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裸官不能关起门来清理

2014-03-11张涛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家行政学院摸底组织部门

□张涛

裸官不能关起门来清理

□张涛

“脱敏”是排查清理裸官的前提。讳莫如深,只会让公众对裸官问题的严重程度妄加猜测,对清理效果心生狐疑。揭开裸官的庐山真面目,也需要借助群众的雪亮眼睛。只有主动公布裸官原岗位、新去向等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才能倒逼一些地方和部门硬起手腕,不留情面,坚决清理。

起底“科级及以下干部”的首次全国性裸官大排查,正在各省份展开。记者梳理各省份行动方案发现,至7月底,各省份裸官摸底调查基本结束。各省份纪检等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本省的裸官数量。不过,公“晒”排查结果的仅少量地区和单位,福建等十余省市均对裸官摸底结果讳莫如深。

我国到底有多少裸官?这个问题从2008年裸官一词产生至今,一直都是谜。今年年初,中组部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成员岗位在内的5类岗位,将不得由裸官担任。作裸官治理的必要条件,各地随即启动对裸官的摸底清查,目前已经基本摸清了底子。然而,对于公众关心的裸官数量,多个省市均秘而不宣。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指出,“一些地方认为裸官涉及面广,是个敏感问题,担心公开数据会成为舆论的关注焦点,影响地方政府形象”。而福建等地组织部门,以“问题比较敏感,不能公开具体排查数量”为由婉拒记者采访,也验证了专家的分析。

早在2010年,监管裸官就首次列入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工作要点,中央近年来更是密集出台规定重拳予以治理。但依旧不乏裸官巨贪的魅影闪烁,诸如“北京国企裸官挪用公款5.8亿元”、“金融业59名裸官涉案数十亿元”等新闻,更是给公众留下了“十裸九贪”的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看来,倘若现在公布裸官数量,甚至不乏官居要职者,无疑会石破天惊,给社会带来震撼。这种想法其实是低估了公众的心理承受力。诚然,前些年我们没有完全遏制住裸官,存在裸官向“贪官”转化的现象,但这都是过去式,只要正视现实,以此次排查为抓手,坚决将裸官调离五类岗位,扎紧监管裸官的制度篱笆,就能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如果对裸官讳莫如深,反倒会让公众对裸官问题的严重程度妄加猜测,对清理裸官的实际效果心生狐疑。

排查清理裸官本身,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一方面,各地摸底排查裸官,都是由本人填写表格自行报告,难以避免瞒报漏报现象。由组织部门进行核查,人手精力有限,掌握信息也往往不对称,因此,揭开裸官的庐山真面目,还需要借助群众的雪亮眼睛,积极发动群众举报。同时,关起门来排查清理,很容易流于形式,在官官相护的心理作祟下,明着将裸官清理出五类岗位,实则其依旧掌握贪腐权力。只有主动公布裸官的原岗位、新去向等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才能倒逼一些地方和部门硬起手腕,不留情面,坚决清理。

从长远来看,加快官员财产公示,推动干部家庭信息公开,也应提到日程上来。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造成大量裸官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掌握决策权领导干部的个人信息不公开透明。”只有让公权者置于“玻璃箱”中,放到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之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裸官出现以及向贪官转化。

猜你喜欢

国家行政学院摸底组织部门
从组织部门的“五个一”看优良部风
Task 11
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太仓市摸底危化品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法国:马克龙要把母校撤了
把握好“第一工程”的“魂”“纲”“根”
一以贯之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纪律规范弱化的原因、表现及治理对策探析
全面清查摸底 提高政府资产管理水平
国资委摸底央企债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