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传记学研究综述

2014-03-11

阴山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传记心理学人格

王 秀 琴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研究活动也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在对象和实践上有所不同,同时各个学科也随之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心理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要洞悉人类的行为之谜,是把人作为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人类动机达到对人本身的认识[1],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根塔尔所说:“最终目标是准备全面地描述:作为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种全面的描述将必然包括人类先天才能的一系列内容;他的潜在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他的形成、演变和衰老;他与各种环境条件的相互影响……他可能有的经验范围和种类;以及他在世界上的有意义的地位。”[2]然而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通常采用实证主义的观点,而这样取向的效度和对某些研究课题的适用性也越来越遭到质疑[3]。所以从实验室出来的结果虽然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真实的生命,往往忘记了去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个人动机是什么,更不能阐释人类的需要、动机、态度以及情感等。然而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跨学科和学科整合的特点,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实证主义取向的学术活动。心理传记学当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心理传记学作为质化的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式,同时成为近年来新兴的学术领域,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心理传记学主要研究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既包括传主尚未感知的心理,也包括其“不愿承认的心理实在”[4](P100)。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去了解个人生命,探究的是个体生命最深层、最特殊之处, 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并对心理学探究一般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心理传记学简介

关于心理传记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弗里德兰德(Friedlander)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心理分析理论或概念在传记学上的运用[5]。鲁尼恩(W. Runyan)认为心理传记学的界定不只是将人格理论应用在传记,同时也包括将心理学理论的任何分支的心理概念、资料及方法应用于传记学[6](P32)。麦克亚当斯(McAdams,D.P.)和奥克博格(Ochberg,R.L.)则认为心理传记学是有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个人生命转换成一个连贯且具启发性的故事[7](P63~64)。郑剑虹先生则认为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单个人物的生活史和人格进行心理学的编排和解释的方法[8](P87)。周宁认为心理传记学是指明确地使用正式的或系统化的心理学概念、原理或理论于传记的研究,并把个人生命发展历程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并具有启发性的故事[9](P16)。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心理传记学是运用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试图将非凡人物的生活史和人格进行心理学解释,试图揭示出个人行为模式的内在因果联系和生命过程中一些辉煌的阶段。总之是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生命过程展开分析。

二、国外的研究

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奥地利精神分析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10年出版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daVinciandaMemoryofHisChildhood,1910/1957)一书。弗洛伊德同时也研究了威尔逊总统。但弗洛伊德开始研究这两位人物只是为了运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20年代,心理传记被大量出版,其作者通常并未经历过正规的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医学的训练[10](P116)。大量心理传记作品引用精神分析中的恋父恋母情结、潜意识、性冲动等理论难免有些牵强附会。30年代,心理传记学继续发展,但心理传记学作品出现了泛滥,研究方法也受到批评。40年代,心理传记学发展比较缓慢。50年代心理传记研究出现了重大转折,产生了一些对方法学要求严谨的作品。主要有埃里克森出版的《青年路德:一项精神分析与历史研究》[11],他把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加入心理传记作品的分析,摆脱了童年经历绝对化和“泛性论”,并推动了精神分析理论向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化。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著名的心理传记作品。90年代,由于心理传记学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和多元方法的发展,出现了心理传记学学位论文。同时出现了许多研究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作品。如中国香港心理学家岳哓东博士的《少年我心》等著作就是此类代表。21世纪初,心理传记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了大的进展。这一时期,心理传记学研究已形成了三个较为稳定的领域:政治人物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心理学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和艺术家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三、国内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弗洛伊德著作的广泛传播,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传记作品开始被逐渐介绍到国内,但范围更多被局限在史学理论的专门领域,以至于心理传记学没被其他学科的学者所了解,更不知道心理传记与人物传记有何区别。从心理学角度向国内介绍心理传记学,最早是台湾辅仁大学的丁兴祥教授。他曾师从心理传记学大师埃尔姆斯(Elms)。1990年开始在辅仁大学开设“心理传记学”课程,并指导心理传记方面的学位论文。大陆最早对心理传记学研究的教授当数郑剑虹先生,1997年发表的硕士论文《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12]。他的这篇文章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首次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心理传记学的缺陷,即并不是对传主的人格和所有行为都采用因果式的解释,而是在量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后这一路线被许多学者所承认,出现了大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心理传记学著作。如杨波撰写的《司马迁人格及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舒跃育撰写的《历史人物之二重形象研究——以诸葛亮的心理传记分析为例》和傅安国撰写的《人格与事业生涯的发展:以金庸的心理传记学为例》等。2008年郑剑虹开始在大陆开设“心理传记学课程”,并主持翻译William Todd Schultz主编的国际心理传记学之作《心理传记学手册》,此书对传播心理传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2010年萧延中出版“在明澈‘冰山’之下的幽暗底层——写在心理传记学译丛即将出版的时候”。准确分析了心理传记学理论的运用。随着对政治人物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对毛泽东的分析,2013年由陈瑶姬写的《心理传记视角下的毛泽东》也随之出版。其著作对研究政治人物的心理传记起到很大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心理传记学从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质性研究到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研究再到郑剑虹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上一直都在创新。所以到目前心理传记学的具体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心理传记学传统的纯质化的研究模式,另一种是郑剑虹1997年首次将统计方法因素分析应用于心理传记中而发展起来的质量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心理传记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选择传主、运用已出版的资料、收集未出版的资料、访谈有关人士和进行心理传记撰写这五个阶段[13](P80)。而质量结合研究模式的具体步骤为:第一,选择传主;第二,根据可靠的史实和研究的需要编写传记;第三,让若干被试阅读所编写的传记后对传主通过郑剑虹的人格形容词量表(也可以是其他的量表)进行人格评定;第四,将人格形容词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出传主的人格成分;第五,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知识以及传主的生活史,解释和分析其人格形成的原因,并解释其后期的行为,对原来理论中不能解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得出研究结论[14](P28~32)。总之,研究传主可以采用历史文献法、传记内容分析法以及实验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传主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

在学术交流方面,2010年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理论心理学专题报告由湛江师范学院郑剑虹组织。这是在全国心理学大会上首次心理传记学的专场交流报告。此次专题报告围绕“历史心理学与心理传记学:纪念弗洛伊德开创心理传记学一百周年”开展[15](P5),对心理传记学理论、方法与进展进行了梳理,并由涂阳军报告了《儒道互补人格——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16]、舒跃育报告了《诸葛亮人格特征及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17]、孙菁报告了《蔡元培的人格特质》[18]、曹文雯报告了《马寅初人格特征初探——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法》[19]、郭小川报告了《吴玉章人格特质的历史心理学研究》[20]。2011年第七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开展。本次会议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中原大学心理学系以及台湾心理学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以及政治大学心理学系协办。在此次研讨会中,由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丁兴祥教授组织了“心理传记学专题”,由海峡两岸的学者丁兴祥、张慈宜、郑剑虹、舒跃育和张继元分别作了五场报告。研讨会的主旨是以促进各地区华人心理学家社群之间教学相长,并加强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的交流互动。2012年由台湾龙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了海峡两岸“生命叙说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三个会议场分别由台湾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所长倪鸣香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丁兴祥教授和宋文里教授做“叙述访谈与传记研究”、“辅仁心理传记学的继往开来”、“自传俗民志的实践与应用”的报告,随后,进行分组报告,主要涉及心理传记与生命叙说、叙述访谈与传记研究、生命叙说与生命关怀三个主题,共报告14篇论文。会议还讨论了会议论文的出版以及会议制度化建设等问题。确定以后将由海峡两岸轮流主办该主题的会议,并且每年结集出版一本书。来自海峡两岸的各学科学者80余名,主要围绕理论视角讨论了研究模式,并涉及了实际案例研究与分析。主题报告为郑剑虹博士的“国际心理传记学的发展与中国大陆的研究”。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海峡两岸定期开展“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方面交流的基础。2013年“生命叙说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由湛江师范学院心理传记学与生命叙事研究所主办。主要围绕“生命叙事与质性研究”和“心理传记学”两个主题进行,是为了增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心理传记学与生命叙事在华人文化圈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发展、融合与合作,以叙事为研究取向,以生命故事为研究对象,将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人文社会学科及研究者联系在一起。

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在2013年同一年中,湛江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同时成立了心理传记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分为三个领域: “非凡人物”的研究、平民皇帝的研究和心理学家研究。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心理传记学研究所开设了专门网站http://psychobiography.nwnu.edu.cn/,这是目前唯一的心理传记学方面的中文网站。

四、前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当然,心理传记学研究也有自己的不足。首先心理传记学一直不被心理学接受,主要是由于心理传记学过于痴迷于研究单个个案,过于依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具有主观性,不能进行统计分析的实证性研究,所以也没有评判的标准。同时单一证据的解释不足为证,应该从多方面寻找证据,以在解释上形成一个证据链。其次心理传记学研究选择的传主大多局限于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资料的收集往往存在很大的难度,在资料的取舍上也有争议。研究中学者的价值观不同对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同时在重视心理学解释的时候,不能忽视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再次要建立完整的、具有深度的心理传记理论,必须对心理传记史进行总结,同时考察作为心理传记史片段和构成要素的心理传记批评。最后心理传记学不能只局限于心理学科本身,应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世界。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传记学也有自己的特点,并希望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心理传记学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应用人格理论来解释个人的生命,主要围绕理论的解释以及理论怎样运用,检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不是提供经验资料修整或创建新的人格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探索和实例研究相结合。首先,研究注重生态效度[13](P81)。必须把传主放到真实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并注重把握传主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其次,运用归纳法和推论法。对大量收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推论传主的生活故事。再次,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研究者要根据理论假设和收集的资料进行不断的修改才能真正完成心理传记论著。最后重视研究中的关系互动。因为心理传记学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心理传记学研究的积累对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心理传记学注重研究传主与历史条件下文化之间的互动,所以心理传记学的研究取向对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1]舒跃育.心理动力系统与心理学的目的论原则——论动机在心理学中的基础性地位[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美)杜·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周宁,刘将.心理传记学探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兆武,陈启能生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Elms, A. Personality in Politic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

[6]RUNYAN W M.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 in Theory and Method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7]Mcadanms, D. P. & Ochberg, R. L.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M]. Durhan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8]郑剑虹.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心理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周宁,刘将.心理传记学:概念、方法及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10]Runyan, W. M. Progress in Psychobiography[M]. Durhan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11]Erikson, E. H.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M]. New York: Norton,1958.

[12]郑剑虹.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13]周宁,刘将.心理传记学探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4]舒跃育.心理传记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5]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专题报告[A].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0.

[16]涂阳军,郭永玉.儒道互补人格——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J].中国会议,2011.

[17]舒跃育.诸葛亮人格特征及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6).

[18]孙菁,吴继霞.蔡元培的人格特质[J].中国会议,2007.

[19]曹文雯,昊继霞.马寅初人格特征初探——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法[J].哲学与文化,2011.

[20]郭小川,吴继霞,凌黎.吴玉章人格特质的历史心理学研究[J].中国会议,2010.

猜你喜欢

传记心理学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