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效果观察

2014-03-08冯文珍张乃正

护理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护理学科学素养专业课

冯文珍,张乃正,房 兆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高职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重任。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科学飞速发展,临床护理既要倡导科学理念、又要树立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护理教育既要提高护生的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其人文精神,而学校是对护生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的关键阶段。当前,各高校进行了许多研究及探讨,在众多相关论述中还存在以下亟待加强之处:一是割裂了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文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护理情感的渗透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二是现行的教学方法不当,仍以单向传授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为主,较少采用融合式教学,导致护生不思考或懒于思考,影响了科学素养的发展;三是对入学招生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关注较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在招生生源、师资配备、课堂内容、教学手段、见习实训、考评体系、教案授课等教学环节,做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使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课教学中体现专业知识,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新生班级为观察组,入学即实施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教学模式。以2011级高职护生全部班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培养模式。按学号等距抽样法,对2011级10个教学班,从学号5开始,依次抽取间隔5的护生各10名,共计100名,对2012级20个教学班,从学号5开始,依次间隔10的护生各5名,共计100名。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高考录取统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护生,年龄 18~22(19.4±0.9)岁,均为女生,观察组文科生61名,理科生39名;对照组文科生36名,理科64名。两组护生除外入学文理生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方法

2.1 观察组 做到8融合。(1)招生融合 对2012级实行文理兼招,扩大文科生比例,改变护生知识结构,从入学源头上重视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提升。(2)标准融合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所用教材,进行重新讨论、编写修订。将《护理礼仪》、《护理管理》、《护理心理》等课程由原来的第3、第4学期变更为第1学期开设,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从原来的第3学期变更为第2学期开设,做到专业与人文相融合。(3)师资融合 ①让人文学科教师进修护理专业,完善知识结构,结合临床实例渗透护理知识,提高护生兴趣。②让专业课老师充实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在讲解专业技能时,潜移默化影响护生救死扶伤的服务意识。③组织专业课和人文课老师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共同开发实验课等,实现护生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双提升。(4)课内融合 选择专业课如《生理学》、《解剖学》、《护理学基础》等和人文课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等,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施专业与人文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人文课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知识。如在《生理学》教学中,教会护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并将人类基因组研究、克隆技术、维萨利发现血液循环、佛莱明发现青霉素等故事呈献给护生;在《护理学基础》绪论教学中,除认真讲解护理学概念等知识外,还详细讲解南丁格尔的生平及事迹,使护生树立热爱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在《护理管理学》控制教学中,认真讲解管理原理外,还补充了褥疮分级、护理差错等专业知识;在《护理心理学》应激教学时,渗透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内分泌系统等医学专业知识;在《护理美学》教学中,加入外科手术切口选择及缝合美观等内容;在《解剖学》教学时,不仅详细讲解解剖结构,而且通过尸体看到个体生命对医学教育的贡献,使护生加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捐献遗体者的崇敬。(5)课外融合 举办护理技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伦理辩论赛、护理短剧表演、心理讲座、社团活动等;到非医学系、社区、养老院进行吸烟有害健康、平衡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教育,使护生在课堂外感受专业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6)手段融合 ①课堂:采用护生主讲,培养自主思维能力;采用问题情景教学,培养灵活应变能力;采用模拟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采用真实角色扮演,培养换位思考能力;采用模拟招聘会,锻炼护生就业应聘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现场直观效果。②见习:通过参观医院、临岗实习,让护生感受医院真实的科学与人文环境,见习完成后写出收获和体会并讨论交流。③实训:以护理工作场所为背景,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如在生活护理、铺床、无菌技术实训中融入护理礼仪内容;在导尿、灌肠、吸氧等操作中,以内儿病案导入,重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语言沟通,在临终护理环节融入心理护理技巧,既融入操作技巧,又注重情感关怀。(7)环境融合 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充实更新图书资料,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栏,教室板报等设立护理人文栏目,使护生在学习护理科学的活动中感受护理人文的重要性。(8)评价融合 建立健全评价依据。突出能力评价,体现综合素质。把学习态度、进取精神、参与意识、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情感交流,医院实习纳入考核内容;专业考试中,增加素质内容,实行理论、实践、课堂、平时、论文、竞赛等多渠道考核途径。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专业课老师偏重单向传授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渗透护理情感较少;人文学科老师侧重讲解人文概念及人文知识,较少增加专业内容。期末考试以“理论+实践”模式考核所学课程的知识点。

2.3 评价方法

2.3.1 两组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的评价融合教学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认知、态度、行为及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教学效果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1)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共2个条目,采用多选题形式,其科学素养为7个选项,人文精神为8个选项,选对1个选项得1分,最高得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识水平越高。(2)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态度共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即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很不重要=0分;将3个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态度问卷总分(0~12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正向态度倾向性越强。(3)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行为共18个条目,所有条目中反映正向行为的条目15个,反映负向行为的条目3个,每个条目分为5级,正向行为条目的评分标准为:从不=0分,偶尔=1分,有时=2分,经常=3分,总是=4分;反向行为条目评分为:从不=5分,偶尔=4分,有时=3分,经常=2分,总是=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行为问卷总分(0~72分),得分越高提示正向行为倾向性越强。(4)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教学效果评价: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3级,评分标准为:是=2分,否=0分,不确定=1分。总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调查采用现场填写,当场收回。两组发放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2.3.2 观察组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评价 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观察组2012级进行调查,包括专业知识、护理技术、批判能力、沟通能力等9方面。每班随机抽取6名护生,共发放调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 100%。

2.3.3 两组护生专业课与人文课成绩比较 对观察组2012级全体500名护生的解剖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4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采取教考分离,教务处从题库随机抽取考题,期末统一组织考试,集体流水阅卷。然后将4门课总评成绩与2011级全体500名护生以上4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对照比较,评价实施效果。

2.3.4 观察组对融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用自制问卷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吃苦精神、创新意识、批判思维、是非观念、礼仪礼节、沟通能力、职业道德9方面进行评价。每班随机抽取10名护生,共发放调查表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因样本量较大,计量数据采用u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态度、行为及教学效果评价得分比较 观察组在认知、态度、行为、教学效果评价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态度、行为、教学效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态度、行为、教学效果比较(±S,分)

3.2 观察组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评价 90%以上护生认为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批判能力、执业资格证等科学素养比较重要,89%以上的护生认为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也比较重要,提示护生对科学与人文重要性认识基本相当。期望通过提高自身素养较快适应护理工作。见表2。

表2 观察组60名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评价(名,%)

3.3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课与人文课干预前后成绩比较 观察组在解剖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4门课学习成绩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课与人文课干预前后成绩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生护理专业课与人文课干预前后成绩比较(±S,分)

3.4 观察组护生对融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83%~91%的护生认为融合模式有利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等科学素养;85%~93%护生认为融合模式有利于培养吃苦精神、礼仪礼节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见表4。

表4 观察组护生对融合教学模式效果评价(n=100)

4 讨论

4.1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符合现代护理教育观 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学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了护理知识又渗透着人文精神。所以在护理教育中,培养护生科学素养的切入点是人文精神塑造,只有树立珍爱生命的服务意识才能投身护理知识学习。如果单纯提升科学素养,会使护理知识空泛,必然缺少人文终极关怀;同理,塑造护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点是提高科学素养,因为救死扶伤的终极目标展示的是护理技术。如果单纯强调人文精神,没有护理知识限定,就会使护理教育淹没在神秘主义中。只有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新型护理教育观,才能使护理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两组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态度、行为得分比较(见表 1),观察组问卷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知—信—行理论[1],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得分越高的护生,其行为越符合科学与人文融合提升的要求。调查结果提示,护理教育要对护生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认知教育,树立现代护理观,促进护生科学与人文相关行为的养成,推动综合素质提高。另外通过问卷调研(见表2),90%以上护生认为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批判能力、执业资格证等比较重要,89%的护生认为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美学修养等也比较重要。从表2可见,高职护生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基本相当,期望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较快适应护理工作。鉴于此,对高职护生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符合现代护理教育观。

4.2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本’,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目标是倡导新型护理理念、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护理院校,一方面突出科学素养教育,使护生牢固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培养护生创新意识和敢于批判的思维精神,为将来临床护理发展做好知识上、技能上的准备。另一方面突出人文精神培养,使护生具有“真善美”意识,树立“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责任感,自觉关爱生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顺应了高职护理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通过两组护生专业课与人文课干预前后成绩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实施融合教学模式的观察组在 《解剖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常规护理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师上课偏重护理知识记忆和护理技能传授,忽视情感渗透和护理精神培养,难以激发护生“求善”的人文精神和“求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教学模式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如采用案例情景教学,真实角色扮演,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课教学中体现专业知识模拟人际关系,改善人文景观等[3],既可以增强护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护生的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了护生素质全面提高。另外,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融合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见表4),83%以上的护生认为融合模式有利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85%以上的护生认为融合模式有利于培养吃苦精神、礼仪礼节和职业道德等。所以,融合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专业与人文”相脱节的弊端,使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得到双提升,有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4.3 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模式有待探讨和注意的问题 高职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涉及面广,涵盖内容较大。如本文前述至少要做到8个方面的融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案教材、招生就业等都要重新讨论和修订。所以,研究者必须要征得学校各方面支持,如打破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融合为主线,培训师资力量,选择融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效果评价,将接近和相似的课程内容和学时整合,规划教学模块,避免知识重复[4]。特别是要编写一部能够激发护生兴趣、培养科学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的融合型教材,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经验和深厚人文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才能提高培养效率,才能真正将融合提升教学理念贯穿到护理实践中,培养出适应临床需要的合格护理人才。

[1]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4):72-74.

[2]冯文珍,张乃正.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5(10):90-93.

[3]魏志明,夏立平,卞龙艳.案例教学在提升高职护生隐性职业能力的效果比较——以《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为例[J].护理学报,2014,21(2):9-11.

[4]王红梅,戴肖松,叶 玲.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0B):15-17.

猜你喜欢

护理学科学素养专业课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护理学杂志》稿约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