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桥梁亲近诗歌

2014-03-13李娟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桥梁

李娟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时代距离以及高考加大对学生的考察力度,古诗词难以为高中生所青睐,学生对诗歌兴趣渐行渐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架构各种桥梁,让学生亲近诗歌,消除对诗歌的困惑,从而做好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桥梁;亲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毋庸讳言,古代诗词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今人阅读有着一定的难度。加之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因此对诗词艺术的鉴赏往往让中学生畏惧三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加大了对古代诗词的课时安排,同时高考也一直把对古诗词的鉴赏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考点。以上诸多因素都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如何通过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消除对古诗词的陌生感,去亲近古诗词,成为时下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一些较为合理的教学艺术,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具体而言:

一、感其身世,激发共鸣

在学生眼里,古诗词难以理解,作者如同神人,那些遥远的朝代充满着神秘。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其身世,产生共鸣。只有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诗人的身世,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才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了解诗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消除对诗人的神化,才能够建构起与诗人沟通的桥梁,产生了解诗人、走进诗歌的愿望。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通过历史文献展览,使学生能够拉近与诗人间的距离,知晓诗词。作者是常人非神人,和常人一样都有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客居他乡,同样思乡怀人;他们都有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及收复失地的决心,有着仕途失意的苦闷、报国无门的忧伤、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的悲叹。通过种种渠道,学生对诗人有了高度的了解,不再感到诗词作者高深莫测,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难以捉摸,能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们、同情他们,最终亲近他们,从而在诗词鉴赏中与他们能够产生共鸣。

二、诗词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

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写博客、发微博,或写QQ空间、日志,以此来宣泄情感。而在诗词作者生活的时代,没有现代各种信息工具,他们只能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要给予引导学生,告知学生诗人写诗就像现在人写博客、发微博一样,诗人和现在的人一样,生活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遇到了什么高兴或悲伤的事随时用诗歌记录,写诗不足为奇,从而消除对诗歌的神秘感,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感知到诗词是一种寻常的文学形式,消除了恐惧感。

三、熟知诗词常识,加深理解

要想真正的理解诗词,能够做到鉴赏,还必须掌握诗词常识,弄清诗句句法、识记常见意象,掌握诗人常见写作手法,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特殊的句法是阻碍学生掌握诗词意义的绊脚石,诗歌有它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写作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句法特点。诗句之中最常见的是省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还原为“大江(向)东(流)去,浪淘尽、千古(的)风流人物。故垒(的)西边,人道(这)是、三国周郎(的)赤壁”,其中省略的就有主语、谓语;它可能倒装,例如,宋周邦彦《苏幕遮》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是“梦小楫轻舟,入芙蓉浦”的倒装句;李清照《永遇乐》中“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是“谢他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的倒装,如此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阻碍学生读懂的还有诗词中的意象,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竹子、松柏、杨柳、寒蝉、月亮等,通过意象加深理解诗词作者寄托的思想情志。

四、掌握写作技巧,提升鉴赏美感

诗歌蕴藉、含蓄,古人惯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的诗,作者往往煞费苦心打造景,启动多种感官展开,采用多种视角,点面结合渲染景物,景物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写景正面写、侧面烘托,调动想象虚实相映;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综合运用,突出景物。咏物诗中的咏物是为了写人,用物象征人,不直接写人,写物表现诗人人格、品性、情操,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技巧,学生明白构思用意,就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设身处地,发挥想象

诗词歌赋高度凝练与概括,远不像小说那样对所写景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讲解诗词时,我往往引导学生设想自己与诗作内容相关的见闻经历,去补充那些隐含的内容,进行一次自我感受式的情感体验,如此也缩小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他们对诗歌产生亲近感。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那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返回家乡途中途经自己学生时代留下足迹的橘子洲,写自己特定时间的感受。可以说,诗词歌赋是记录作者们的一次生活经历,它包括一定时间(表现为年节、时令、晨昏、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一定地点(表现为故乡他乡、长亭驿站、楼台庭院、山水田园等),诗人与他人(亲人、友人、恋人等)相关的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所写事件的主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作一些适当的联想补充。鉴赏《沁园春·长沙》时,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设想年轻毛泽东所站地点、他的穿着、他的随行人员,设想他行经的地点、怎样仰视空中,看到哪些景象,抒发什么样的感慨;设想毛泽东怎样俯视大江,怎样欣赏江中迅疾而过的船只,怎样与朋友携手游泳,怎样各执己见,畅谈自己的理想,诸如此类。然后与诗作对比,发现诗人哪些设想更加合理,总结出共同性。在设想和想象中,学生们感到只要把诗人没写的添上,那就是再创作,这样会增加学生对诗作的亲切感。

新的课程标准强化教师激发学生诵读诗词曲作品的兴趣,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就要在诗词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贴近实际的教学手法,使学生亲近诗歌,走进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提升诗词鉴赏水平。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桥梁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我和古诗词
加固技术创新,为桥梁健康保驾护航
无人机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