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经典,创作精彩

2014-03-13张弛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阅读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所谓“立体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将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原点,引出经典美文的阅读、生活素材的积累、写作方法的针对性训练和以生为本的课堂活动的四个层面,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这四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延伸,成为一个体系,不断拓展出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疆域。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效果,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与课内外的阅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并且应该在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条件下,细化作文的训练点,成系列、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立体作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数学生都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平常写作文都比较被动、枯燥,并且难以兼顾审题、选材、结构、语言、立意等多方面。而语文教学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一方面,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历尚浅,视野比较狭窄,因而所写作文大都不够精彩生动,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另一方面,课时量相对紧张,语文老师大多忙于完成课本教学内容,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对“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就尤为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每个单元一次的课堂作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稳步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一、现状分析

以“命题→写作→批改→讲评→修改”为主要模式的作文教学缺乏针对性,而且与其他语文教学的链条脱节。

我全面分析了学生的现状,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大多数的作文教学都采用以下的模式:依据课本内容,每个单元布置一篇课堂作文,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写,然后由老师批改,发现问题,再用一节课讲评,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回家修改自己的作文。现行的作文模式主要以“命题→写作→批改→讲评→修改”这五个环节为主。从理论上讲,对于一篇作文而言,这种模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一次写作的训练,能够知道自己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修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的作文提高速度非常缓慢,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的一篇作文中存在许多问题:审题不准、材料不新颖、感情不真挚、语言不生动、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通过一次两次的作文训练都是很难完全解决的。我们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线条太粗、面面俱到,没有真正地“以生为本”,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兴趣。而通过一次或几次作文能解决其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应该对这些问题逐个击破,让每一次作文都有针对性。

另一个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正在成长的树苗,要使其茁壮成长还需要丰富的营养。那么,营养从哪里来?两个途径,一个是学会积累自己的生活;另一个就是阅读经典美文。何其芳在《谈修改文章中》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指导,可以告诉他哪些书是值得看的,哪些书不值得看,看书应该怎么个看法,注意哪些。有了适当的指导,他就更容易得益。假如放任呢?那就可能收到的效果很差。不值得看的,他在那里看;很好的书,他也草草了事看过去,没把当中的好东西看进去,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怎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怎样的感情才是动人的,怎样的结构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文辞才是美妙的?学生一定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观点表达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

通过对以上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思考,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第一,从教师的角度讲,写作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有明确的训练点,着重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避免因为面面俱到而导致的效率不高;第二,把阅读经典美文和积累生活素材相互结合。语文课文本身就是经典,而课外阅读也的确能给予学生丰富的写作营养,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从经典美文中吸收这些营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修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与作文的评价、批改,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抓住这三点,就能够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我进行了“立体作文教学”的探究和尝试。

二、进行大胆尝试:自创立体作文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总体介绍

“立体作文”的概念已经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不过我所运用的“立体作文教学模式”的层面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个是阅读层面:阅读经典美文,让学生学会把感性的审美与理性的写作方法的归纳总结相结合;

第二个是积累层面: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把生活素材积累起来;单纯的写作可能比较难坚持下来,我们可以用班级日记、班级微博或者发帖等形式。

第三个是有效写作层面:将作文教学所涉及的各方面能力,如审题、立意、材料的选择、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等的培养有针对性地作为训练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循序渐进地、各有侧重地融入每一次作文训练中;

第四个是评价提升层面: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流程。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在课堂的讨论、互动中让学生在讲评课中学会如何评价、修改和提升作文。现将“教学模式流程图”展示如下:

步骤及

进行方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层面

第一步,积累生活(平时训练) 教会学生积累生活,开展各种积累生活素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随笔、写日记、班级微博、班报、班级日记等等 积累层面

第二步,独立阅读(课余) 提出阅读要求:指定经典美文的篇目和阅读重点 进行阅读欣赏 阅读层面

第三步,学习写作方法(课堂赏析)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学习经典美文的某方面的写作方法 在欣赏和讨论中,将美文的阅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归纳出写作方法

步骤及

进行方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层面endprint

第四步,有效写作(课堂训练) 布置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本次作文的训练点 从自己的随笔材料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并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 写作层面

第五步,评析习作(课余讨论) 批改作文,根据学生情况,选出不同层次的例文讲评作文,以例文为主,引导学生品评作文 对每篇例文发表评论,写出评语,在品评中发现同学作文与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评价提

升层面

第六步,修改例文(课堂训练) 在例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指导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为同学修改作文,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七步,展示对比(课堂讲评) 让学生展示修改成果,并予以点评和总结 展示修改成果,互相学习,再一次提升训练效果

第八步,升格自己的作文(作业) 布置作文修改作业 根据本次作文课的收获,再一次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

简而言之,如果写作能力是一个原点,那么经典美文的阅读、生活的积累、写作方法针对性的训练和以学生为主角课堂教学就是由这一点引出的四个层面,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不断拓展出学生写作的广阔疆域。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训练点虽然是各有侧重,由简单到复杂,但在每次作文中却不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每一次作文的评价是全面的,只是在阅读引导和作文讲评中,训练点尤为突出而已。

(二)教学实例

因为刚刚完成了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而且仔细研读了《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运用到了七年级下册的作文教学中。

《评价标准》中对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做了总体要求:“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完整、连贯、具体、有波澜;写人能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景状物能抓住特征描摹准确、细致、有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有6个单元,《评价标准》中,依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制定了单元作文教学的目标,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单元都要求写人,第一、第五单元要求写事,第六单元要求写动物。

于是,我决定先用第二、三、四单元作文训练做一个小小的尝试:

1.确定作文训练目标和题目。

学生平时写人往往公式化、脸谱化,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而这几个单元的课文又不乏写人的经典美文;所以我把这几个单元的写作定为一个系列——“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三次作文各有侧重点: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给________画像”,以肖像描写训练为主;

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我最________的人”,通过事件写人物,以选取典型事例写人,人物的心理描写训练为主;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我和______的故事”,通过事件写人物,以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为主要训练点。

这三次作文训练,要求写同一个人,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人,所以在第一次作文的时候学生就有了全局意识,懂得要为后面的作文打基础。而训练点一次比一次更有难度,可以说是一次作文的升格练习。

2.节选相关的经典美文。

在写作训练之前,我节选了相关的经典美文,如课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和课外必读书目《童年》《骆驼祥子》《西游记》以及经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描写比较突出的章节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课堂作文。

3.进行作文教学。

教学流程在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此处不再赘述。只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收获:

难点一:让学生真正从经典美文中有效地获取营养。我现将美文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根据训练点布置阅读作业,如赏析文中的外貌描写。然后,我会印发学案,将美文中的经典内容有针对性地节选到学案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归纳出写作方法。写在自己的学案上。

难点二:让学生评价同学所写的作文时,难以真正把握评价标准。我解决这个问题是用引导+讨论+归纳的方法,由于评价修改是在作文课的第二课时进行,所以,一定要利用一点点时间复习上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然后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再进行讨论和发言,尽量不束缚学生思维,最后才由老师进行归纳提升。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难点三:修改例文时,由于作文并非自己所创作,修改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作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教学是否有效直接体现在修改这个环节上。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评论一篇文章,而且要通过自己去实践,运用自己的收获去修改一篇文章,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先开始,我会挑选一篇作文修改给学生们看,将修改方法、修改的原因都一一讲解;待学生修改以后,我会挑选比较成功的修改作业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修改理由。

三、教学效果及进一步教学设想

进行这三次系列作文的尝试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人记事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以前,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抓不住特点,也很难从外貌描写中体现出人物性格,但现在学生懂得挑选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描写,语言也更简洁;过去,学生写人记事多以记叙为主,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因而不细致、不感人,经过训练后,将动作、心理、语言都描写得很细致,使文章有血有肉,从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阅读方面,学生也能够将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到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令我非常欣喜。在广州市越秀区的期末统测中,我所教的两个班作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与上学期期末统测相比,平均分提高了2.08分。其中低分段学生的提高尤为明显:初一上期期末统测作文不及格的人数为4人,最低分12分(总分40分),这一次作文没有不及格的学生,最低分24分;高分段学生也有所增加:初一上学期期末统测作文最高分是36分,36分以上的学生只有两名,这一次最高分是39分,36分以上的共有5名。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有效果的,效率也较高:虽然老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增加负担——只是将每个单元的课外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在了一起,没有增加课时量。由于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动性,又有同学的作文可以阅读和品评,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对作文课的兴趣。

我准备将这一教学模式继续探究下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按照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继续尝试这种成系列的、立体的作文教学,将课外阅读拓展、语言赏析能力、理解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学生口语训练较少的问题,我还想将口语训练,如演讲、辩论、口头作文等结合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语文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和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改进,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S].广州,2009.7.

[2] 方相成.论绿色作文批改[J].教育评论,2008 (3).

[3]何其芳.西苑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作者简介:张弛,1980年7月生,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读写教学。她曾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子课题申报,申报名称为《经典美文与初中有效写作教学》,总课题编号:0605967B,结题编号:JT0605967B001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第四步,有效写作(课堂训练) 布置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本次作文的训练点 从自己的随笔材料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并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 写作层面

第五步,评析习作(课余讨论) 批改作文,根据学生情况,选出不同层次的例文讲评作文,以例文为主,引导学生品评作文 对每篇例文发表评论,写出评语,在品评中发现同学作文与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评价提

升层面

第六步,修改例文(课堂训练) 在例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指导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为同学修改作文,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七步,展示对比(课堂讲评) 让学生展示修改成果,并予以点评和总结 展示修改成果,互相学习,再一次提升训练效果

第八步,升格自己的作文(作业) 布置作文修改作业 根据本次作文课的收获,再一次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

简而言之,如果写作能力是一个原点,那么经典美文的阅读、生活的积累、写作方法针对性的训练和以学生为主角课堂教学就是由这一点引出的四个层面,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不断拓展出学生写作的广阔疆域。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训练点虽然是各有侧重,由简单到复杂,但在每次作文中却不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每一次作文的评价是全面的,只是在阅读引导和作文讲评中,训练点尤为突出而已。

(二)教学实例

因为刚刚完成了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而且仔细研读了《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运用到了七年级下册的作文教学中。

《评价标准》中对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做了总体要求:“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完整、连贯、具体、有波澜;写人能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景状物能抓住特征描摹准确、细致、有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有6个单元,《评价标准》中,依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制定了单元作文教学的目标,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单元都要求写人,第一、第五单元要求写事,第六单元要求写动物。

于是,我决定先用第二、三、四单元作文训练做一个小小的尝试:

1.确定作文训练目标和题目。

学生平时写人往往公式化、脸谱化,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而这几个单元的课文又不乏写人的经典美文;所以我把这几个单元的写作定为一个系列——“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三次作文各有侧重点: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给________画像”,以肖像描写训练为主;

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我最________的人”,通过事件写人物,以选取典型事例写人,人物的心理描写训练为主;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我和______的故事”,通过事件写人物,以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为主要训练点。

这三次作文训练,要求写同一个人,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人,所以在第一次作文的时候学生就有了全局意识,懂得要为后面的作文打基础。而训练点一次比一次更有难度,可以说是一次作文的升格练习。

2.节选相关的经典美文。

在写作训练之前,我节选了相关的经典美文,如课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和课外必读书目《童年》《骆驼祥子》《西游记》以及经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描写比较突出的章节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课堂作文。

3.进行作文教学。

教学流程在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此处不再赘述。只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收获:

难点一:让学生真正从经典美文中有效地获取营养。我现将美文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根据训练点布置阅读作业,如赏析文中的外貌描写。然后,我会印发学案,将美文中的经典内容有针对性地节选到学案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归纳出写作方法。写在自己的学案上。

难点二:让学生评价同学所写的作文时,难以真正把握评价标准。我解决这个问题是用引导+讨论+归纳的方法,由于评价修改是在作文课的第二课时进行,所以,一定要利用一点点时间复习上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然后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再进行讨论和发言,尽量不束缚学生思维,最后才由老师进行归纳提升。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难点三:修改例文时,由于作文并非自己所创作,修改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作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教学是否有效直接体现在修改这个环节上。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评论一篇文章,而且要通过自己去实践,运用自己的收获去修改一篇文章,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先开始,我会挑选一篇作文修改给学生们看,将修改方法、修改的原因都一一讲解;待学生修改以后,我会挑选比较成功的修改作业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修改理由。

三、教学效果及进一步教学设想

进行这三次系列作文的尝试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人记事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以前,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抓不住特点,也很难从外貌描写中体现出人物性格,但现在学生懂得挑选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描写,语言也更简洁;过去,学生写人记事多以记叙为主,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因而不细致、不感人,经过训练后,将动作、心理、语言都描写得很细致,使文章有血有肉,从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阅读方面,学生也能够将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到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令我非常欣喜。在广州市越秀区的期末统测中,我所教的两个班作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与上学期期末统测相比,平均分提高了2.08分。其中低分段学生的提高尤为明显:初一上期期末统测作文不及格的人数为4人,最低分12分(总分40分),这一次作文没有不及格的学生,最低分24分;高分段学生也有所增加:初一上学期期末统测作文最高分是36分,36分以上的学生只有两名,这一次最高分是39分,36分以上的共有5名。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有效果的,效率也较高:虽然老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增加负担——只是将每个单元的课外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在了一起,没有增加课时量。由于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动性,又有同学的作文可以阅读和品评,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对作文课的兴趣。

我准备将这一教学模式继续探究下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按照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继续尝试这种成系列的、立体的作文教学,将课外阅读拓展、语言赏析能力、理解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学生口语训练较少的问题,我还想将口语训练,如演讲、辩论、口头作文等结合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语文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和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改进,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S].广州,2009.7.

[2] 方相成.论绿色作文批改[J].教育评论,2008 (3).

[3]何其芳.西苑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作者简介:张弛,1980年7月生,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读写教学。她曾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子课题申报,申报名称为《经典美文与初中有效写作教学》,总课题编号:0605967B,结题编号:JT0605967B001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第四步,有效写作(课堂训练) 布置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本次作文的训练点 从自己的随笔材料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并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 写作层面

第五步,评析习作(课余讨论) 批改作文,根据学生情况,选出不同层次的例文讲评作文,以例文为主,引导学生品评作文 对每篇例文发表评论,写出评语,在品评中发现同学作文与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评价提

升层面

第六步,修改例文(课堂训练) 在例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指导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为同学修改作文,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七步,展示对比(课堂讲评) 让学生展示修改成果,并予以点评和总结 展示修改成果,互相学习,再一次提升训练效果

第八步,升格自己的作文(作业) 布置作文修改作业 根据本次作文课的收获,再一次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

简而言之,如果写作能力是一个原点,那么经典美文的阅读、生活的积累、写作方法针对性的训练和以学生为主角课堂教学就是由这一点引出的四个层面,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不断拓展出学生写作的广阔疆域。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训练点虽然是各有侧重,由简单到复杂,但在每次作文中却不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每一次作文的评价是全面的,只是在阅读引导和作文讲评中,训练点尤为突出而已。

(二)教学实例

因为刚刚完成了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而且仔细研读了《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运用到了七年级下册的作文教学中。

《评价标准》中对七年级的作文教学做了总体要求:“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完整、连贯、具体、有波澜;写人能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景状物能抓住特征描摹准确、细致、有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有6个单元,《评价标准》中,依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制定了单元作文教学的目标,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单元都要求写人,第一、第五单元要求写事,第六单元要求写动物。

于是,我决定先用第二、三、四单元作文训练做一个小小的尝试:

1.确定作文训练目标和题目。

学生平时写人往往公式化、脸谱化,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而这几个单元的课文又不乏写人的经典美文;所以我把这几个单元的写作定为一个系列——“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三次作文各有侧重点: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给________画像”,以肖像描写训练为主;

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我最________的人”,通过事件写人物,以选取典型事例写人,人物的心理描写训练为主;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我和______的故事”,通过事件写人物,以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为主要训练点。

这三次作文训练,要求写同一个人,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人,所以在第一次作文的时候学生就有了全局意识,懂得要为后面的作文打基础。而训练点一次比一次更有难度,可以说是一次作文的升格练习。

2.节选相关的经典美文。

在写作训练之前,我节选了相关的经典美文,如课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和课外必读书目《童年》《骆驼祥子》《西游记》以及经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描写比较突出的章节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课堂作文。

3.进行作文教学。

教学流程在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此处不再赘述。只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收获:

难点一:让学生真正从经典美文中有效地获取营养。我现将美文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根据训练点布置阅读作业,如赏析文中的外貌描写。然后,我会印发学案,将美文中的经典内容有针对性地节选到学案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归纳出写作方法。写在自己的学案上。

难点二:让学生评价同学所写的作文时,难以真正把握评价标准。我解决这个问题是用引导+讨论+归纳的方法,由于评价修改是在作文课的第二课时进行,所以,一定要利用一点点时间复习上节课所学到的方法,然后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再进行讨论和发言,尽量不束缚学生思维,最后才由老师进行归纳提升。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难点三:修改例文时,由于作文并非自己所创作,修改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作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教学是否有效直接体现在修改这个环节上。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评论一篇文章,而且要通过自己去实践,运用自己的收获去修改一篇文章,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先开始,我会挑选一篇作文修改给学生们看,将修改方法、修改的原因都一一讲解;待学生修改以后,我会挑选比较成功的修改作业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讲讲修改理由。

三、教学效果及进一步教学设想

进行这三次系列作文的尝试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人记事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以前,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抓不住特点,也很难从外貌描写中体现出人物性格,但现在学生懂得挑选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描写,语言也更简洁;过去,学生写人记事多以记叙为主,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因而不细致、不感人,经过训练后,将动作、心理、语言都描写得很细致,使文章有血有肉,从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阅读方面,学生也能够将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到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令我非常欣喜。在广州市越秀区的期末统测中,我所教的两个班作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与上学期期末统测相比,平均分提高了2.08分。其中低分段学生的提高尤为明显:初一上期期末统测作文不及格的人数为4人,最低分12分(总分40分),这一次作文没有不及格的学生,最低分24分;高分段学生也有所增加:初一上学期期末统测作文最高分是36分,36分以上的学生只有两名,这一次最高分是39分,36分以上的共有5名。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有效果的,效率也较高:虽然老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增加负担——只是将每个单元的课外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在了一起,没有增加课时量。由于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动性,又有同学的作文可以阅读和品评,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对作文课的兴趣。

我准备将这一教学模式继续探究下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按照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继续尝试这种成系列的、立体的作文教学,将课外阅读拓展、语言赏析能力、理解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学生口语训练较少的问题,我还想将口语训练,如演讲、辩论、口头作文等结合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语文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和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改进,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标准[S].广州,2009.7.

[2] 方相成.论绿色作文批改[J].教育评论,2008 (3).

[3]何其芳.西苑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作者简介:张弛,1980年7月生,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读写教学。她曾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子课题申报,申报名称为《经典美文与初中有效写作教学》,总课题编号:0605967B,结题编号:JT0605967B0012。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阅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