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两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的运用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两会载体政治

(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2014年的“两会”,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厚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作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两会”开启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今年的“两会”吸引着比以往更多的高校大学生的目光,他们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密切关注着“两会”的实时动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不能忽视“两会”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和载体,要大力拓展教育平台,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协同创新,把“两会”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与功能。

1 “两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①。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发生互动。可以说,开会、理论学习、谈话都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两会”作为党领导下国家收集和获取人民意志的国家形式,是人民行使国家管理权力的途径。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两会”,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未来的期望,并体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案之中,使国家社会的发展与民心一致,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党及政府通过各种中央决策部署、制法立法提案、政策拟定、治国新理念的解读与宣传,与人民群众凝聚共识、共建信心,提升士气。这个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治理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而“两会”则是承担着载体这一重要的角色功能。

“两会”既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以往相比,今年“两会”体现出新的载体特性。一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热情,展示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据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统计,从3月3日零时至3月8日17时,两会相关微博讨论量为3162200条,两会相关新闻报道数为196000条②。这些数据表明,借助“两会”,在网络和媒体上正形成全国上下共议国事的强大的舆论场。二是更方便、更快捷的参与路径。无论是网页浏览、视频关注、微博点评、微信转载等,人们的 参与途径自由且形式多样。信息接收快捷迅速,评论反馈实时更新,互联网时代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参与“两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热点回应与深度互动。围绕民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各地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等是近年来“两会”不断凸显的特色。从媒体追问到网络热议,从政府报告、代表提案到地方“两会”的1号议案,对于雾霾、食品安全、东莞扫黄、反腐、医患冲突等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在“两会”中获得回应,一种良性的、有益的深度互动正发生在“网络与现实、会内与会外、代表委员与老百姓”之间。

2 “两会”所具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找到理论与载体的最佳结合点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取决于是否考虑到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接受规律、认知态度相结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准确无误地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进一步充分地表达出来。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沉淀,又要引入最新最前沿的思想理念,使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两会”的内容、形式及其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具有突出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

首先,引入“两会”作为载体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生产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社会在总体和谐中稳步发展,但仍面临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体制变革,法制还不健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原则给社会的文明法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原则被部分大学生引入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不择手段竞争,只讲利益、不讲仁义,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新的阶层的出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必然出现新的诉求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产生批判性的怀疑,需要一个正确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利益格局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收入分配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部分人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降低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四是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共识的形成。由于青年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尚在定型阶段,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部分负面现象,还不足以全面认识到它们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两会”犹如一场年度总结和思想的盛宴,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政府报告、人大常委报告、代表建议、委员意见和各界评论,包括专家、学者、官员、民众的多方位、多角度的阐述,让青年大学生可以在主流价值观引导下拓展知识视野、理论品质和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问题和负面现象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避免主观狭隘的理解和片面的解读。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学术权威、企业名流、影视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的政见、言论和提议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两会”的传播形式能够大大优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媒体是青年大学生接收“两会”信息的首要途径。“两会”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与民交流互动的平台,观看会议直播现场、搜索“两会”热词、向总理提问、看微博播报、上网民议事厅、浏览“两会”花絮图片等等,“两会”的网络模式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迎合了“80后”和“90后”崇尚自由、独特和不迷信权威的个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隐性的教育途径,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以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到达理性认识之前必须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积累,单纯地对受教育者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和观念会因为缺少鲜活的材料而收效甚微。“两会”中的提案均来自具体的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提案所形成的价值链条,指出了这个社会提倡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惩处什么,当获得大学生的支持认同或引起情感共鸣时,他们也就自动地接纳了主流的价值观念。

再次,“两会”是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最佳契机。听政府、人大、政协及两高工作报告,关注政策动态、时事热评,是开展基本国情形势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2014年“两会”的主要议程是审议批准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势必将引领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新路向。参与和学习“两会”的重要文件和评议能够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未来宏伟蓝图,从而振奋精神,提升信心,强化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唤起青年大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认同主流价值观念,在对美好生活追求中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另外,网络“两会”推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政治观点、培养民主意识和展示理性爱国行为的有效途径。

3 高校运用“两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途径

首先,“两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实时更新、紧跟时代的数据库、案例库、观点库、理论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有效地将“两会”精神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对中国国情的全面掌握和动态把握,如果不能把理论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那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来解决和回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两会”报告和重要文件中,严谨、科学地总结了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推进了中国的复兴,以及展示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智慧。通过设置以“两会”为内容的专题式教学,展示“两会”中的中国发展及趋势的各项数据,运用亟待解决的中国问题、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等作为教学案例,撷取“两会”中最新文件精神、专家观点、权威解读、网民评论等思想,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解决力。从而达到通过“两会”这个资源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素材及内容的更新。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来说,“两会”展示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示范与应用;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来说,“两会”总结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可以有效转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帮助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体制自信。而《法律基础》课程则非常需要“两会”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服务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作业、展示课件或社会调研等途径,鼓励大学生用各种形式参与“两会”,把握“两会”的热点热词,结合实际地研究与调查,牢牢地抓住中国的国情,共同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形成终生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果。

其次,借鉴“两会”网络议政、微博话题、体现民情民意、专家学者老百姓互动等作用形式,促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如今大学生的世界观念发生巨大的变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门逐步打开,产生了许多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如平等、竞争、效益观念;另一方面,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涌入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使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被物质利益所驱使、腐化。这些思想观念正逐渐腐蚀着大学校园本来朴实纯净的风气。学风、舍风、校风的传统宣传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更为有效和新颖的方法,来杜绝滋长各种不良风气的温床。“两会”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样本。一方面,高校要善于抓住“两会”精神的教育时机,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影响力广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每年的“两会”期间,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关注和参与“两会”,大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形成“看两会”“评两会”“学两会”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应用“两会”运作方法与影响机制,拓展网络渠道,让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与意愿得以表达与抒发;设置体现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与思想困惑的微博话题;邀请本校专家教授学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多方交流,在理性、包容的社会互动、思想交锋、情感交流中,形成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承担责任、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感染、纠正认知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

【注释】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李柯勇等.两会“大数据”:300 万条微博听民声[N].新华每日电讯,2014-03 -10 (005).

猜你喜欢

两会载体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