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进展
——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2004~2013)

2014-03-10王莹谭晓东

社会工作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文献

王莹 谭晓东

近十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进展
——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2004~2013)

王莹 谭晓东

医务社会工作是结合了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病人提供“非临床”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从文献分析角度来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趋势呈现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社会认可、政策扶持以及人才培养为制约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医务社会工作 文献计量学 社会政策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

王莹,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谭晓东,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1)。

一、引 言

在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改善医患关系、开展人文关怀等非临床工作为推进构建我国和谐医疗环境提供有力支撑。而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的一个较年轻的新兴专业在协调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开展人文关怀、落实福利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环境下,医务社会工作倍加受到各领域的研究重视。而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处于“婴儿”时期,处于萌芽状态,且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客观数据库CNKI的分析结果,对我国近十年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做浅述。

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6世纪英国的济贫法时代的医疗救助,当时其主要意义在于为穷人提供帮助(刘继同,2012)。现代意义上的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则是由慈善组织会社(COS)和社区睦邻组织运动(SHM)两项运动推进的。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190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医院的卡博提倡成立的社会工作部门是全世界社会工作的开端。医务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起源较早,发展成熟,并在医疗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美国的社会工作协会(NASW)有明确的组织规章制度及具体分工,其社会工作人员均是接受了培训教育的专业人员(郭勇松等,2009)。

然而,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初步试验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有北京、上海的几家医院有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当前,我国学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表述较多,但基本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专业性、社会性、非公益性(卫生部人事司,2007)。综合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学术研究进展,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借助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医学社会学等理论开展工作,在社会、心理等非传统医学的专业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体(独立的个人,家庭)提供由医务事务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并为其提供可及的预防性服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相比西方国家,不管是从实践角度还是学术研究,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都处于落后阶段,下文将从CNKI数据库近十年公开发表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文献的角度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 Analysis)研究方法,所有的文献来源于中文数据库CNKI。关键词=“社会工作”and“医疗”;或者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年代=2004~2013进行文献检索,将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导入专业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随后对导入文献进行查重,并剔除不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二)文献纳入技术路线图

图1 文献计量学分析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1.文献计量学年代分布结果

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中文文献按照年代趋势统计研究发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中文文献的总体发文趋势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较大的上升年份是2006年,2010年及2012年。虽然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提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内已经引起重视,其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态势良好。

图2 2004-2013年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公开发表文献年代趋势图

2.文献计量学期刊分布结果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医学社会等领域,研究内容多为社科类研究或定性研究。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近10年公开发表文献的排名前10的期刊分布可以看出,其主要分布在《社会工作》、《医学与社会》、《中国医院》等杂志。其中《社会工作》复合影响因子(IF)为0.557;《医学与社会》IF为1.339;《中国医院》IF为0.841。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分布期刊水平较高,公开发表文献质量较高。但仍然存在学科之间交流不充分的问题,研究方向较为单一。

图3 2004-2013年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公开发表文献主要期刊分布图

3.文献计量学作者分布结果

此次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共有367位作者,本研究着重提取发文量排名前7位的作者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研究作者群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且多具有医学研究背景。提示我国当前主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团体专业研究能力较强,且正在形成以表1中作者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

表1 2004~2013年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发文作者及机构

(二)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进展

1.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纵观近十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全国各地医务社会工作呈现出层次不齐、各具特点的多样化发展现状(甄红菊,2013)。有学者依据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将其分为:历史渊源发展模式、社会工作推进发展模式、医院公共管理发展模式、医疗纠纷处理发展模式以及康复医学发展模式等五种类型。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最主要模式是无意识模式,即全国大多数医院都无意识地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而开展此项活动的主要力量是医护人员,例如医院组织结构中常见的“病人服务中心”、“医患关系调节科”等。综合我国当前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大致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种:有专业教育结构及专业部门支撑的专业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从2006年后逐渐发展壮大,主要特征是高等院校与医院建立实习基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门化的医务社会工作部统筹医务社会工作。不仅解决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供需障碍,而且加大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此外,较常见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型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专职岗位和项目人员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刘继同,2009)。据相关文献报道,此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我国的深圳最为典型,不仅借助医院平台将医务社会工作推向大众,更是为我国其他医院创新性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进展

从近十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文献来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意识、研究质量、研究人员、研究结构、研究结果、研究影响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同时,本研究也发现,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缺少方法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当前,学术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理论、心理社会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福利理论主要解释了“非医疗性服务”的健康需要过程及其发展质量(刘岚、孟群,2011);心理社会理论对医务社会工作最大的帮助就是提供了人生不同阶段和处境存在不同的医疗需要的线索,应探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群体的健康诉求,提供适宜的服务模式;生态系统理论主要关注个人与其周边环境的互动以及系统的链接问题;基于系统理论,能更好地利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非正式系统及正式系统力量(朱希峰,2007);增权理论反映出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社区领导人等建立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强调服务对象的能力,由此,可以引出一个相互认可的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有关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互相指引,通过社会问题解决取向组织实施的工作模式;危机管理理论是普遍认为医务社会工作处理个案问题的一般技术(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07)。当人们失去自我应对危机的能力时,会主动向机构求助。因此,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可以认为是处在“危机中”,危机介入贯穿整个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提出,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朋、互助小组、邻里关怀及其他照顾团体提供的物质、技术、精神帮助等。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来看,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介入服务。

3.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特点与重点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方式主要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为主。其中个案工作是当前运用最多且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据文献报道:1994~1996年我国康复中心运用个案工作方式对647名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有效率98.3%。个案工作主要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介入,解决个体问题。小组工作方法起源于1949年美国工作协会。与个案工作不同的是小组工作将患一种病或具有同种性质的病人组成小组,由医务社会工作者确定主题,参与患者之间可进行经验分享、相互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王卫平,2004)。汶川地震时期,国内学者开展的支持小组、人际关系小组等针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地震后期创伤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式的成功案例。社区工作是联系医院和社区的重要纽带。医务社区的主要形式有:社区义诊、社区保健及社区咨询等。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不仅仅在医院,还深入到社区(刘斌志,2008)。综合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总结其主要工作重点包括七大方面:协调病人心理人际关系;临终关怀和人文关怀;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疏通;为病人提供医学康复帮助;为特殊人群提供社会救援及艾滋病服务;社会健康管理及慢性病服务;协调医患关系。由此可见,医务社会工作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帮助处置病人的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预后生命质量,还在于缓解家属的心理应激问题,缓和医患关系。

(三)当前制约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医务社会工作认可度较低

2007年,我国卫生部“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大多数社会成员并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信任度和认同感,加剧了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处理医患关系的困难;另一方面,当前医院考虑到医务社会部门属于非临床、非盈利部门;开设专门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引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会给医院带来额外的运行成本;当前,医院领导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宽度有限使得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医院的普及率相当低。

2.医务社会工作缺少相关政策法律支持

与国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相比,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岗位要求及规范都缺乏相关政策制度的规定,这极大地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例如,我国当前医务工作者的用人制度还没有建立;此外,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相关晋级考核制度也没有完善起来,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人才的引进,例如,我国当前医务社会工作者没有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导致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积极性降低,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3.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我国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此外,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人员没有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也缺乏实习经验。例如,国际学术界当前研究结果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者上岗前有必要进行800个小时的实地实习,我国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标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再例如,美国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完善了社会工作教育标准和课程设置,而我国尚未开展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据研究报道,2020年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数大约是1000万余人,对比当前现状,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明显存在供需矛盾的现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制约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加强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

本次文献研究提示:我国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解及认同普遍较低,因此,对公众进行医务社会工作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价值感认同迫在眉睫的任务。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广泛宣传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及优势,加深广大民众的认可与了解。此外,还应该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及取向。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应当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体化,将尊重生命、助人服务、服务大众作为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二)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快刚性政策法规的出台

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特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政策出台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首先,应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框架体系。建议将医务社会工作者纳入医疗卫生系统的正式职业目录,同时出台明确法规规定其职能为非医学领域的专业服务,即医疗救助、医患沟通、心理咨询以及临床关怀。其次,应建立医务社会工作配套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卫生服务工作的评估中,将社会工作的开展及效果作为基础的或者拓展的项目,纳入医疗机构评价的刚性标准范围,不仅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规范发展,同时也引起广大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提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明确其岗位定位

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支撑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灵魂。首先,高校出台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培养与招生计划,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这就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上岗之前必须有相关的专业学习背景,掌握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技巧;其次,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医院应起到平台作用,医疗机构应适时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为专业人才提供发挥所长的地方。同时,在医院的实践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人际沟通、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后,鉴于我国目前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强调加强国外经验交流。国外经验交流学习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邀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的专家教授来我国进行培训;定期派遣国内相关研究者赴国外学习;由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定期举行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职培训,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在职继续教育的机会。

[1]郭勇松,吴水珍,张良吉等,2009,《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条件研究》,《中国医院管理》第2期。

[2]刘斌志,2008,《医疗照顾社区化与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全科医学》第5期。

[3]刘继同,2009,《中国医疗救助政策框架分析与医务社会工作战略重点》,《社会保障研究》第1期。

[4]刘继同,2012,《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社会工作》第4期。

[5]刘岚,孟群,2011,《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第5期。

[6]王卫平,2004,《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医学与社会》第2期。

[7]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07,《建立医疗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需求分析及建议》,《中国卫生人才》第11期。[8]卫生部人事司,2007,《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摘要)》,《中国医院管理》第11期。

[9]甄红菊,2013,《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医学与社会》第1期。

[10]朱希峰,2007,《台湾社会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考查》,《社会工作》第7期。

编辑/陈敏

C916

A

1672-4828(2014)02-0137-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18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