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4-03-13王先芝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参与度

王先芝

【摘要】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课堂和谐美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试从赏识教育、参与度、共鸣意识三个方面来谈谈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和谐美;赏识教育;参与度;共鸣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如何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系着教学质量,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前提。那么,课堂上教师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达到这一目的呢?

一、赏识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交头接耳,甚至嬉戏打闹,怎么办?有的教师可能是以目示意,提醒一下,还有一些教师可能会直呼其名,让其站起来,甚至借此用语言羞辱、斥责,使其难堪,以解心头之怒,理由很充分:不把他们“镇压”下去,班规何在?颜面何在?细想一下:你把他羞辱了一番,他表面上是被你“镇压”了下去,可实际上呢?他心里会怎么想?你想过吗?他以后可能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可能对这学科失去了兴趣,甚至,他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给予更多的理解、体谅,以赏识教育为主,毕竟他们都还是初中生,还只是个孩子,不是吗?与其粗暴的羞辱,何不帮其认真分析一下原因:是习惯一直较差导致课堂分心,还是偶尔的一次小意外?倘若是前者,可能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提醒与帮助;如果是后者,只需老师一个善意的提醒,相信学生也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不动声色”甚至会让学生暗自感激你、敬佩你,毕竟你在其他学生面前维护了他的自尊。

当然,赏识并不等同于纵容,若遇到屡教不改的错误行为,就必须及时指正并严加教导,一定的批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应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参与度

有些老师可能也知道课堂上需要学生的配合,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感觉自己也费了不少力,可是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不愿意张口,想象一下:师生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无法顺利实现,还谈如何实现课堂和谐美呢?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

(一)以学力斟酌教学设计,明确学习目标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大多数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和他们的情感需要的基础上重新演绎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活动要把握好度,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繁琐,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容而忽视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降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合作精神

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参与度,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落实。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甚至还学习借鉴过杜郎口中学的一些做法吧,这些年来,杜郎口提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我的课堂我做主”,他们把三尺讲台变成了数面黑板,侧重于以学生帮学生,以学生教学生,以学生评学生,在时刻想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去构建小组互帮互学机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对于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必须摒弃以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想方设法地创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鼓励应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多鼓励,鼓励是好事,容易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但鼓励如果过滥,不但起不到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效果,反而会磨平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于学生回答出一个过于简单的问题,往往也采用夸张式的鼓励,对回答问题的这个学生根本起不到促进的效果。相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他们对此也会显得不屑,如此下来,还谈何参与度?何谈高效课堂?因此,我觉得适时的鼓励对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为了鼓励而鼓励。

三、共鸣意识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文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做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比如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以“我永不能忘记……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浓浓的抒情语句作为动情点;学习《背影》时,以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那一段关于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作为动情点;学习《岳阳楼记》时,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篇目,充分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语文教学可能始终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只要注意教学中的细节,并适时注意对赏识教育、参与度、共鸣意识的把握,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绽放奇葩。

(编辑:刘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黑龙江省冬季校园马拉松项目开展及参与度的调查研究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以新制趣 以趣促深——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