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2014-03-13齐国林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启发引导

齐国林

【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中授予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将来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上的学习。

【关键词】引导;启发;培养;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大家可能在生活中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在同时,我们也经常听一些老师抱怨学生太笨——“你别说举一反三,你就是举三,他还不会反一呢!”说真的,随着教育的普及,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确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我们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

那么,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呢?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在案例或者习题教学中,从那些基本原理、定理和方法出发,或者以它们为依归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而且这些规律不是外在的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是真实的、个人的发现。要引导学生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要让学生学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学会一般问题特殊化,也让他们学会特殊问题一般化。让他们学会从一道题变化为三道题、五道题甚至无数道题,也让他们学会从无数道题里发现共同的规律、相似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也只有这样,我们自己才算学会了“举一反三”。 什么叫“举一反三”?同样类型的题目讲了三个或者更多个,叫不叫“举一反三”?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要在教学中真正处理好却并不容易。

(一)要引导学生认真的思考,善于比较异同。比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事物的特点,获得明确知识,同时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明确、敏锐,提高辨别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比较法的运用,即把看到的现象跟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例如教《啄木鸟》时,让学生看啄木鸟的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啄木鸟身体的大小,羽毛的颜色,特别要引起学生注意它的喙和爪子的形状,并跟乌鸦的喙和爪子进行比较。学生会很快看出啄木鸟的喙又细又长又硬,他的腿很短,爪子顶端很尖,是弯曲的,像个小钩子。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啄木鸟的喙为什么又细又长又硬呢?它的爪子为什么又尖又弯曲呢?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出,但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接着教师讲了啄木鸟的腿短,脚尖上长有尖锐的钩爪,能够牢牢地抓住树干。它的喙用来敲打树木,听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就知道那里有虫子,啄木鸟就用锥子一样的喙把树啄出一个小洞,舌头伸进去,就能把虫子钩出来了。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再听教师的讲解,不仅认识了啄木鸟的外形和特征,也懂得了这些特征和它捉隐藏在树干里面的虫子的关系。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贯彻启发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想象,包括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想象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们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就不可能有任何发现。

在教学中,有许多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内容。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大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中的意识形象是作者的思考与想象相结合,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错进行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这些活动规律,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信息的刺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阅读时对形象的本质理解得越深刻,想象活动也越生动丰富。反过来,能够把形象想象得鲜明、活跃,对形象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也就认识得更准确深刻。除了阅读课文本身需要想象活动之外,诸如看图说话、创造性地讲插图、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设想成一幅图画或一个场景,或人物的思想动态再加口述,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不断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

(三)指引学习语文的方法,善于举隅。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指引学习方法。正如古人说的: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说明了给予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为举一反三提供了条件。诸如教给儿童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教给儿童读书时画重点、作批注、画疑难点、写读书笔记、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等方法。

我们要学会教“变化”,学会在“变化”中教。如果我们对学生所讲的三个题,我们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联系,发现其间的共同规律,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讲三个独立的问题,这怎么能叫做“举一反三”呢?学生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不是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东西。

(四)要使学生认识深入,知识深化,就要善于揭露事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启发学生多疑善问。如语文《瑞雪》一课,其中有一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眉开眼笑,连声说: “好雪!好雪!”这里就要使学生认识下雪和冬小麦的关系,从而了解农民的喜悦心情,这才能深刻领会“瑞雪兆丰年”的含义。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诱导学生提出疑问。例如教语文《雷雨》一课时,在老师引导下,配合课文运用了课件教学,教学生动活泼,有声、有形、有色,印象深刻。在老师启发下,学生提出不少问题,如下雨前为什么刮风?为什么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虹为什么有多种颜色?雷为什么有声音等。有些同志认为教师的责任是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这点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引出疑难问题,从而解决疑难,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是启发心智,激起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的好办法。

总之,比较异同、启发想象、诱发疑问等,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些教学法原则,都不能离开语文教学目的。正如古人所说的“万物有道,道归于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做老师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万物”中那“归于一”的道,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这个“道”出发生发而为“万物”,使其产生万千的变化。一个人的学习,唯有如此,方可进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地。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启发引导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