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如何给记叙文增添亮点

2014-03-13曹淑芬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亮点情节真情

【摘要】要写好记叙文,关键是注意适当增添文章亮点,在“真”、“细”、“巧”上下功夫,把握好说真话与诉真情、拘小节与抓细节、巧情节与起波澜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学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典范,可从中仔细揣摩、学习借鉴。

【关键词】亮点;真情;细节;情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的高考考场作文,虽每年都有不错的记叙文脱颖而出,但大多数文章存在大而空的问题,多是一些类型化的选材,如大公无私、舍己救人,身患绝症仍坚持工作,堆砌材料,毫无真挚感情而言。有的像流水账,什么都写,不错过任何情节,串珠子一样,没有细节描写,文章没有重点,造成人物形象干瘪。有的不讲究构思,再曲折、再生动的故事,没有设置好情节,也让读者索然寡味,这样的文章既感动不了自己,也不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触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要想文章有亮点,必须在“真”、“细”、“巧”上下功夫。

一、说真话,诉真情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因为真,所以美,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说真话是指真实再现生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还原,如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此基础上塑造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母亲有很多事情值得回忆,朱德选择“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来展开对母亲的怀念,“从我能记事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着”。朱德出身贫寒,但“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朱德一家尽管人口众多,日子“也勉强过得下去”。“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朱德正是从母亲身上学会了这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精神,这种精神财富是朱德一生的无价之宝,一直激励着朱德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文章不饰雕琢,以极为真实的文字展示极其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伟人情感的心灵撞击。

诉真情即真挚表达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其意思是,文章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即使再有文采,语言再优美,读者也定会索然寡味。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写的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保全家人性命,把自己养的小狗亲手送上死路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狗的愧疚和良心的自责,读后令人感动。

真挚情感来源于生活的所感所触,在情感催发下常会激起写作欲望,写作激情,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人的内心都有强烈的情感要爆发。这个时候写随笔,无论写多写少,哪怕就是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记录下来你的瞬间灵感。定会对写作素材、情感表达、语言组织大有裨益。以此坚持不懈,熟能生巧,运笔自如,不自觉中达到情事融合、情叙顺然的境界。

二、拘小节,抓细节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听其声”。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因此,可以说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是记叙文写作成功的关键。但是,一些考生在写人记事过程中,往往没有用好细节描写,造成人物干瘪,叙事流于空泛。

要想写好细节,关键把生活中最独特或最感人之处挑选出来,精雕细琢,用耐人寻味的文字在文章中展现出来,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继续在鲁四老爷家帮佣。但由于再次改嫁,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鲁镇民众也处处歧视她。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她捐了赎罪的门槛。可在准备祭品时,四嫂慌忙大声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一个“缩”字,表现出祥林嫂“做奴隶而不得”的痛苦,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把金路易“摔”给太太,又“拈”着玩,旋即“装到口袋里”等一列动作,活画出一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形象。

那么如何写好细节呢?首先观察要细,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其次要抓住典型细节来刻画,这样才更具广泛性,有利于突出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最后,是要突出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三、巧情节,起波澜

文章胜在情节,正如袁枚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记叙文最讲求构思,再曲折生动的故事,如果事先没有构思好,没有设置好精巧、离奇的情节,也会把故事叙写得无味,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好的情节设置技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留悬念

“悬念”就是在故事发展到扣人心弦的时刻,读者好奇心、求知欲满怀之际,却马上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紧急刹车,在内容上再来一番迂回,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在小酒店里听到差拨口中呐出“高太尉”时,就疑心与恩人林冲有关系,连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听。李妻听了一个时辰,仅听到没头没脑的半句话:“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陆谦等人密谋害人的亏心事,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窃语;李妻的隔墙之耳,当然不易听清。而且在这个时候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那么下面的故事发展就会平淡无味;但要是连半句也听不到,那么情节就无法展开下去。只有听得不清楚,藏头露尾,才能在李小二夫妻、林冲和读者的心中,都产生一个共同的疑团——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这个悬念,扣人心弦,将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

(二)设奇局

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戛然而止,形成异峰突起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苏比好逸恶劳,多年来,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这年冬天到了,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怎样才能将自己交给警察?他捡起块鹅卵石往大玻璃的橱窗砸去;混进饭馆里白吃牛排煎饼;扮演下流的小流氓调戏妇女;在大街上“扰乱治安”。这一系列举动,在苏比看来应该会被警察抓住,但那些警察却熟视无睹。这时,苏比来到一座教堂,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他的灵魂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就在苏比打算洗心革面的时候,一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第二天法庭上宣判: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这个结尾,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了180度的变化。这变化看似荒谬悖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读者在惊愕之余,仍然感到信服,进而赞叹作者设局之高妙。

(三)起波澜

一篇作文除了高潮、结局可写得起伏跌宕,其他部分情节也应组织一些波澜,从而增添意趣,升华主题。如《鸿门宴》的宴会上的情节:开始很平和,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气氛陡然紧张。可项羽“默然不认”,范增又叫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顿时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樊哙持剑盾闯入,项羽不仅不怒,反称其为“壮士”,让樊哙喝酒,最后让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项羽不追究。这样的情节一波三折,波浪起伏,引人入胜,达到出奇制胜、脱颖而出的目的。

作者简介:曹淑芬,1976年生,女,任教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

(编辑:毕力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亮点情节真情
我用真情守护你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