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

2014-03-11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高校学生培育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1)

中国的法治建设大体可分为“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法治中国”三个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程度,而高校法治文化是我国法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代表着高校继承中国传统法治理念以及学习西方的先进法治理念的一方面,同时高校作为培养较高层次法治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1 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

1.1 法治文化内涵

“法治”在某些学者看来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更新、进化、调整的过程。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法治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多数学者是根据文化或者法律文化的定义来对法治文化进行论述、分类、定义。一般认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由弗里德曼于1 9 6 9 年首次提出①。从广义上看,法律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人类漫长文明进程中通过法律实践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法律现象存在、发展的文化基础。缪蒂生认为,法治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并受此价值观支配的法律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且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李林撰文认为,法治文化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方式三个层面②。从而看出法治文化的概念实际上包括观念形态、规范形态的法治现象,甚至还包括实践活动形态的法治现象。是法的制定实施、法律教育、法学研究活动等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是人们从事各类法治活动的行为习惯、传统和方式。

1.2 高校法治文化内涵

尽管并没有马克思主义法治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高校法治文化等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依据,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法治现象进行的分析(我们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文化观)。高校法治文化不仅是以法治为主导构建简单校园文化的结果,同时还是法治文化在高校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全面体现着法治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还有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制度设施方面的法治文化。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高校法治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观念形态的高校法治的价值追求:主要是高校师生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秉承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及由此形成的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等值诉求与知识体系。

规范形态的高校法治制度设施:主要是指学校各项制度、校风校纪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道德规范均能够体现现代法治理念与精神;各类法治文化宣传的设施和活动以及校园环境能够彰显法治精神。

实践活动形态的高校法治主体行为:主要是指在现代法治理念和精神指引下,高校法治行为主体进行提高防范意识、依法维权等活动以及遵纪守法、依法治校的状态等。

2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现状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为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公民的法治意识水平。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体的摇篮,因而为了研究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现状,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高校学生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现状,我们在长春师范大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分发了400 份问答卷,最终回收到372 份,回收率为93%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学生法律知识掌握、学习的情况;高校法律知识学习教育情况等,并对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如下:

2.1 了解懂法重要性,但法律知识薄弱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认为法律在我国社会中有什么作用”,45%的同学认为“保护公民权利”,25%的同学认为“规定公民义务”,还有23%的同学选择了“处罚违法分子”。这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是有正确的认识,对于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还是能够意识到的。对于“您的法律知识来源于哪里”,64%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教学,11%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实践,10%的同学选择了网络,选择其他的同学占8%;对于“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情况如何”进行回答时,只有8%的同学选择了“很了解”,67%的同学选择“了解一些”,还有18%的同学选择“不了解”;对于“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律宣传活动或讲座,你认为”,只有43%的同学选择“比较有意义”,32%的同学选择“有意义但浪费时间”,还有18%的同学选择“形式化大于实际意义”。这些数据显示出高校大学生还是能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愿意去获取法律知识的,不过法律知识掌握的还不够熟练。而近些年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受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同时表明了目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法律素养的欠缺。

2.2 维权意识与守法意识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您在校内遇见陌生学生模样向您借用银行卡转账的人,您是否愿意帮助”,36%的同学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借”,24%的同学选择“不需要自己投入钱就是帮人家下,愿意”,33%的同学选择“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帮助”。这显示出高校大学生防范意识并不够高,在面临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犯时,防范心思太弱。据后续调查,仅2014年4月7日一天就有两名同学,因为借给陌生人银行卡被骗走千余元生活费。对于“假如您勤工助学或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打工时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您会”,仅39%的同学选择了“告诉老师,让学校出面处理”;对于“您如有涉嫌违法的行为,但危害不大且您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会如何选择”,有49%的同学选择了“衡量利弊之后再做决定”。这些调查结果均显示,高校大学生利用法律途径维权的意识以及守法意识均不足。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从前些年的刘海洋泼硫酸,到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寝室投毒案,我们必须反思:现行高等教育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如何弘扬“法治理念”。

2.3 不够关心国家法治建设,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还了解到,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是特别关注国家的法治建设。对于“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关于法治的新提案?”,65%以上的同学选择“不太清楚”;对于“你是否相信基层法院审理的公正性”,有43%的同学认为打官司就是富人的游戏,打的是“关系”并不相信法院,35%的同学认为审判容易,但是执行困难,仅有19%的同学认为司法还是公平、公正的,这说明高校学生对我国司法现状普遍不满。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在司法公正方面,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中负面信息的影响,持悲观的态度。事实上很多高校学生思想不成熟,看问题较为偏激,部分学生在价值取舍上带有少许功利性,因而他们宁愿选择去相信社会不公正。正是,由于对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不是十分认可,部分大学生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进而对其所学的相关知识也不甚认可。可见,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亟待提高。

尽管有着以上不足,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普法活动的开展、法治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法治环境的逐渐好转,还是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正确的解决途径,通过理性的法治方式去解决。法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法治文化培育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和谐、公平的校园环境中更好地自由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应围绕“校园文化”这个主旋律,体现时代对其法治文化培育的新要求。

3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对策

“相比较而言,建构一项制度容易,培育一种文化则非常之难。”文化形成于一种长时间大范围的人类协作,并需与其他亚文化和整体文化相协调,逐渐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才能沉积成一种潜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③。所以,法治文化的培育应该从单纯文艺化、活动化逐渐向有形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转变。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法治文化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以及复杂性并存的,培育法治文化,既需要信心,更需要足够的耐心。

3.1 高校法治价值追求的培育

首先,法律意识的培育。法律意识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行为趋向、行为选择。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最终能否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否则极易产生错误的法治观点。在培养法律意识的同时还需促使其权利义务意识提高,让学生们懂得法律并不仅仅是约束,法律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其次,深化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调查较为清楚地看到部分同学对法律的不信任,对法治认同的比例相对来说远未达到期望值,从而可以看出同学们法律信仰并不足够坚定。例如:调查中同学们对司法公正的看法、交通规则的遵守、权利被侵犯后是否进行诉讼等的态度即可看出。因而必须通过足够的正面宣传促使这部分高校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再次,法律知识的普及。作为法律意识重要内容的法律知识,不仅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意识的基础④。在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学生的法律知识较为匮乏,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法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扩展法治教育渠道、推进法治课程改革、构建有效实践环节等来推进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

3.2 高校法治制度设施的建设

首先,建构理性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关键,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其价值,在于公民对于法治的信仰,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的章程规定只有被执行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依法治校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各大高校自身的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高校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工作也越来越紧迫。应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去制定各高校类具体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其次,法治文化的场景化。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将法治精神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有形手段表现出来,实现从内在的法治精神到外在的法治文化,再从外在法治文化到内在法治精神的良性互动。例如:可以在广场、寝室楼下设置法治文化栏,专门刊登近期的法律动态以及现实法律案例等。充分利用高校与学生沟通交流所用微信、QQ 群等电子传媒去传播法治故事及微电影等,推动高校法治文化的密集传播。

3.3 高校法治主体行为的规范

首先,高校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其次,高校教师的言行将对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产生深刻影响,因而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法律素养,明确他们的权利义务,切实提高教职员工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再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责要明确。应努力创造良好校园环境,为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有效场所。近几年社会转型关键期,高校管理矛盾纠纷不断,逐渐出现上升趋势,其中既包括学生管理纠纷也包括教师管理纠纷,必须从大学依法自治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构高校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例如:高校纪委、宣传部等部门可以定期进行法治宣传讲座,聘请司法人员为高校师生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顺利完成此重任更需要进行法治文化的建设,同时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的作用。重视高校学生法律信仰的深化,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培养。建构符合新时代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的和谐校园,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推动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注释】

①黄海诺.论弗里德曼法律文化概念的方法论困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②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王建华.培育法治文化的前提:人治与法治的再认识[J].天府新论,2014(1).

④杜泽宇.兰州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高校学生培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