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文言文教学困惑及对策

2014-03-13阮林海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阮林海

【摘要】新课标中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记词义、记译文,考试考翻译和字词,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文言文学习感到厌倦,使文言文的教学跟素质教育相距甚远。而我们学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种问题就更为凸显。如何让学生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本文以《核舟记》为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挖掘文言文中的有利因素,通过趣味古文、古字分析、画画学古文等形式吸引学生读古文,诵古文,记古文。希望能为古文教学提供新的学习范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困惑 ;教学策略;趣味学古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浩如星汉,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乐府》,从魏晋风骨到唐诗宋词,从“四大名著”到“经史子集”,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初中课本中所选的这些篇目,又多是文辞兼美,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或志趣高洁,或抱负远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单单是积累文言词汇,更是感悟当时当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情怀。

我们学校因地域的原因,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百分之七十多,其中我所任教班级达到了81.5%。若能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那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会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也会提升。这样有助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教学品质。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困惑

(一)学生积累有限,文学素养不足,教学很难开展

文言文的正式学习虽然从初中才开始,但小学阶段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文言文语感训练,包括背诵古诗、国学课堂学习等。当然,现代文的学习也是文言文学习的语言和文字基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方面,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不能提供很好的支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孩子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有限,阅读范围和阅读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很多孩子到了中学,语文能力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品没有概念,甚至连白话文版本的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亟待提升,让他们积累文言字词,看懂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对很多同学而言有难度,教学成效十分有限。

(二)教师重应试技巧,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不理想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唯独到了文言文这块土地,少有人问津。学生中戏称“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到了老师这里也一样,上公开课肯定不会选择文言文,上常态课则多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写得腰酸背痛,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长舒一口气,比上体育课还要劳心劳力。为了应对考试,老师将文言文剁碎了,揉烂了,字字计较,句句较真,学生则不得不耳提面命,对着一个个干巴巴的字词死记硬背。教学停留在字面的层意,对词语解释和语法概念进行反复操练,忽视了古人精深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古人字字珠玑的精妙语言。学生在不理解古人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前提下进行背诵和解释,遗忘速度比较快,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重视课本内容,忽视课外延伸,学生思维度不宽

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反复练习,字词解释熟烂于心,但对于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其他解释,则出现了“少见多怪”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所选的这篇文言文中,对于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也只有固定的概念。一个学期只读六七篇文言文,可以想象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素养从何而来。《阅读的力量》说“你把马儿牵到河边,却不能逼它喝水。但是只要到了河边,它早晚会去喝水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度,学生自然会从课外的文言读物中巩固课内所学。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会自发地解决很多课本中没有出现的生字词解释,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而课本只是例子,忽视课外延伸,学生就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在依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基础上,以《核舟记》一文的教学案例为例,笔者探讨了如下的文言文教学对策。

(一)变“乏”为“趣”,文画搭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篇幅较长,如果逐字逐句翻译,课堂就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没有了。如何教授这篇文章,我想了很多,反复诵读文章后,我发现通过作者魏学洢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我们完全可以依文作图。鉴于学生现有的文言基础,看懂大半的内容是没有问题的,我决定让学生一边自学一边做画——画核舟。

上课铃声一响,我说道:“今天的语文课改为画画课了”。众人甚异之,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语文老师怎么改教美术了?

“请将课文翻到《核舟记》一课,给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要求把核舟记的样子画出来,如果遇到字词梳理的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对于最大限度接近文章原文的画作,我们会把它当作下次上课的课本插图,并给予奖励。”我开始提出要求。

每个同学领到一张白纸,他们忍不住窃窃私语了,到底要怎么画呢?画些什么好呢?有同学开始陆陆续续读文章了,还有一些同学处在茫然不知所措中。我只是静静地走过他们的身边,提醒他们快点行动,先看过文章,理解了大致的内容才能知道画什么,不要建造“空中楼阁”。

之前一上文言文课,大家就唉声叹气,我上课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奋笔疾书,腰酸背痛,一节文言文课上下来,真是师生俱疲。现在我一改之前的文言文阅读方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入点,通过作画的方式吸引他们读课文,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从“要我学”变作了“我要学”,这篇课文的学习感觉就轻松了许多。

(二)字词“减负”,内容变“富”

学生一边读,一边小声地交头接耳,这条船“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么小的船怎么画啊?“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必之则右刻……左刻……”我到底是画开着窗子的样子还是闭着的样子呢?画又不是立体的,没有推拉窗啊!“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么多的人立在船上,而且还有各种姿态,怎么画啊……我一边巡视,一边倾听他们的问题,他们对“大苏泛赤壁”的故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整体把握这幅画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感。而且大半的同学都画出了一条又细又长的船。endprint

我顺势提醒同学们:“船有了,船上的人物、摆设都应该添上了。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写作的说明顺序就是船体的各部分结构,同学们可以按照从船身到船头再到船尾的顺序作画。注意刻画的细节部分,你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不清楚,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忙解决。”

同学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平日举手寥寥,此时大有燎原之势,“轩敞”、“箬篷”、“启”、“雕栏相望”、 “执”、“两膝相比者”、“竖其左膝”、“横卧一楫”、“攀右趾”等词语都被摆在了台面。我一边解答学生的问题,一边观察学生的画作。遇到和文章内容大相径庭之处,就指点一二,例如“右刻……左刻”的顺序,苏东坡的外貌是“戴着高高的帽子,有着浓密的胡须”,佛印则要突出人物面部“矫首昂视”等特点。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最不济的也画出了船身和船头的模样,对我而言,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的字词和文意梳理就水到渠成了。铃声响后,大家还意犹未尽,没画好的在继续创作,画好的则小组之间互相欣赏。有些同学画得是惟妙惟肖,也有些同学的画坐船结构顺序前后颠倒,人物性格不够明显。同学们开玩笑般地指出彼此画错的地方,然后就彼此的画作进行评价。

我只是就同学们认为字词有难点的地方进行稍加点拨,学生则承担了大部分的翻译工作,但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翻译当作作业或者任务在做,这和平时上课的逐字逐句翻译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的心态是积极的,是乐于求知的,所以翻译不再是枯燥的,反而课堂呈现出了比较好的学习劲头。老师在字词翻译上“减负”了,学生对句子理解和内容分析却更全面了。不再是把文言文剁碎了教,碾碎了学,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字义,就从死记硬背变成了理解性记忆,从“死学”到了“活用”。

(三)人物趣解,语言勾画

我选择了两幅作品留作第二堂上课使用。这两幅图各有利弊,一幅画了整条船,但人物位置有误,“佛印居右”变成了居左,“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把舟子画在了同一处,当然舟子二人神态、表情很精妙,有可取之处。另一幅因为布局时就没有留出画船尾的地方,所以只画了船身和船头,但是整幅画比较饱满,尤其是船头三人的大小适中、表情丰富,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

我首先展示第一幅画作,说道:“首先我们一起来玩找不同 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画作和文章哪里不同?”

生1:“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他把画的位置弄错了。

生2:没有错啊,从我们这里看去,是“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啊!

生1反驳:这是观察角度的问题,我们说左右的时候应该以对方为参照的啊。

师:确实如此,这位同学不但观察的仔细,回答的也很有道理。看看还有问题吗?

生3:老师,文中第四段写到“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他把两个舟子画到同一边了。

很多同学附和,和原文不符。

师:接下来,老师就不只考眼力了,看看谁能像侦探家一样通过观察外貌看出人物性格。

出示画作二

学生开始小声议论,我请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

生1:通过“苏黄共阅一手卷”可以看出苏轼和黄庭坚两个人都很爱读书,是鸿儒。

生2:通过“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可以看出佛印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生3:我觉得佛印是个自信的人,很高傲。

师: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3:“矫”字,抬头看天,不可一世的感觉。(众生笑)

师:确实,一个“矫”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佛印的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怪不得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段数茎须”啊!那么我们猜想一下,佛印在大诗人苏东坡和黄庭坚面前还能如此放荡不羁的原因是什么啊?

生4:可能是佛印学问道德更高,技高人胆大呗,不然怎敢在苏黄二人面前逞能啊!

师:不是“可能”,是“肯定”啊!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轼和佛印经常一起打坐,有一次打坐的时候,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佛印无言。苏轼回家后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轼惭愧不已,立马写信给佛印道歉。”

师:现在你们觉得佛印是个怎样的人啊?

生:不但有学问,还很谦逊,和外表的粗犷一点都不符啊!

师:那苏轼呢?除了“博学”还有什么词可以评价他吗?

生:他是个性格直爽,知错就改,真性情的人。

师:关于苏轼,我们还知道“东坡肉”吧,哈哈,有些同学已经要流口水了,推荐大家去读《苏东坡传》,那里面,你会知道东坡肉的来历呢,还会发现苏轼是个人物性格特别丰富,也特别有趣的一个人。

这一环节,我首先用游戏法引导同学们观察,对人物分析做铺垫,接着在同学们分析完画作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方式丰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这些人物就不仅仅是画作上单一的性格,而因为故事生动、丰满了起来。学生其实对古代的文人典故蛮感兴趣,只是看到艰涩的文言而望而生畏,我推荐的《苏东坡传》是学生从白话过渡到文言的范本,满足了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能调动学生对苏轼的人物情感钦佩。

(四)古典文化,处处留情

课文内容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算是完成了语文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则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体悟文章的基础上,对作者有一个情感上的倾诉,对古代文化心生热爱,在课下能够主动了解古代文化作品,感受文人情怀。

师:要不是依凭大家这么精细、准确的画作,我们也不可能快速、顺利学完全文。你们在作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endprint

生:东西太多了,擦了很多次,都觉得船太小,放不下。

师:一共有多少东西呢?你有没有数过?

生读最后一段。

师:那么我们试试可不可以一口气读完这些东西吧!

大家憋足一口气,开始读,有些同学因为不能喘气,脸都憋红了。

师:有没有人可以不喘气读完?

大家都摇摇头。

师:那我们就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读一次吧,看看你可以读到哪里。

绕口令一样的语速在班里传开。

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被刻在了“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的核桃上,你有没有感触呢?

生: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妙、技艺高超。

师:你身为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感触呢?

生:我们国家古代工艺有如此卓越的成就,我感到很自豪。

师:是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诸多人才,我们七年级学过的《口技》一文,就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民间的表演技艺。想不想看看古代的裁缝有什么技艺呢?

师出示《成衣匠》(选自《履园丛话·艺能》)一文。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师:这个裁缝怎么样啊?

生:太厉害了,不问裁衣人的尺寸,只问这个人的性情、年纪、样貌和什么时候中举人就可以裁出衣服了。

生:我觉得他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众生笑)

生:我觉得他是个特别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生:要善于观察,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总结:确实,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是善于观察的结果,也是仔细思考的收获。我们古代一个普通的裁缝都能做到如此,更何况在座的各位呢。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老祖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等我们去发掘和探索呢。我们学好古文,就可以近距离和他们交流,从他们那里汲取丰富的知识涵养。

三、小结

我以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为着眼点,通过兴趣导入法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起来,将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义理解融合进篇章结构的梳理里,教学做到不留痕迹,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真正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穿插故事、背景、历史典故等,让课堂变得丰满,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语言的分析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当然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我通过《核舟记》一文的案例,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也并不适合初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篇目,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今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开发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3]斯蒂芬·克拉生. 阅读的力量[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编辑:毕力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