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网“新场域”的力量:隐性思政教育的现代性模式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场域校园网隐性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1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现代性隐性思政教育的“新场域”

何谓“场域”,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场域本身包含对于社会世界理解的关系性原则,避免了实体论和本质主义的倾向①。一个场域即为各个位置基于关系网络的一个空间结构,进一步说场域就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就是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活动,基于此,对于校园网络中的信息获取与传播产生本质依赖性,由此形成高校校园内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会受到各种信息的负面效应。校园网作为高校的网络平台具有其特殊场域特性,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与建设,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优质的网络文化,可以有效预防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形成现代性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从历史角度看,作为社会发展思想的“现代性”是自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自笛卡尔所开创的近代哲学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它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按照“主体—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或简称为“主体性”。第二,理性至上主义,文艺复兴以后,对一切外在权威包括对神的信仰被代之以对理性的崇尚;第三,与理性至上主义相联系的是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包括对认识论、对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崇尚③。现代性理论坚信:在理性的指引下,人类社会正在沿着一条直线型的进步道路从落后的、非理性的、恶的传统社会向富足的、理性的和善的现代社会前进④。在校园网络的影响下,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作为独特的空间交流平台,已然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

2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现代性场域考察

从场域理论的角度看,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是校园网络交往场、校园网络舆论场、校园网络学习生活场等网络行为形成的具备现实性的虚拟校园内信息传播场域,它集中体现出校园网络信息的凝聚性、现实交往性、可控性等特性,作为“新场域”,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形成映射出大学生群体、校园信息、网络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了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和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相比集中凸显出其快速聚合信息与信息分享的作用,在模式上,表现为舆论圈、人际交往圈以及学习生活圈等。

2.1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现代性场域表现形式

首先,校园信息传播圈体现在校园网络舆论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网络中的舆论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等方面。在舆论传播的方式上,高校校务信箱、校园贴吧、校园BBS等都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上传校园信息、讨论、提出建议意见的重要场所。它具有舆论话题发展迅速、热点更新快等特点。基于这样的虚拟网络场,讨论的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大学生群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吸引学校管理者的目光。它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便利条件,利用可控的校园网络形式,使学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群体进行平等交流,解决问题。其次,校园网信息传播圈还体现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场。网络人际交往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是以社团群体、考研群体和就业群体等以同一兴趣或同一目标为纽带的网络人际关系场,他们在校园网中建立各种集体主页,以此吸引道同志合的大学生群体,在交流中进行交流、分享信息,这样的人际交往圈以兴趣为纽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之间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所形成的场域,以班集体、团支部、党组织为代表,在校园网上讨论班级活动、主题团日、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在这两种关系中,兴趣网络交往关系在现实活动中会向熟人网络交往关系转化。再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学习生活场也是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校园网络的健全,高校各楼宇之间都能实现校园网的互通,这就给大学生课程学习上提供了方便,大量的图书资料、教学课件、学习软件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随时查阅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群体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可以在校园网上获得诸如校园政策、后勤服务、医疗信息、网聊交友、影视分享、心理咨询等生活信息。可以说,校园网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校园网络的学习生活场。

2.2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现代性场域特征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主体是信息本身,其现代性场域特征集中体现了校园网络的凝聚性、现实性和可控性。首先,校园网络相对宏观大网络来说是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现代性虚拟场域,在全球网络连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可以在全球的任何网站浏览获取信息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这实质上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注意力产生极度分化的效果,使网络隐性引导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而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是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新场域”,它可以有效地弥补宏观网络环境的分散化特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网络行为平台,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优质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同时发挥吸引和凝聚的作用。其次,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作为虚拟场域也具有现实性特征。在宏观网络背景下,网络社群的组成没有国家、地区等地界限制,所以网络社群主要体现其虚拟的特性。而相对于虚拟特性的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则具备网上网下的行为主体高度统一的特点,大学生群体不仅可以在网群中组织学术探讨、问题公益活动策划、热点问题讨论等网络交往活动,而且可以从网群交流中走到现实活动中,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再次,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显现出可控性的特征,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的信息传播和网络交往活动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引导。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校园网络用户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采取网络技术和法律手段为校园网构建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基于局域的网络场域,校园管理者不仅可以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式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可以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引入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校园网络环境。

3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现代性隐性思政教育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基于校园网络所形成的引导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发挥其实效性,消除大学生群体消极对待课堂式教学的行知悖论,也可以有效的防御宏观网络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冲击。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其现代性,首先,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作为媒介无形中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连接的媒介;其次,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可以实现课堂教育与网络隐性引导的结合;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长规律需要网络媒介的契合。

3.1 建构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媒介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是现实中的电子虚拟交往信息互动场所,它同时具备现实性和虚拟性,这种独特的性质致使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产生极大的拓展,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情感支持、伙伴关系和校园网络的归属感。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承载大学生群体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两层交往关系,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从现实遵规守纪到网络行为失范的双重人格,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条件下,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现实中的资源发展到网络上,和大学生群体形成校园网络中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状况,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入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群体。同时,也可以在现实中聚合网络人际关系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凝聚、现实、可控等特点,使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间建立网上网下的互动关系,促使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式教育,从而进一步发挥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作用。

3.2 促进课堂理论教育与网络引导的结合

网络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差异性,有学者认为,网络是虚拟的联系,网络中主体活动以及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都是虚拟的⑤。然而,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无论网络行为还是社会交往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网络交往的人际关系虽然是以虚拟的形式发生情感交流,但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它是代表新形态的必不可少的情感连接手段,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同时存在于行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之中,也都能够使行为主体得到互动的真实体验。从交往结构角度看,在文化学术气氛下应运而生的校园网“新场域”满足了大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以及校园管理者内在需求的愿景,实现了网络虚拟空间关系向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转化。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在其中不仅没有对高校原有的教育结构产生冲击,反而促进了教育模式的优化,改善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作用。以大学生兴趣群体、党团组织以及班集体为代表的网络行为群体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凸显出更为稳固的特性。在校园信息传播圈中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活动,可以有效地推动网络行为主体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化,用网络影响现实,从而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教育效果。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网络场域进行引导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把课堂教育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授予大学生群体,实现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结合。

3.3 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从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研究各种思想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只能从社会存在中寻找根源。人的思维活动与思想认识的深化需要从现实生活过程中汲取营养⑥。校园网信息传播圈虽然具有虚拟性质,但究其根本是大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的本质写照,在客观上属于现实的社会存在,而且具备社会交际的现代性特征,而这一社会存在客观上一定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潜在意识。然而,无论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形式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交往,网络不可能完全替代现实,教育形式需要从线上走到线下,线上隐性引导,线下正面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校园网络空间中的思想观念和网络行为文化的双赢局面。

4 构建隐性思政教育的现代性模式

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新场域”中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模式需要注重引导教育的两方面建设。其一,要考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的现代性传播途径。其二,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校园网介质运用的现代性策略。

4.1 隐性思政教育现代性途径创新

顾名思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不是自上而下的主流式课堂教育形式,而是具有隐蔽性特征,并以引导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校园网信息传播圈因其独具的虚拟性和现实性,所以,恰恰具备这样的引导式教育条件。校园管理者可以因势利导,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校园热点话题的形式传播给大学生群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校园网络环境。探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代性创新途径,首先,要立足于校园网信息传播圈这一“新场域”,积极构建并引导校园网热门话题的构建及流向。对于校园网信息传播安全而言,信息过载与污染都是带来负面影响的源头,所以,过量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选择、获取、利用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信息过滤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过滤机制淘汰不适宜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话题,或引导话题走向良性发展,发布大学生群体热衷且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信息传播内容,从而通过参与构建热门话题的方式来为大学生群体展开隐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其次,必要的参照标准是引导式隐性思政教育在校园网信息传播圈中实施的保障。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是传播大学生群体舆论的“新场域”,所以,在校园舆论传播方面,就需要构建尺度轨道来进行监督管理。有学者研究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分散的无组织的特点,故因此特性,许多公众在并不清楚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本质的前提下,做出仅以自己经验为根据的不理性的判断和评论,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的⑦。相对于宏观网络而言,校园网是局域可控的网络平台,学校有充足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主动力,针对各类网络信息特点建立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网络信息参照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4.2 隐性思政教育的现代性策略创新

从互动主体关系角度看,校园网信息传播圈是以师生信息圈、熟人信息圈和公共论坛三种网络媒介的“新场域”为代表。它们在信息的传播上有着自身独到之处。首先,师生信息传播圈是引导式隐性思政教育的正面教育阵地,利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和学校官方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在校园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中及时、全面、客观地宣传教育,抓住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舆论传播的主导权,控制校园网信息传播圈的舆论方向。其次,基于大学生群体熟人关系以及信任感的熟人信息传播圈具有网络行为的高度身份认同感。熟人信息传播圈基于现实的人际交往基础和身份认同感,更容易通过校园网信息传播圈营造平等交流的舆论氛围,对于熟人信息传播圈,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引导关键在于校园网络中的和谐话语环境建设。再次,对于高校网络公用论坛的言论疏导是强化校园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不可或缺的步骤。由于公共论坛的匿名化、信息量大、变化快等特征,使得它成为一个网络行为主体不熟悉,存在不稳定性的网络信息交往圈。基于此,在公共论坛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面对公共论坛热点事件的大量言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群体的疏导机制的构建⑧。

【注释】

[1]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47页.

[2]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

[3]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肖瑛.从“理性vs非(反)理性”到“反思vs自反”[J].社会,2005(2).

[5]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8页.

[6]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77页.

[7]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第109页.

[8]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37页.

猜你喜欢

场域校园网隐性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