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03-13张娜傅宗洪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调研报告网络语言

张娜+++傅宗洪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年龄大多在12—18岁的中学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面对浩浩荡荡的网络语言大军的“入侵”,如何守住我们的“语言主场”,确保中学作文教学能在有序的情境中进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并且在应试教育阶段收到最佳效果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学生作文;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因特网在中国内地开始运行。1994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从此,互联网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I)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1.72亿,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8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就达到了2.53个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BT”代表变态,“稀饭”代替了喜欢,“886”代表拜拜啦,“顶”代表支持……大多数网民都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年龄大多在16—18岁的高中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

一、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分析

为了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实地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在高中学生的周记或作文中,平均有29%的学生会偶尔使用到网络语言,51%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网络语言,20%的学生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一)个人视野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在调研中,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学生们对“偶”、“恐龙”、“潜水”、“土豪”等流行的网络词汇的意义了解得越来越深刻和全面。据统计调研,学生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普遍对网络语言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个体认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程度

从高一到高三,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周记和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但是,部分同学由于担心在考试中会因网络语言而扣分,因此就减少或自觉杜绝使用网络语言。即使使用,也会使用没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的网络词汇。尤其是高三学生,由于高考或老师的严格要求,大多数人在作文中都不使用网络语言。

(三)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

据统计,约占68%的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对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比较排斥,尤其是拥有错别字、语法错误、低俗字眼的网络词汇。拥有15年教龄的高级语文教师唐有名说:“根据2007年的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因此,在平时的周记或作文训练中我就明令禁止他们使用网络语言,即使是表意正确、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也不行。”

(四)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使用意愿

网络语言表达贴切、形象,书写简洁、方便,时尚、有个性,能缓解压力、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等特点对学生们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此外,在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语言,不用的话有可能就会当作是“异类”,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嘲笑,被认为是“OUT”了。

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的作文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网络语言简单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作文的写作效率;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逼真,这使得作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作文生动有趣;网络语言求新求异、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网络语言随意性大、缺少规范使得作文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作文纰漏百出;网络语言自身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作文质量以及对母语的认知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用“霉女”来代替“美女”,“鸭梨山大”来代替“压力山大”或“亚历山大”,BT来代替“变态”,这些错别字、有歧义的字眼、低俗字眼严重扰乱汉语秩序,一旦运用在作文中,就对传统的中国汉语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策略

在本次调查中,约占58%的老师明确表示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33%的老师认为规范的、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的确,流行的未必就是经典,新奇并不代表创造。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加大了汉语语法秩序的规范;挑战严肃认真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对作文,甚至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引导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疏导并不代表“一棍子打死”。

(一)以语法为依托,强化作文基础

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最让学生头疼,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坚持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原则,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旁观者。但是,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对于中学生学好母语,提高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影响就体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上。语法素养决定学生的母语基础,这对于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只有以基础为保障,学生才懂得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至少可以分辨哪些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endprint

(二)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

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课堂实录显示,大多数老师都坚持着传统的“定主题—讲要求—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安排作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作文。教师评改完毕就标志着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束,个别老师会朗读优秀篇目。因此,学生的作文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40分左右。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花费时间,效率还是最低的。命令禁止不仅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毫无用处,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改革作文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例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鼓励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展示作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以外,开展“我谈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的辩论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这一措施的实施,就把有语病、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放在了全班同学的“放大镜”之下,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就能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明确网络语言的利弊,对规范作文课堂、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交流为保障,塑造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一直都是老师们的责任所在。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尤其是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明白“道”的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板块的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师不仅可以透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的性格,更能把握他们的思想状态,洞察他们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语更是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此外,通过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开展活动也好,教育引导也罢,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宗旨而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情、校情的方式,避免学生使用粗陋、错误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规范写作,在提高作文成绩的同时,促成作文课堂的有序回归。

通过实际调研和访谈,笔者得知,许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它们仅仅是某个时间段的一种网络交流或口口相传的词汇,没有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规范语言的严格鉴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由于现在他们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便带进了作文中。高中时期,同学们应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随意跟风。因此,我们要讲究网络文明、尊重传统文化,尽量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即使偶尔使用,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8).

[2]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前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仲伟丽,申小龙.革命来了[N].E时代周报,2005.

[10]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06).

[11] 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12]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编辑:陈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研报告网络语言
关于天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德江县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关于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认同问题的调研报告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