将“你”立意为“四季”,表现四季对自身的教导和启示,主题是“敬畏自然”,就很新颖独到。

又如2013内蒙古呼和浩特卷“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好多学生把“声音”定位在某个人说过的话,可是也有考生把“声音”定位为自然界的雨声、历史上爱国英雄的登高一呼、开国元勋们的舍生忘死的精神、李清照婉约低回的轻吟……而这些立意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珍爱凝视。

五、横向立意法

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判定人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种方法就是横向立意法。

比如2012年云南昆明卷“班里那点事”,只要围绕班里这个范围,可以将师生、同学、班级、学校之间的所有的事情都写入文章。又比如2013年四川乐山卷“那微笑,给了我——”有学生补了“智慧”一词,写了三个场景:面对困难,那勇敢一笑,给了我坚强;面对成绩,那淡然一笑,给了我平和;面对父母,那由衷一笑,给了我幸福。同样是笑,不同的场合,其内涵也不同。

六、纵向延伸法

所谓“纵向延伸”就是通过纵向拓展材料,拉伸话题,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方法最多见于时间上的纵观古今,一线串珠。比如“十六岁,我多了一分——”,有一位学生就补了“梦想”,他按小标题式写了历史上司马迁、周恩来、毛泽东的不同梦想及为理想做出的坚韧不懈的努力,然后写我多了一分理想,要为理想去奋斗。就显得大气开阔。

还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等也是延伸法的范围。比如2013年山东日照卷“含泪的微笑”,文章写出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就需要由果推因,详细写来。一位考生写“童年的无邪让我幸福含泪微笑”,通过回忆童年的美好和天真,表达幸福的感受。

七、化虚为实法

就是要把作文题目转化成具体切实的事件、动作、心态、信念之类的具象,这样才能有下笔的前提。

比如,2012年山东日照卷“昂起头来真美”,“昂起头”是一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却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自信。考生学会转化,便能确定符合主旨的立意。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拙见。希望与诸位同仁一起探讨交流。最后,我想用前人戴思初所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虽然,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做到他所说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坚持不懈地向这个目标努力。让我们期待学生们写出更多新鲜活泼、深刻独特、有真我的文章来!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来者作文题目题目
怕“羊”
后有来者
关于题目的要求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高中语文教材选取古代作品目的再认识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来者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