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之我见

2014-03-13赵多寿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之我见

赵多寿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位奇中心小学,甘肃 张掖 7341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和示范性等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眼。头难起,尾难落。”“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开始和最后一步,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导致功亏一篑。

课堂结尾细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它是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一个成功的结尾具有总揽知识、承上启下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同时,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还是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上好课堂结尾这最后的几分钟呢?下面本人就针对课堂结尾的效果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删繁就简,结出余味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中国)清代艺术家郑板桥

因为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滴水不漏和完美无瑕,使得如今的结果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大道至简”, 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实施务实性的课堂结果,才是扎实、厚实的真实课堂,才是尽显“生气、灵气”的大气课堂。

一堂课的结尾,就像名剧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和创造。好的结尾细节,可通过多种形式,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交给学生,并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好的结尾细节,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保持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好的结尾细节,是巩固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将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能力转化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二、引而不发,强而弗抑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意为教他人射箭,拉满弓,搭上箭,摆出跃跃欲射的姿势,像要射出去的样子,但并不能射击出去,以便让学箭的人体会要领。一个“引而不发,强而弗抑”的结尾,应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师生共同参与,双边活动积极,亦即教学同步。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洗耳恭听,必然难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冲突,自然也难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其次是温故知新,曲径通幽。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感受,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生更上层楼、再进一步之念。再次是波澜迭出,引人入胜。学生上课思维之波澜方平,而深入思维的欲求又起,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其磨羽砺翅,振翮欲飞。最后是耐人寻味,隽永蕴藉。言已明而意未尽,如橄榄在口,尾已收而思未止,进而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首尾照应,水到渠成

就一堂课而言,课的开始与结尾,素有“黄金环节”的美称。所谓“龙头”(开始)、“豹尾”(结尾),就是说“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将首尾照应细节运用于结尾,对学生学习课文或掌握某一知识点起到定向作用。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提出问题,设下悬念,以引出下文。在授课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问题逐渐明了。迷雾层层揭开。那么,在授课的结尾,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点破“迷津”,解除悬念,这样,首尾呼应,水到渠成,使整个授课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能较好完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

四、结尾延伸,激发思考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从而达到拓展、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传授知识,只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钥匙,并不是解决问题本身。一堂课如果只能完成课本的内容,还不算是出色。可贵的是名师能够在下课前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登高望远,适当点拨、拓展,挖掘出教材内部更深一层的意思,使学生觉得豁然开朗,发现新意,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学生就会尝到甜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生活即课堂,课堂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课尾画个“省略号”。

五、煽情结尾,回味无穷

从教学内涵来说,课堂教学的结尾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中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因此,讲述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情节的课文,当讲述结束时,可以运用煽情的语言对主题、人物、情节加以引申性的总结,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余音缭绕,催人奋进。

注意煽情结尾的细节。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

关注“情商”,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有些课文语言流畅、精彩,便于朗读,且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堂的结尾时,让学生朗读的话,效果会很好。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感情与书本知识达到融合,并在朗读气氛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一种情感的高潮,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

总之,结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梳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利用最后几分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思维认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升华。方便学生记忆、巩固。如果每节课都使学生带着对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