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教材资源 提高语文素养

2014-03-13马军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新学习自主参与语文素养

马军

【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初步探索,认为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可使学生创新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拓展资源;自主参与;创新学习;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自己认真总结,利用语文本身的魅力,发现在处理教材中拓展教材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

一、拓展资源现魅力,促进自主学习,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用好语文教材,借语文魅力,吸引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语文素养。语文魅力何在,我们教师又该怎样才能运用它?这首先应触及我们的教学理念。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只有拓展教材资源,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展现语文魅力,为我所用。

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要站在整体训练、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设计教学。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只为“浮云”遮望眼,肢解课堂、肢解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多少年来,我们讲着“用教材”,读着“因材施教”,而唱的却是同一首歌。这些都是执教者不明整体发展目标,不合理地使用教材所导致的结果。名师通常把一册教材当一部完整的电视连续剧来看待,把每一组课文设计为电视剧中的一部,每节课为一集,使之成为知识的连接和能力链接的一个节点,让语文精彩无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二、拓展资源优情景,促进积极参与,培养语文素养

教材承载着施教者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这里既有渗入语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的音乐美,汉字的形象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都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我们拓展资源,优化教学情境,可以起到震撼作用,促进孩子主动参与,培养语文素养。我们知道,情境教学是以设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在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教学中所设情景的丰富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便能激起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运用情景教学,儿童不再是耳听、眼看,而是以情拨动“心弦”,用心眼去学习。这样主观一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在整个情境中,必然实现儿童认知能力及心理品质共同发展的效果,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语文素养。

三、拓展资源巧设计,促进创新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倘若教师能够在课前精心设计提问,设计课后练习,设计课堂环节,设计课堂语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用真实事例巧设教学情境。做到叙述娓娓动听,丝丝入扣;描写绘声绘色,声情必肖;说明事实明了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闻其味的巨大美感,领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进而有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资源抓文本,由此及彼,培养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有人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为师者就必须用好。而语文课外延伸就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样的延伸角度最为恰当?切入点又在哪儿最为自然?到底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呢?“由此及彼”中的“此”与“彼”又究竟怎么定位呢?我想真正的关键应该是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利用文中的插图、标点符号以及课后设计的训练习题作为拓展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五、适时拓展,因地制宜抓时机,培养语文素养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似的或者同类的文章,而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可以因地制宜,适时拓展。而文本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随机”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是灵活的。但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并不是有固定的模式。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古人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它是学生与文本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节课学习氛围轻松自如。而适时又恰当的在开头运用课程资源,会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学习的大门。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认真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凭借语文魅力,上出魅力语文,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创新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学习自主参与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引导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