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声响起

2014-03-11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转场钟声意向

析剧评影

钟声响起

评微电影《钟声》

点评专家:齐 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微电影《钟声》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入手,以自然的手法和较专业的剧作结构展开故事,无论对白写作,还是转场设计,都显示了作者较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严谨周密的创作投入。整剧通过短短的十几场戏阐释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变化。钟声作为一个隐喻色彩明显的意向,承载了传统、警示、文化、信仰、启示等多方面的内涵,贯穿始终,在反映一个具体案例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或观影者深刻的思考。

剧作以巨型古钟为背景作为片头,为整篇的立意奠定了基调,悠远的钟声,配合渐进的片名字幕,在视听节奏上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之后的第一场戏直接切入剧情,这种方式很适合微电影的表现。因篇幅所限,环境交代或其他仅具表现意义的镜头略过,是以叙事为主的微电影的常用手法。这场戏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三口围绕汽车的对话,设计紧凑的台词在传达有效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丈夫、妻子和儿子的个性。其对话设计极为“家常”,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该剧所涉及的场景显然是一个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但若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对人物就会有一个更精确的定位,对具体拍摄时布置场景也是一个指导。

在剧本格式上,通常会写明每个场景的具体时间、地点等信息,如“客厅内景夜”等,以便于阅读或制作时参照。

第二场戏主要在厨房、餐厅和客厅展开,这场戏调度范围较大,也是该部微电影的重场戏,篇幅占了整剧的四分之一。剧情发展也很自然,妻子在厨房做饭,儿子做作业,丈夫下班开门进家。妈妈让儿子递信,丈夫阅信后与妻子交流。值得商榷的是孩子的在场,知情的妻子是否应该让孩子转信。看信后丈夫和妻子的对话应该在何时何地进行,在拍摄时也要更周密地设计。从剧作中看,“丈夫:哎,你过来一下。妻子走近丈夫:怎么啦?丈夫:这封信是谁给你的?”等对话是和孩子在同一个大空间,如此设计也许不合常理。可在另一空间完成该段对话,如卧室、书房等,或丈夫先不说,为了避开孩子,也作为一个节奏的缓冲,甚至可让观者误读为一种心理的挣扎。之后可加一小场吃饭的戏,有心思的父母和不知情的孩子……或加一个繁华喧闹城市的夜景,和下一场隔开。否则,前三场戏占了整部戏的一半内容,又都发生在家里,无论从叙事变化,还是从观影感受,都值得探究。第三场戏在妻子与心事重重的丈夫的交流中,作为功能性的目的,引出了庙会。

第四场到第六场事实上可以看作同一场戏,作为意向的钟再次出现,同时庙会的戏也可看作丈夫的重要转变,由不支持妻子行为转变为主动干预。第五场戏属于插入段落,是丈夫的主观想象。这是一个很好的设置,借助空灵的钟声,放大了丈夫的主观感受。这场戏也可有更深一步的考虑,丈夫并非有纯粹的受贿心理,事实上他一开始对这一事件就是抵制的,若每次和钟声有关的意向表现的都是对他的震慑,既不符合事实,又对丈夫的自我觉悟有所减弱,从教育意义上来说也未必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可以考虑两次出现钟声,第一次意味着平和的迹象,象征心里平安,钟声响过,寺院里平静的众生,包括一家人,这和寺院的环境也有所契合。第二次响过(同时出现画面),出现剧中的情景。可以考虑加妻子若有所思的镜头,共同转变(哪怕是微妙的感觉)总是强于一个人极力干涉,即便是创作者强加的。否则,作为责任主要承担者的妻子,其最后的行为似乎只是为了丈夫的安宁?这似乎不应是影片表现的唯一内容。

从第七场到十二场,故事又回到了家里。一个月后的中午,丈夫在客厅沙发上低头沉思,妻子领着儿子放学回来了。一个月的时间,是否有些过长?尽管煎熬需要时日,但拖沓一月之久似乎也违背了丈夫的初衷。这一场戏设置在中午,人物的职业与工作状态,孩子的年龄等一系列问题应当有一个总体设计,尽管作品似乎有意忽略了这些背景资料,但人物表演时要有参照,比如妻子有无职业、何种职业、文化程度等信息,对演员表演会有一定的限定。这些信息,也可在剧本前面给予说明。

其中第八场和十一场又是两场插入,一场是想象或回忆,一场是梦。这两场又一次出现了钟声的意向,由儿子背诵“夜半钟声到客船”,转到父亲关于会场的想象,是一个巧妙的桥段。一方面表现了父亲的草木皆兵似的煎熬,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引人思考的反差,钟声在此处由文化意向转变为一种警示,父亲也许想起了自己背古诗的年少单纯的岁月。当“警钟长鸣”一句反复在空中回荡之际,切回的也许应该是发怔的父亲。接下来的第九场如果父亲不是对无辜孩子的发作,而是默默走开,也许会有更大的张力。第七场到第八场的转场利用了相似性的匹配原理,同类事物叠化转场,可以看出创作者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第十一场的梦境则预示了另一种可能,这是一类常见的梦,出现在类似的情景中,真实的梦境也许大多数不是这样的,会有一些转换,尽管达成的是同样的愿望。试想一下,这个梦如果让妻子做呢?在梦中看到丈夫被“逮捕”惊吓而起,会有另一种意味。因为剧中的丈夫,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惊吓。

影片结束是一场晴朗的戏,也是观众可以预知的结局。钟声响起,呼应片头。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可看性也很强的微电影。如果片头钟声之后,加一组母亲用电动车带孩子上学的略感艰辛的镜头,故事也许会更有意味。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猜你喜欢

转场钟声意向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古刹钟声
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画面转场研究
民用直升机新机交付转场模式研究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盛世钟声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大型强制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转场快速拆装施工工法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