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

2014-03-13傅剑英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傅剑英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掌握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驾驭生成性课堂呢?

一、关注学情,选好切入点预设生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和反思者。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们的学习差异,关注他们的生活及现有的语文发展水平。如在设计人教版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教学时,为了拓宽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我有意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结果学生的生成异彩纷呈。

(一)设计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如果让你选班长,你会选怎样的人当班长呢?生1、2、3……:学习成绩好的、关心同学的、乐于助人的、诚实的、能管好班级的……

师:如果选三好学生呢?生1、2、3……:尊敬老师的、热爱学习的、体育成绩好的、学习优秀的、劳动积极的……

师:那么选国王呢?生1、2、3……:有智慧的、英俊的、有爱心的、不贪心的、会打仗的、勤奋能干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选国王”的童话故事,课文中选怎样的人当国王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说说你自己的认识。生1、2、3:(一致认为)课文中是选诚实的人当国王的。

师:(故作轻松)原来选国王这么简单,只要诚实就行了。(怀疑地)是这样吗?生:(面面相觑)

(二)设计二:朗读感悟,发现明理

师: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请你们读给大家听好吗?师:你们读得真棒(竖起大拇指)!现在你们心里有个怎样的雄日呢?生1、2、3、4……:勤劳的雄日;做事认真仔细的雄日;永不放弃的雄日;做事不灰心的雄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从雄日种花的过程中发现了雄日这么多其他的优点。那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深谙一年级学生熟悉的话题,由于选准了谈话的契入点,所以学生能说得趣味盎然。学生对雄日前后两次认识上的生成推进,不仅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辨别能力。

二、读“透”文本,找准加工点实时生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只是把课文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没有思维活动的过程,根本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除了要关注学生,还要熟读文本,针对文本的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和艺术的二度加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北京》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找到了用比喻的方法描写立交桥的两句话:句一: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句二: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这两句话比较冗长,学生朗读时很难正确停顿,而且这两句话的比喻手法很不明显,二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引导才能体会。于是,我先请学生试读,读出停顿,再指名读,规范停顿。然后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地读句子。

师:读了句子,你知道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生:第一句写立交桥四周的草坪和花坛。第二句写立交桥上的汽车。

师:再读句子,你知道这两句话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吗?生(长时间地朗读):这两句话都是用比喻的方法写的。

师:你真聪明,这么不明显的比喻也能体会到。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这两句比喻和我们以前学的比喻句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两句话没有很明显的“像”、“好像”这类比喻词。

师的:是的,虽然没有比喻词,但你们还是发现了,所以你们很棒!其实句一中有个词相当于“好像”,你能找出来吗?生:“似的”。

师:非常正确。请你们再读读句子,说说每句话分别是把

比作 。生:句一是把 草坪 比作 绿毯 。

师:句二呢?生:(摇头)

师:那你们知道“川流不息”的意思吗?生:“川”是指“大河”,“川流不息”是指大河里的水流个不停。

师:句子中是指 川流不息。生: 汽车 川流不息。

师:现在你知道是把 比作 。生1(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是把 汽车 比作 流水 。生2(我还有补充):还把 立交桥 比作 大河 。

师:你们太棒了!很快破解了这两个比喻句的密码。让我们再一起读读句子。

因为这个活动情境与文本内隐的言语形式、人文色彩相和谐,所以学生不仅理解了言语的内容,而且感受了言语形式的魅力,丰满了课文传递的信息,活化了书面语言,并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启迪,共同演绎出了一幕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

三、洗耳恭听,巧用质疑点动态生成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比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当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教师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endprint

短短的五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说。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课堂上“异样的声音”将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四、独具慧眼,捕捉资源点灵活生成

一个现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学生学习课文后,便布置了如下要求:“故事里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谁呀?请你与学习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非凡,可是后来老师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还在为角色分配不公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已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呢!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专门请这一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先分好工,然后开始读书、表演。在分工时,我先让他们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剩下的小动物就由我来演。”老师连忙称赞:“怪不得你们合作得这么愉快,原来你们先分好工,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任务,而且在分配角色时,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呀!其他小组都看到了吗?好,开始吧!祝你们合作愉快!”后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不仅表演出色,而且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这位教师在学生参与合作时,并没有闲着,而是深入各小组察言观色,捕捉动态资源,把合作学习的技巧不露痕迹地传递给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掌握生成性课堂的驾驭艺术,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3]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