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2014-03-13李长萍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语文教学

李长萍

【摘要】教师引导学生悟出了多少,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本文探讨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对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诟病之声就从未停止过,包括一些学生家长在内的人甚至认为几个月不上语文课,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那么为什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如此低效呢?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不会阅读,没有真正“读进去”,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而学生真正收获的东西太少了。新课程特别强调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然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观念仍然束缚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等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带着脑子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真正“读进去”,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又在哪里呢?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由文章的情境展开联想,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是学会阅读的第一步。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曾说过,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桌丰盛的宴席的话,师生应该共同品尝,交流彼此的感受,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描述美食的滋味,学生根本就没有真切的感受,又谈何喜欢呢?的确,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教师不要总想着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的领会、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三分,也比老师灌输给学生十分要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多重对话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用思想碰撞思想。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特”、“精辟”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更不用说是课前的任何设计所无法预见的,任何人为导演的“亮点”“高潮”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绽放出的心灵之花更灿烂美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平等、民主、探究都将会一一呈现。

笔者曾执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寒风吹彻》,其中作者回忆了那些曾被寒风吹彻的往事。那些细致生动的描写,细腻深刻的体验,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们仿佛被带到了寒风袭袭、寒气逼人的冬日,身心都经受着寒冷的侵袭。文章很容易唤醒读者的人生体验,基于这一点,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文中作者回忆的被寒风吹彻的往事引发了自己什么样的联想,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纷纷回忆自己曾经历的寒冷体验,作者的体验与学生的体验产生了共鸣,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又加深了这种对寒冷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阅读中有所收获,因为他们能把自己摆进去,有欣赏,有联想,有共鸣,有分享。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才能起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 所以说,读出自己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唯有真正走进文本,去欣赏、去联想、去体味,才能有所收获。

当然,学生仅仅读出自己还不够,阅读要力求深入就要读出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因此,引导学生读出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谓的“读出问题”就是要质疑,要追问,要研究,要批判。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唯有带着脑子读书,才能读出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这样的阅读才算真正读进去了。很多学生不会读书,很大程度上源于不会质疑,没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然习惯了老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自己,而懒于思考,抑或是根本就不会思考。这种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机械的,死板的,其收效甚微。相反,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问题,就能使课堂产生活力,在思维的激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点燃他们思想的火炬,让他们真正读进去!

笔者在执教《祝福》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没有老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读,看看他们能读出什么样的问题。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有分量的问题,“祥林嫂悲惨地死在祝福的晚上,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呢?”而这正是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顺势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回答要有理有据。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热烈的讨论中,有些小组内甚至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展开唇枪舌剑,举手让我来决断。我对学生的参与热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就在彼此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发言很是精彩,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见解之后,我再来发表意见,亮出封建礼教是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一观点,所有的人均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才会表现的如此冷漠、无情。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思维也被进一步引向深处。如果仅仅告诉学生封建礼教杀人,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自然收获有限。相反,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学,在学生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思考后再来研讨交流,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事实证明,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因为他们真正读进去了,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快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才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硬道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始终着眼于学生如何“学”好,而不是自己如何“讲”好。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的确,教师所追求的永远不是自己讲了多少,而是引导学生悟出了多少,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语文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和探索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与教学、生活实践的搭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